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及随之而来的1943年第三国际的解散,由于斯大林的执政以及他试图把对俄国民族利益的关切强加在一切马克思主义运动之上,欧洲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情况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主要的西方议会民主政体已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发展的时期,而另一方面,苏联和东欧压制性的官僚政体则似乎不能着手进行新时代所要求的必要的结构变化。结果是一个新的政治和经济环境转过来产生一种新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注视着这一变化的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曾写  相似文献   

2.
一、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兴超的背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欧北美诸国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这一方面表现为研究热潮的形成,另一方面是研究与解释的多元化结构的出现。这种形势的造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国家的相继建立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是造成这种形势的政治动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工人政党及其他革命力量受到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鼓舞,为实现本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而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它们结合本国实  相似文献   

3.
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惠斌 《求是学刊》2001,28(4):16-18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 2 0世纪 80、90年代中国哲学界的重大事件之一。过去 2 0年中国哲学界许多问题的展开和许多理论倾向的形成 ,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相关。李惠斌教授认为 ,在过去 2 0年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过程中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启迪 ,为建立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世界性话语模式 ,提供了重要的话语背景。张一兵教授强调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重新面对我们一度以为完成了的文本和人物”进行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 ,同时要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 ,研究的重心要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和晚期马克思主义。胡大平博士对后马克思主义做了专门的划界。张翼星教授概括了目前哲学界关于法兰克福学派 ,特别是哈贝马斯以及关于萨特思想和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他认为目前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大大突破原有若干派别的范围或框架 ,呈现更广阔的视野。陈学明教授回顾了过去 2 0年中国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争论 ,提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定要着眼于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启示 ,必须强化问题意识 ,必须拓宽视野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作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熟悉国外"左派"学界最新动态的学者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他们的解读思路中,基于经济线索的批判理论与基于文化或政治线索的批判理论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他们正在建构一种综合性的批判理论.这对我们从整体上准确地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线索是否有启发呢?本文试图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双重线索及其相互关系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话语:现代性毫无疑问是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焦点性话题之一,它在文学的、哲学的、政治学的、社会学的、法学的、经济学的争论话语中,都已经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术语之一。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常常会突然意识到,我们研究的许多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问题,实际上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与现代性问题构成深刻的关联。2 0世纪的许多著名批判性思想家,如胡塞尔、韦伯、齐美尔、卢卡奇、葛兰西、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利奥塔、福柯、德里达、波德里亚、吉登斯、鲍曼等,都在以不同方式关注现代性问题,他们关于欧洲科学危机、启蒙理性、工具理…  相似文献   

6.
从经典马克思主义到西方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放桐 《求是学刊》2004,31(5):18-25
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有不同解释 ,可以用不同名称来表示 ,其本质之点是把现实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当作整个哲学的根本观点。恩格斯和列宁在哲学上关注的问题与马克思有所不同 ,但他们的根本观点是一致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出现了对其根本原则的偏离现象 ,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挫折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此相关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话语:2006年7月20-22日,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在黑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这是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的一次高水平的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学者以近年来在这一  相似文献   

