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溪母字"苦裤哭窟"在关中的许多方言中都有文白两种读音,文读音为k‘u,白读音可以分为fu、p‘u两种类型。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苦裤哭窟"两种白读音类型的地域分布,并分析其白读音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2.
关中方言第三人称的指称形式主要用"他"字,其次还用"人家"、"兀个"的合音形式.本文主要讨论"他"字和"兀个"的用法问题,并且主要讨论单数形式.  相似文献   

3.
方言指的是通行在一定地域的语言.推广普通话与正确使用方言并不矛盾,方言在特定场合具有自身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文学方言具有凸现人物形神、传递别样情致和承传地域文化三种主要作用.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方言文学与正统文学交互作用的历史,晚清以来方言文学以京语文学、吴语文学、粤语文学发展最为充分.世纪之交再次掀起了"方言写作"的浪潮,表明了当代作家找寻现代汉语写作新的话语资源的自觉与努力.方言文学前景看好,但也面临困惑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是任意性的。标准语与方言,方言与口语,口语与书面语,书面语中文体的选择,都从不同侧面体现着语言的任意性特征。文学作品中方言的运用,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并且也跟作家的个人方言、社会情境特征、作品内容等紧密相连。语言、方言、文学作品自然也就相互关联、彼此结合而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5.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12,(3):97-100
包头方言的形成,与"走西口"移民活动密切相关,它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山西方言的基础上,在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语言后,融会贯通而形成的具有"西口"特色的新方言。  相似文献   

6.
湖南益阳方言中的“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炜 《云梦学刊》2006,27(1):137-140
益阳方言中的"阿"使用非常频繁."阿"在句法位置上,附着于体词性成分之前,在语义上表有定,具有提示与语音修饰功能.通过与汉语其他方言的对比和"阿"的语源考察,我们发现"阿"具有类似于定冠词的作用,是汉语量词功能泛化,语义虚化和语音弱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方言文化与“推普”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推广普通话来说,方言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一,文化和语言是一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共生物;二、文化心理是语言选择的关键;三、“推普”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皆在于人。所以,在同一方言区内,方言文化落后的地方往往可能是“推普”工作最易突破的薄弱环节。对此,“推普”工作除了全面展开之外,也有必要把重点转移到山区、农村和边疆,以反过来促进一些方言城市的“推普”工作。这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语言规范之路  相似文献   

8.
在武汉方言中 ,动词的重叠式是比较少见的 ,但是由单音节动词重叠后加构形后缀“神” ,形成的“VV神”结构却大量存在着。“VV神”结构用来形容事物的连续状态 ,其中的动词受到诸多限制 ,《武汉方言词典》所收的单音节动词 ,能够入这种结构的动词比例在十分之一以下。其条件有三 :第一 ,V必须是短暂性动词。( 1)这个伢精神不好 ,坐倒那里眼睛闭闭神。( 2 )炉子高头的水开得翻翻神也冒得人管。例句中的两个动词“闭、翻”在这里全部都是表暂时的。一般而言 ,表历时的动词是不能进入“VV神”结构的 ,不存在诸如“走走神 ,看看神”这样…  相似文献   

9.
段倩明 《中文信息》2013,(10):206-207
内江方言程度副词“少”表示程度高,相当于普通话的“很”。程度副词“少”主要与性质形容词结合构成“少+A”结构,另外,也与极少数状态形容词以及名词、动词、动补结构以及特殊四字格结合。  相似文献   

10.
在方言研究中,有人曾将徽州方言划入吴方言的语系,应该承认,吴方言对于徽州方言的影响确实是巨大的。其主要表现是徽州方言中有一部分方言词来自于吴方言,如“一滴滴”、“十三点”、“人来风”、“三不时”、“大好佬”、“司伯灵锁”等,估摸能占到徽州方言词汇的5%至10%。然而,善于吸纳、消化和改造其他徽州方言词.  相似文献   

