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安 《社会学》2005,(2):11-16
在安东尼·吉登斯看来,近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其实是对现代性研究的发展,社会学发展的历史是伴随着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孔德、马克思、托克维尔、涂尔干、韦伯五位经典社会学家所处时代背景及他们思想与理论的一次考察与梳理,以期廓清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经典社会学家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理解,决定了其理论发展的方向及其理论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刘春梅 《现代交际》2011,(10):13+12-13,12
冲突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乃至全世界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激化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德国思想家马克思、齐美尔、韦伯等所奠基的学说是冲突理论的基础。米尔斯、科塞、达伦多夫等批判继承了马克思、齐美尔和韦伯等人的社会冲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社会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即社会冲突理论。本文对国内外冲突理论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探讨了其有待发展的方向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社会声望,也被称为社会地位,指的是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的综合性价值评价。换言之,是指个人或群体所受到的社会尊敬程度与经济地位差异相比较,社会地位的等级差异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持久的影响力。韦伯在其著名的《阶级、身份和政党》一文中,对经济分层(阶级)与社会声望分层(身份)加以区分并进行比较。他认为,社会声望分层由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所决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人们的身份认同、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有直接影响,而经济分层对这些方面的影响则不那么直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进一步发展了韦伯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差异导致了社会差异,或者说,经济分层与社会声望分层相吻合,社会分化才得以结构化,即产生了阶级或阶层,形成了阶级结构或阶层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和分析当前我国各职业的社会声望。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社会研究方法与韦伯社会研究方法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何比较研究,首先必须确定对象的可比性方面,然后由此出发,经过深入的比较分析,去发现它们的相同性和相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要探讨的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两位思想大师——马克思和韦伯在研究社会时各自所运用的方法以及他们方法论的相同点和相异处,通过这种方法论的比较研究,我们便可以从一个角度看出马克思与韦伯各自的社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的分析与比较,说明他们各自所使用的分层概念、分层标准、研究方法以及由此导致的理论性质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但使他们的理论观点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而且也使他们建构的整体分层形象大相径庭。马克思对阶级采取了一种整体论的观点,将阶级视为社会中实存的社会群体,并从社会的经济结构方面来揭示阶级的性质,他是以两极对立的阶级模式来把握阶级结构的;而韦伯对阶级则采取了一种个体的唯名论的观点,并从多维的角度看待分层现象,在他的分析性的类型框架中,更强调的是导致分层现象多种因素的相对独立性。这两大经典的分层理论各有着自己特定的意义背景,因而与其简单地将它们视为对立的,不如将它们作为两种不同的分层研究范式更为切当。  相似文献   

6.
涂尔干的遗产:现代社会及其可能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涂尔干作为古典社会学的思想大师,其学说对于西方社会和文化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至深至远的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当今的学术界,人们理解涂尔干,却往往满足于各种二手资料,鲜少立足于当代去重新解读涂尔干的经典作品,从中深入开掘那些对今天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学术研究中的一个误区。本文着重从涂尔干的社会理论中,抽取失范、法人团体以及以类比与分类为代表的知识社会学等三个向度,试图对涂尔干有关现代社会分析的关键问题进行梳理和解析。本文认为,涂尔干用社会决定论来建构个体主义的尝试,不仅指明了现代性转变所牵连的核心问题所在,同时也在社会调控和深度自我两方面开启了有别于以往历史的样式。特别是,社会技术和自我技术的双向开展,在自我有限性的基础上,为建构新的社会形式开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涂尔干论述的黑格尔的社会理论为线索,系统考察了涂尔干在其最后岁月对现代国家问题的思考。本文认为,涂尔干在思考现代国家问题时,黑格尔的社会理论始终是作为其国家理论的参照面而存在的,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一战期间对“德意志高于一切”的思考。借助这一线索,本文不但揭示了英法两国个人主义在现代世界所面临的危机,同时还揭示了德国在应对该危机时所形成的国家形态对欧洲的个人主义文明构成的根本性挑战,涂尔干对其国家理论的修正正是出于此原因。最后,本文尝试提炼了涂尔干对现代国家问题诊断的社会病理学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8.
王惠 《现代交际》2011,(5):10-12
本文从社会学经典理论视角分析了当前正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存在的劳资冲突问题。对于当前中国日益严重的劳资冲突问题,一些相关的西方社会经典理论值得借鉴。像西方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和科赛在其著作中都有对于社会冲突问题的详细阐述,其理论不仅为理解现代社会的失范及其整合打下了基础,也为解决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劳资冲突等失范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详细阐释分析了相关西方经典社会理论,并根据自己对经典理论的分析就当前中国劳资冲突问题的成因及如何应对劳资冲突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徐冰 《社会学研究》2012,(1):27-51,243
当前中国社会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两个阵营之间相互质疑。然而,从当代诠释学的角度则有"经验"与"理论"一致性的命题:经验是文本的类似物。这一命题原创性地蕴含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奠基者詹姆斯、涂尔干、弗洛伊德和韦伯的思想之中,而本文的主体部分即发掘这些古典思想的诠释学意涵。文章指出,基于这一诠释学命题的理论建构,在解决中国社会学中两个阵营对峙问题的同时,将文化自觉置于学科建设的基础位置。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马克思创立时代的社会历史条件、思想理论发展状况的分析,来认识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研究马克思的经典著作,来对社会有机体思想从不成熟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形成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韦伯都曾对东方社会落后原因进行过研究。虽然探讨的角度和方法不尽相同,但结论似乎很接近。马克思对该问题的解释并非仅仅停留在说明不发达的生产力导致自然经济结构停滞不前,而是强调了土地所有制形式阻碍了社会分工的发展,堵塞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道路。韦伯对该问题的解释常被理解成“文化决定论”,但事实上他更多地是从社会政治结构方面来分析东方社会停滞不前的原因,并合乎逻辑地将这种政治结构形成的根源归结到土地所有制结构上。作者认为,马克思与韦伯对东方社会落后原因的探讨不仅近似“殊途同归”,而且从韦伯的理论中可以明显看出马克思影响的印记。这说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在当代社会发展理论中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分工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被很多社会学家所关注并给予阐述,而分工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也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系统的社会分工理论。本文通过对比涂尔干和马克思的观点,进一步深入理解社会分工。  相似文献   

