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20世纪新中国油画艺术最辉煌的是最后20年."伤痕美术"、"四川画派"成为新时期油画艺术创作的第一波浪潮,影响深远,也为四川美术学院带来了巨大的油画艺术教学声誉.从处于西南一隅的"四川美术学院"走出了一大批开时代风气之先河,至今仍活跃在画坛、举足轻重的著名油画艺术家.他们的成就与美术学院油画教学的关系,对我们今天美术学院的油画艺术教学具有深刻的启迪功效.  相似文献   

2.
从文艺复兴到20世纪末,油画艺术的发展经历了500年漫长积累的"发展性创建期",100年风云变幻的"突破性革命期"。如果说油画艺术的"发展性创建期"在对人与人性的亲切肯定中,成就了审美的再现性形象语言;那么"突破性革命期"则在个体与个性的激越张扬中,成就了审美的表现性符号语言。21世纪,全面完成了语言建设的油画艺术,进入了对传统语  相似文献   

3.
贺靖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2):71-74
从探讨和研究潘玉良艺术作品的美学取向和图式风格出发,以潘玉良艺术产生的思想文化渊源、潘玉良艺术作品中西融合的美学取向、潘玉良作品中的女性艺术特色以及她的艺术对当代中国艺术的影响四个方面来展开深入研究;并在积极借助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潘玉良不同时期和不同风格的油画和国画等作品在构图、造型、艺术表现手法和透视法则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她身为女性艺术家独特的观察和表现事物的方式,得出更具专业价值的研究新成果,以丰富当前“油画民族化“女性艺术”等课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梁启超发起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为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理念的生成做了启蒙的开创性工作;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为近代艺术教育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蔡元培对美育的学制性倡导促进了近代艺术教育的普及;而以李叔同为代表的学堂艺术教育实践则充分融合了上述三者的艺术教育理念,深刻地影响着近代艺术教育思想的发展趋势.他们艺术教育思想的生成与嬗变也体现了中国近代艺术教育由功利性向"全人格觉悟,,的超功利性方向发展的规律,是中国艺术教育从古代走向现代的重要界碑.近代艺术教育理念的嬗变也为当代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诸多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于文学特质中一般社会意识性与特殊审美性的矛盾及复杂联系,也由于人们主观认识和把握的不同,决定了文学活动中规律性的两类价值取向:一类是可然性价值取向,主要表现为片面对社会功利性或艺术形式美的追求;另一类是必然性价值取向,它追求社会功利性与艺术形式美的统一。前者有极大局限性,而后者则是最符合文学真义、最完善的文学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美学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美术领域,致使美术作品有独特的民族意蕴.20世纪初中国一批曾留学海外的艺术家带来了油画的新生命,油画新生命中的现代主义在中国异军突起.林风眠、吴冠中等一批艺术家一直是现代艺术的追随者,他们在艺术中强调中西融合,在形式语言上,以中西绘画的审美精神的融合,创造了油画艺术在中国土壤里新的审美体系.吴冠中不仅在油画民族化而且在水墨现代化探索历程中一直强调对美的追求,强调追求意境.抽象是形式的核心,意境结合在形式美之中,从意境入手等等,都是吴冠中在艺术创作中的审美理想.艺术即美,这种美创造了一个充满意蕴、情趣,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对这种"美"的追寻,主要体现在中华传统美学中.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的绘画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努力下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在中国重庆乃至西部地区掀起了一阵"中国风"、"本土风"浪潮,把西方油画的写实手法与中国固有的风俗民情结合起来,把中国的当代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潮。罗中立作为艺术家的代表,是当代艺术家的典范。其作品《父亲》传达出了强烈的中国标识和本土意识,后来的《春眠》《吹灯》等一系列极富创新思想的油画作品都表现出了中国的本土人质,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中国油画的当代化趋势,这与艺术家多年以来的"巴山情结"积淀和当代艺术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文中试图通过对罗中立先生绘画的内容、语言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分析,探究其油画本土性的特质和罗中立作为当代艺术先锋,其绘画所展现出来的当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8.
吴冠中是中国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中国化、现代化的不断探索与革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艺术作品.他的艺术观旨在呼吁对艺术语言的纯粹化,摆脱政治对艺术的干扰和束缚.吴冠中用思想的矛,谱绘出一道孤高的弧虹.思想,是他独有的精神特质,并以超凡的见识提出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理念.通过探析吴冠中油画的民族化、画面的构成关系及其他的美学思想来阐释他的油画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9.
对活跃在中国画坛的油画家进行的写意油画创作与研究状况进行了跟踪研究,从"写"和"意"两方面结合目前油画家的创作与实践,分析了中国写意油画的独特审美内涵,揭示了中国写意油画强调意境的主观构建和极富想象力的艺术特质,并提出中国油画家在系统学习和研究西方油画技法的同时,把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意趣、表现技法引入自身的油画创作,可以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写意油画。  相似文献   

