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韩愈、柳宗元在唐代古文运动中提出的文以“传道”和文以“明道”的主张,是一些文艺理论家用来论述文艺必须为政治服务的理论根据之一。正确评论韩、柳的这些主张,对于我们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韩愈在《题欧阳生哀辞后》里说: 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相似文献   

2.
韩愈发动的古文运动与唐代传奇的繁荣发展虽为同时 ,但韩愈只写过“以文为戏”的几篇散文 ,并未以古文尝试作传奇。他的以奇为特点的古文既不适合于传奇创作 ,也未对传奇产生过影响 ,古文运动与唐传奇的繁荣没有必然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史上,韩愈倡导古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现象。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苏轼《韩文公庙碑》),远承西魏时之苏绰、隋时之李谔及初唐时之陈子昂,近接元结、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柳冕、梁肃等古文先驱人物,下开北宋欧曾王苏诸大家,“卓然树立,成一家言”(《新唐书·韩愈传》),使“后进之士,其有志于古文者,莫不视公以为法。”(李翱《故正议大夫行尚书吏部侍郎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韩公行状》)其“摧陷廓清之功”(李汉《唐吏部待郎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发扬光大散文之勋,彪炳史册,惊耀天下,不可磨灭。然时至今日,到底韩愈所谓的“古文”的涵义是什么,尚无专文论及。一些论著虽偶尔说到,似乎并未解决问题。笔者不揣谫陋,在此略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唐古文运动的主将之一的柳宗元,由于他和韩愈一起领导了古文运动,完成了文体改革,他的文论,一般总是和韩愈相提并论的;而且他们的论点,一般也认为是基本一致的。韩愈论文有“志道”、“好道”的言论,柳宗元论文也有“明道”“翼道”的言论;韩愈“文”、“道”并重,柳宗元也“文”、“道”并重;韩愈学文的最高标准是儒家经典,柳宗元学文的最高标准也是儒家经典等等,在在都可以说明他们的一致性。这当然是由于他们都出身于中小地主阶层,都曾受儒家教养,都受着当时儒学复古潮流的影响所致。但这绝不等于说韩柳二人的文论没什么区别,而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唐代古文运动中,直接承受韩愈影响的“韩门弟子”在散文理论和创作上所作的探索和尝试,以李翱、皇甫湜为主,兼及樊宗师、孙樵。他们继承了韩愈“文以明道”的主张,反映现实、不平则鸣的传统;追求意新词工,主张怪与奇,丰富了散文的表现技巧。他们的探索时有失误,其创作成就也赶不上韩愈,但都各具特色,别具风貌。作为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的积极成果,值得探讨、总结。  相似文献   

6.
杜牧不仅是晚唐的著名诗人,而且在散文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是继韩愈、柳宗元之后又一兼长诗歌与散文的名家。清人洪亮吉《北江诗话》卷2说:“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惟韩、柳、小杜三家。”此可谓确论。1 在决定散文创作的文学理论方面,杜牧与韩愈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韩愈文论的核心是文以载道和文体革新。文以载道是目的,文体革新是手段。他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也?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者,本志乎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他的创作活动实践了他的理论,在继承前人的基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古文理论中的“道”寇养厚欧阳修的古文理论,从总体上看,继承了韩愈的传统。他曾对苏轼说:“我所谓文,必与道俱。”(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引)就是说,他的古文理论总是把“文”和“道”联系在一起的。《与张秀才第二书》中,欧阳修对自己古文理论中的“道”...  相似文献   

8.
韩愈在《原道》篇中明确界定:“道”是为国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写古文首先是内容富有社会意义的革新。韩愈提出“不胶”、“外胶”两个特殊概念,阐明造艺过程中主客观关系,前者为专心致志、楔而不舍的创作精神,后者为深入生活、不平则鸣的创作动力。由于对“道”的推崇,韩愈反对远离现实,超然物外的枯淡心境。他倡导古文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希望建立一种独立于今于古内容形式全面革新的散文文体风格。由此他主、张创作之“异”,其内涵有三:反“循常”、反“因袭剽贼”、“词必己出”。如果说反“循常”重在廓清骈俪余风,反“因袭剽贼”旨在摈弃复古守旧,“词必己出”则正面提出古文要写出独立的风格,写出作者的个性及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9.
韩愈在中唐审美大趋势的影响下,交融古文与小说,创作出一批小说化的古文和独特的古文小说。小说因子在韩愈古文中有明显的表现,韩愈交汇了两种文体,这种交汇对古文和小说均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0.
方苞响应朝廷的号召,选编了《古文约选》,作为国子监教育的教材。坚持以“义法”为标准甄选散文,选取了两汉、唐宋大家的作品,重点选取了韩愈各体散文作品。贯彻以“义法”为原则对韩愈散文进行点评,认为韩愈散文“义法”精湛,源于“六经”,主张学行统一,发展了韩愈散文理论“文以明道”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以“惠民”为基点,力图重新阐释韩愈的思想体系,认为反省儒学、建立“道统”、反对佛老、重提“治心”、推进古文运动、反对藩镇割据都是在“惠民”思想的指引下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2.
韩愈是唐代反对齐、梁以来的骈体文,提倡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 对韩愈这个人的评价,历来是有争论的。宋代的苏轼推崇他“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但朱熹则严厉地指责韩愈“裂道与文以为两物,而于其轻重缓急本末宾主之分,又未免于倒悬而逆置之也”。  相似文献   