13.
孙飞宇 《社会学研究》2007,22(4):207-217
作为一部典型的社会理论著作,《苦难:一种社会学的引介》(Suffering:ASociological Introduction)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来理解现代社会的苦难(suffering)?埃恩·威尔金森(Iain Wilkinson)回顾了苦难与痛苦(pain)在现代社会的意涵,综述了马克思、涂尔干,尤其是韦伯的经典著作中所蕴涵的关于现代苦难的意义,还涉及了现代社会哲学中汉娜·阿伦特关于大屠杀的讨论。作者认为,对于苦难的讨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是政治社会学的角度,他的提问是“苦难为什么在现代社会成为可能”;一个是理解社会学的角度,其提问是,“社会学家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14.
李沛 《社会学》2008,(2):32-39
中国社会转型中职业体系的分化对当前社会的分层秩序起到了怎样的影响?涂尔干的经典命题是否适用于解释中国渐进转型中的社会不平等状况?本文通过把初职获得与收入决定的过程统一起来,对先赋性因素和自致性因素是如何通过所在的劳动力部门作为中介,进而影响到个体收入的路径加以分析,提出中国的渐进转型过程中,不同的劳动力部门中已经产生了经济地位上的分化,在初职进入劳动力部门的过程中,个体的先赋因素比自致因素作用大;而在收入决定过程中,自致因素的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再访涂尔干--现代经济中道德的社会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尔干的一个卓越贡献,是从现代经济中辨识出了作为其后果与构成的道德性因素。本文将其概括为涂尔干的“道德性视角”。研究表明,涂尔干的道德性视角,不仅是对正统经济学“去道德化”倾向的一个有力批判,更是引领经济社会学的转向,即把社会结构分析与道德分析整合起来的桥梁。以此为基础,本文从涂尔干道德性视角中,引申出了可构成这种整合基础的三个理论命题。最后,笔者以雇佣关系中的道德为例,提出在持久性关系中,经济道德通常是一种遵循莫斯“礼物交换”过程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16.
弗兰克·帕金(Frank Parkin)是新韦伯主义分层思想的重要代表,他的贡献主要在理论方面,比如他十分清晰地阐述了韦伯主义的社会屏蔽思想。帕金比吉登斯的年龄要大些,他于1931年出生于英国。他和吉登斯一样都曾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从1958年至1961年,帕金在伦敦经济学院读了三年本科,1966年获得博士学位。在读博士期间的1964~1965年,他曾在吉登斯读书的学校赫尔大学任助理讲师。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他到肯特大学(Kent University)社会学系教书,历任讲师、副教授(reader)、教授。  相似文献   

17.
谈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在其思想渊源上,人们主要强调他通过卢卡奇对马克思的继承,而较少关注曼海姆在思想上与韦伯的复杂关联。一般认为,正是在与马克思的关系上,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与舍勒的知识社会学区别开来,形成了知识社会学不可相互化约、又相得益彰的两套经典传统(Wolff,1 970 :32 )。但实际上,在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代表作《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当中,我们也可以随处看到他与韦伯思想的关联,①尤其是在对知识分子问题、知识社会学认识论、方法论等问题的论述上,曼海姆几乎就是接续②着韦伯的命题在往下言说。另外,考虑到他的精神导师…  相似文献   

18.
孑然 《公关世界》2010,(3):61-61
覃志红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在消费社会,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受到质疑,马克思生产理论遭遇到严峻的挑战。马克思坚持生产的自我反思的批判态度。在他看来,生产的这种总体性不仅体现在生产的内容上,还体现在生产的过程、结构、环节,及其社会功能上。从马克思总体生产思想的视域来审视当今的消费社会,可以发现,消费作用的凸显并未脱离生产的逻辑,其背后有着深层的社会生产背景。在消费社会,符码并非取代物质生产而完全居于主导,而符号消费的实质是一种精神消费,消费社会仍旧遵循着资本生产的逻辑,它本身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摆脱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阶级阶层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分析阶级阶层状况的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系统地分析了阶级的产生的前提条件,阶级形成的必备条件,阶级内部的阶层构成,阶级消亡的过程等。该理论对对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分层研究仍具有指导意义,必须客观分析马克思阶级阶层理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能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状况,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不平等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不可避免和不容否认的客观社会现象,社会分层是社会学功能论流派的分析性概念,社会分层承认社会客观存在差别和不平等,社会分层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合作性运作和社会的有机团结,推动社会协调、和谐发展。在笔者看来,社会分层、社会阶层更多的是一种富有建设性的社会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