10.
油画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它之所以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因为它的每一块笔触都体现着人的个体特征和审美取向。在荷兰画家凡高传奇般创造的前所未有的油画式样中,他将人性内观的真实与自然客观的真实相融于油画笔触之中,使他的油画笔触具有了与众不同的形态神韵和灵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油画艺术迅速发展,新式美术教育体制的确立促使中国油画教育机构化。一批中国艺术家在日本、欧美接受西方美术教育以后陆续回国从事艺术教育。他们将欧洲的油画教学带回中国,油画成为中国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校的油画教学,欧洲不同风格流派的油画影响中国。在接受西方美术教育影响的同时,中国油画家在努力创造具有民族风格的油画艺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现代城市营造出美术展览、画廊、美术刊物等前所未有的公共空间,促使油画艺术多样繁荣和发展。油画教育的机构化推动中国美术教育的现代化,推动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中国油画和油画教育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的演进。  相似文献   

12.
信仰时代的特征是神统治人,理性时代则以"人"为本.这就导致两个时代不同的美学特征和艺术标准.前者为再现性、功利性等等,后者为表现性、符号化等等.然两者之间又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承继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写实油画艺术发展至今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与此同时,亦留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本文主要就“写实”艺术手法的运用,画面意象化的表达及写实油画的民族化体现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当代写实油画艺术之于真、善、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随类赋彩"与"离形得似"分别出自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把"随类赋彩"与"离形得似"这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引申到现代油画的论述中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何运用到现代油画中更具有了较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从造型语言层面来论述对现代油画的创作和鉴赏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分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从"随类赋彩"与"离形得似"的内涵出发,引申到用这一理论如何解释现代油画艺术以及运用其中等等。  相似文献   

15.
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相互借鉴、吸收、共融,推动了绘画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发展.既具有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绘画理念,同时又涵盖着油画本质特征的写意油画风景更能融汇中西,有着较强的艺术生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着未来中国油画风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油画艺术自欧洲传入中国后,逐渐在这块新的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开花结果,其日趋成熟的标志是风格流派的异彩纷呈和艺术语言中"中国精神"或"中国风"的显示,而在这两者之中,后者即"中国精神"或"中国风"最为重要。因为仅仅是风格流派的多样,可以从横向的移植中获得,而只有体现出有中国特色和气派的多种风格,才具有真正的本土文化意义。我们高兴地看到,中国油画艺术的先驱们,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可喜的成绩。只要我们提起徐悲鸿、林风眠、吴大羽、吴作人、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绘画形式,油画至今已经有六七百年的历史了,产生过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其中,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油画堪称是油画发展进程中的黄金时代,它的主导地位一直持续到印象派之前,历经四五百年,也可以说是西方艺术最具有艺术魅力的阶段之一。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油画被引入中国也已有百年历程,其间写实主义油...  相似文献   

18.
创作自述中国油画的当代性要体现新的生活美学境界。当代油画的发展还不单纯是从对西方现代和中国传统的关注研究中,构建自己的艺术语言,探索新的艺术形式,而更为关注当下的中国文化和社会,关注当今社会人的生存和精神状态,以及与人密切关联的现状和环境,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寻求油画艺术新的突破。因此,当代性是需要艺术更贴近生活、社会...  相似文献   

19.
通过出版"易卜生专号"、"戏剧改良专号"以及刊发其它戏剧理论文章和戏剧作品,《新青年》破旧立新,不仅奠定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正宗地位,而且确立了其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和写实性的艺术准则,从而对中国现代戏剧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新青年》未能成功解决功利化价值取向和写实性艺术准则之间的某些内在矛盾,又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现代话剧在艺术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个艺术批评家,罗斯金认为伟大的艺术首先应是道德的,艺术的最终目的是使人领悟如何去过一种健康的生活,从而赋予审美一种实用的(理智的,尤其是道德的)功利性.对于审美中道德功利性的关注,使罗斯金转向关注人群社会,进而展开对社会丑陋的抨击.本文所讨论的正是他从审美到社会批评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