11.
"圪"作为词缀普遍存在于山西方言,在长治方言中也使用较多。本文从"圪"的构成形式、表义作用和语法功能三方面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陈明富  张鹏丽 《殷都学刊》2011,32(2):111-114
虚词"着"在普通话里只作助词,而罗山方言里的"着"除作助词外,还可作介词、语气词,并伴随丰富的形态变化,其形态的变化主要在于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变化,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着"作助词时,可置于动词或少数形容词后表动作或状态的持续,"着"读[t]轻声、[ts]轻声、[t]轻声或[t 35];作介词时,用来表凭借的方式,意为"拿"、"用",读[ts 15];作语气词时,可置于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命令、警告等祈使语气,也可置于句末,表假设性的威胁语气或是非、特指等疑问语气,"着"读[t]轻声、[t 35]、[ts 41]或[ts]轻声。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明清时期山东方言文献中前缀"阿"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并以同一时期与山东方言邻境的其他方言中"阿"缀的使用情况为旁证,可以看出,"阿"缀在明清山东方言中已经是一个非能产的词缀成分,在现实方言中已经消失,这一时期文献中的"阿"缀附加式复音词基本上属于用典和拟古用法。  相似文献   

14.
"籺"是粤西地区特色的方言词。在粤西地区,其使用具有较大程度的一致性和丰富性。透过粤西地区丰富多彩的"籺"类词可挖掘粤西地区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15.
语法化自出现以来,在国际国内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研究,到目前已形成体系。结合问卷调查从语音语法化、形态句法语法化及功能语法化三方面解析四川方言"得"的语法化进程,在认知语言学范畴内解析"得"表许可及意愿含义的生成机制及成因。"得"与"得撒""均可表达许可等含义,且使用频率几乎相等,这一发现为全面探析"得"的语法化进程提供了路径。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方言语调”及其如何量化 ,自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以来就一直是困扰着测试员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 ,则必然有损测试工作的科学性和测试结果的高信度 ,不利于推普工作的展开。鉴于目前“方言语调”尚无定论、普测工作又正在大规模进行的现状 ,本文从测评实际出发 ,为方便操作 ,建议 :(一 )以“方音特征”的提法代替“方言语调” ;(二 )设“方音特征”评分小项 ;(三 )进一步提高“方音特征”评分标准的量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胡云晖 《阴山学刊》2014,(3):30-33,74
旧时包头,因为社会构成极为复杂,所以其社会语言也非常丰富,许多行业由于历史传承的原因及生存的必要,几乎都有自己的隐语行话。作为一种语言形态,隐语行话具有交流的属性,所以不可避免地要有开放的一面,日久天长,自然有一些词语就进入了方言系统,成为地方方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搜集和整理这些已经过时和即将消失的语言,对于研究和了解“走西口”以来包头各行各业发展的历史,以及如实反映当时的风俗民情、社会风貌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邵阳话中量词“AXA”重叠武的形式十分丰富,能表达多种语法意义,并体现很强的主观性,其语法意义与重叠式中的“x”、量词的次类以及重叠式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与其他汉语方言相比较可以发现,各方言量词的“AXA”重叠式在其内部构成、语法意义等方面既有诸多相同之处,又存在不少差异。量词的“AXA”式重叠具有方言类型学意义,可以为学界将汉语方言区分为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观点提供又一依据。  相似文献   

19.
考释方言词语方法主要是探源和比较。探源是从古籍中寻求词语的源头和书证,考察发掘每一词语的源流演变,这是纵向的研究。比较是方言词语同普通话或方言间相关词语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知道词义发展的异同,这是横向的研究。此外,还可结合地域文化角度研究词汇发展演变。"鱼亮子"是东北方言的一个特色方言词,从字形上看,很难合理解释"亮"的词义。但是通过横向与纵向的研究,可知"亮"该读作"梁",即"鱼梁"传入东北后,东北的地域文化又赋予了"鱼亮子"新的含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20.
选取东北方言词"嗯哪"为研究对象,结合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对"嗯哪"一词的语义色彩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列举生动真实的语言实例,旨在说明该词在意义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丰富的语义色彩,同时词语"嗯哪"所具有的独特的语言魅力亦得以展现。在突出东北方言特点的同时,也为研究东北方言词语奠定了基础,对填补该研究领域的空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