8.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自然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然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传统马克思主义(指以苏联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诸多争论的焦点。对自然辩证法的不同认识直接涉及到对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同理解和评价。基于自然辩证法的这一重要地位,本文并就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自然辩证法的责难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反批判以及恩格斯本人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思想谈点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王玉苹 《唐都学刊》2011,27(6):50-54
伴随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在法与经济、法的阶级性及法与意识等方面有自己既不同于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传统西方法理学的观点。在法理学历史和马克思主义法学发展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曹玉文教授近年来致力于“西马”的研究,其主编的《西方人看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出版社,以下简称《西马》)集中反映了曹教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从《西马》一书可以看出,曹教授始终是持一种客观、科学的鉴别态度而将“西马”各流派纳入到研究视野之中的。书中首先从徐崇温的概括出发,对“西马”进行了更深入、细致的界定:“‘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继承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股思潮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思想用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思潮。这种思潮开始是在马克思主义内部以反对教条主义和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走进新世纪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翼星 《求是学刊》2001,28(4):9-12
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是 2 0世纪 80、90年代中国哲学界的重大事件之一。过去 2 0年中国哲学界许多问题的展开和许多理论倾向的形成 ,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引入相关。李惠斌教授认为 ,在过去 2 0年的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过程中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给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带来了重要的启迪 ,为建立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世界性话语模式 ,提供了重要的话语背景。张一兵教授强调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重新面对我们一度以为完成了的文本和人物”进行经典文本的深度解读 ,同时要实现研究范式的转换 ,研究的重心要从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思潮和晚期马克思主义。胡大平博士对后马克思主义做了专门的划界。张翼星教授概括了目前哲学界关于法兰克福学派 ,特别是哈贝马斯以及关于萨特思想和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他认为目前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大大突破原有若干派别的范围或框架 ,呈现更广阔的视野。陈学明教授回顾了过去 2 0年中国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争论 ,提出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一定要着眼于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启示 ,必须强化问题意识 ,必须拓宽视野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作整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Western Marxism     
The end of the "ice age" of dogmatism in the USSR has spurred a lively growth of the most varied conceptions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cientific classification of which, in terms of the political currents to which they belong or the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they use, has hardly begun. The situation resembles the painful condition that characterized Western European Marxists after the Twentieth Congress of the CPSU in 1956. As Louis Althusser, the well-known Marxist philosopher, wrote, "The end of philosophical dogmatism has not restored (the former) Marxist philosophy to us. … It has given us real freedom to investigate, but it has also engendered a kind of fever. Some have been overhasty in calling philosophy what was only an ideological commentary on their sense of liberation and their taste of freedom. However, the temperature is falling as inevitably as stones tossed in the air. What the end of dogmatism did was to restore the right to carry out a scrupulous inventory of our intellectual property, to determine both our wealth and our poverty, to ponder over and publicly formulate our problems and to begin to perform the difficult task of true investigation" [1, p. 21]. One of the guarantees that this task will be accomplished is the knowledge of what has been accumulated by world thought and in particular Western European Marxist theoreticians [2]. The latter is all the more important in that we assumed a priori that our theoretical stagnation was inherent in aMarxism in general. Experiencing idiosyncrasy for dogmatism, we turn to non-Marxist theories, even as we disregard what Western Marxist theoreticians have developed. But the evolution of Marxism in the West, which has been through its ups and downs and crises, is important not only in itself; it also is indicative of processes arising in the social sciences in the USSR. It is interesting in this connection to examine how social changes have influenced the frame of mind of Western Manrists, and how these changes have been reflected in the themes of their investigations, in their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and political positions, and in the definitions of the subject of social changes. I should first like to discuss the very term "Western Marxism," which for a long time we denied the right to exist. Its theoretical boundaries and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have always been the object of heated debates in the West as well, which spurred the American critic of "Western Marxism," Stanley Aronowitz, to say that the "term Western Marxism does not designate any concrete set of doctrines. Its historical function is linked to the anti-Leninist movements of our century as an object of incrimination, and the term is used less often tolabel apostates of various kinds. Its theoretical status is doubtful andproblematic" [3, p. xiii]. Uncertainty about the meaning of the term is expressed even more clearly by T. Long: "I will use the term "Western Marxism" to apply to those who have proclaimed themselves Marxists, as well as to those who have proclaimed themselves non-Marxists since the time of Lukacs, who in large measure took up Marx's challenge, studying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of his theor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the prospects of humankind's potential emancipation" [4, p. 11. The first use of the term is discernible earlierin Comintern materials from 1924 in connection with certain works by G. Lukacs and K Korsch. However, the term came into general currency in 1955 thanks to M. Merleau-Ponty [S] who applied it to Lukacs's book Hktory and Class Conscwusness (1923). For Merleau-Ponty, "Western Marxism" was identified with the tradition of humanistic, subjectivist, and nondogmatic Marxism, in contrast to the official doctrine in the USSRand the Ea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尤其是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关系复杂:即二者既有亲和之处,更有尖锐的分歧之点。现代性本身即暗含着自我批判的维度,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对其自我批判精神进行了发扬光大。后现代主义与法兰克福学派之间最主要的不同就是在总体性问题的不同,也就是在关于人类主体解放的"宏大叙事"上、在对现代性文化危机的救赎方案上的大相径庭。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依然执著于启蒙运动所标举的人类解放的理想。后现代主义从极具微观色彩的话语层面,提出了旨在张扬差异、反对总体化的理论。以差异理论为主要内涵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为新兴的各种亚文化理论提供了丰富的和不可多得的理论资源。总之,后现代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断裂式的,而是一种扬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王萍  李凌雁 《学术交流》2005,1(4):32-36
康德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作用,这种启发较为明显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研究上:即弘扬人的理性权威,确立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实践研究上:丰富实践内容、促使实践合理化和推动实践回归现实生活;认识论研究上:认识是在实践观念指导下的以“先验范畴”对经验材料的整理为基础的能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辩证地对待现代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学明 《求是学刊》2004,31(4):20-23
以前人们较多地注意"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否定方面,实际上它还有对现代性的肯定与"治疗"方面.只有把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比较完整地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而只要完整地把握这一理论就不难看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现代性的态度总的来说是一种辩证的态度.而正是这种对现代性的辩证的态度会给予正在追求现代性、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莫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主体的弥散、资源的迷乱和文化的迷思,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态度经历了从批判到讥讽的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革命成为旧日往事,马克思主义也越来越成为含混而模糊的背景。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哲学为出发点,从马克思主义国家思想中汲取营养,在与各种资产阶级国家和权力学说的斗争以及马克思主义内部的思想争论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更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观。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资本主义国家以及民族国家的性质、作用和发展趋势有重要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英国文化研究传入中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转向问题,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陈立旭教授新近出版的<重估大众的文化创造力>,是国内第一部系统梳理、剖析英国文化研究重要代表人物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大众文化的理论专著,被誉为国内近年来少见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方面的力作.这部专著围绕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这一轴心,全方位地展示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众文化研究转向的绚丽画卷,不仅使得国内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大大地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也处处显示出了作者竭力要为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理论研究健康发展指明方向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