13.
韩愈的古文思想包含鲜明的修养论内涵,对于古文的学习和写作,在韩愈看来,具有修身成德的重要意义。韩愈对古文修养内涵的阐发,融合继承了荀子、孟子的修养思想,在中唐士人普遍立足佛教、道教思考修养问题的时代风气中,体现出独特的思想创造。宋儒批评韩愈欠缺儒学的修养工夫,但其对于格物致知的修养工夫的思考,又可以看到来自韩愈的影响。朱熹在工夫论思考中对待韩愈、柳宗元的不同态度,呈现出韩愈古文思想与宋儒工夫论思考的复杂联系。  相似文献   

14.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韩愈因批评时政 ,迁谪荒僻的阳山、潮州。对他这两次迁谪期间的作为 ,学术界分歧较大。据考证 ,韩愈在迁谪期间的作为光明正大 ,德操高洁 ,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提倡古文运动方面的贡献是卓著的。全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了论述 :一、关心时弊 ,积极参与思想文化领域论争 ,遏制宗教的危害 ;二、履仁践义 ,惠政爱民 ,兴教育才 ,重情敬谊 ;三、笔耕不辍 ,杰作层出 ,推进了古文革新。同时 ,还以确凿翔实的论据批驳了“韩愈是反对永贞革新的保守派”,“迁谪期间改变了原来反对佛教的主张”,“吹捧宦官”等论调 ,指出这些均属不实之词  相似文献   

15.
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中坚,韩愈在批评骈文的同时,更把骈文作为古文创新的起点和资源.在他的古文佳构当中,韩愈充分吸收和彰显骈文的艺术优长,大大丰富了古文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含量.韩愈的文体创新实践表明:古文创作艺术成就的高下,以及唐代古文运动的成败,与借鉴和吸收骈文艺术营养的态度和水平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6.
韩、柳的意趣表现在众多的方面,韩主儒排佛,柳主儒且认为儒佛同宗,但他们坚执了共同的古文道统;现实生活的,导致他们的自省诉求,古文的兴味虽在儒学,但韩致力于古文之醇,明道不移,柳则从以文明道转化为对以文传世的追求;韩、柳都深于情、不免于以文为戏且好开新,但韩愈为文的浩博之气不同于柳宗元的简古之风,韩愈的好为人师自觉肩负了宣扬古文和古道的责任,柳宗元则缺乏这样的自觉意识,以淡泊人生一度走向山水。  相似文献   

17.
韩愈曾有诗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不难看出,作为一代文宗的韩愈非常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这不仅是韩愈对中国读书传统的自觉继承,而且通过对其读书方法和读书目录等的梳理,可以发现,韩愈之所以重视读书,还在于这是他力图纠正当时浮躁学风、文风的手段之一。所以,韩愈在当时一再强调读书,尤其要求熟读三代两汉的典籍,是与其倡导的古文革新运动有着密切关系的。韩愈的读书经验在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陆贽的现存文章中,奏议占极大比重,亦代表其文章成就。陆贽的奏议是略具古文因素的骈文,这说明了骈文是中国散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陆贽知贡举,取英才韩愈。韩愈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晚唐作家李商隐在经历了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其为文之兴趣又回复到骈文之上,并且取得成就。韩愈的古文成就,其根基在于骈文的训练。欧阳修知贡举,取英才苏轼等多人。欧阳修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苏轼为宋代古文的集大成者。苏轼的古文成就,其根基亦在于骈文的训练。唐宋的古文运动规定了此后的古文审美趣向,亦即优秀的古文总是或多或少地具有某些骈文的美质。由此可知,中国的文章,其运动发展的机制乃是骈文和古文的矛盾运动。  相似文献   

19.
今人言及古文运动,总以为韩愈、柳宗元首倡,实则之前即有倡导者。萧颖士、李华团结同道,广泛授徒,形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文学集团,倡导古文运动。文章首先从师承关系探讨萧颖士、李华、独孤及、萧存、梁肃等人与韩愈的关系,从而厘清萧颖士与韩愈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其次,从韩愈古文思想的几个方面来探讨萧氏对他的影响——文以载道、不平则鸣、务去陈言、气盛宜宣、尚奇、尚古;最后得出了结论:韩愈摒弃了萧氏文学思想中的一些流弊,并把萧氏之文学思想发扬光大,而且,韩愈和萧氏一样,重视团结同道,提携后进,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古文创作队伍,汇成了古文革新的洪波巨流,取得了古文运动的胜利。  相似文献   

20.
元结的古文创作分为两个阶段,最具特色的杂文作于天宝年间.它们偏于从政教、道德层面刺世疾邪,救时劝俗,而出语危苦激切、辞义幽约.元文除用寓言形式、独白直言形式外,多借问对形式结构其文以伸其意.元结为文主张复三代之古,直面现实,追求以儒学古道为本的艺术精神和淳朴、简明、劲直的风格,与萧、李等古文家主张有同有异,故其能以"特立之士"的姿态遥领韩愈古文革新之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