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的“给”字,在用法上有了一些变化,词性也在逐渐的转变着,除保存原来的词性外,还产生一种新的词性,这里就我所搜集到的这方面的材料,对它的词性和用法作初步的探讨,并提出自己的粗浅的看法,希望专家们指教和同志们批评。“给”原来是作及物动词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存,下面就是“给”在句子中用作“动词”的例子:  相似文献   

2.
近代汉语作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间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其间“被”字式出现了许多新的用法,本文主要对近代汉语时期“被”字式所呈现出的新的发展特点加以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诗经》里的“所”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有一个只表达一定语法意义的语音单位“所”,人们称它为助词。作为助词的“所”字不只是活跃在现代汉语里,在古汉语里,从《尚书》、《诗经》这些最古老的文化典籍开始,几千年来,它出现的频率一直相当高。它的用法也很特别,它能加在及物动词前面构成一个名词性的“所”字结构。如果对这个结构再加分析,就会发现,“所”字在其中指代行为的对象。它的这种用法,口语中没有一个词和它相当,文言中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至今”与“至于今”是两个形式上相似的固定结构,在使用上有同有异。在汉语发展过程中,“至今”逐渐演变为一个副词,“至于今”在一种用法上与“至今”汇合,在另一种用法上改由四字格固定结构表达。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共时平面的角度,立足于现代汉语普通话,观察分析普通话“给”字用法、“给”字句在闽东古田话中的复杂的对应表现。  相似文献   

6.
古汉语主谓间"而"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法学者对古汉语主谓间的“而”字有多种解释 ,虽都有一定道理 ,但都存在不足。从历史发展看 ,这种“而”原是个复指代词 ,在上古汉语右行结构和复指淡化的作用下 ,逐渐变成单纯的不承载任何意义的连词。由于“主 +而 +谓”可以使用于多种句法位置 ,一部分“而”分化为假设、转折、承接等连词 ,也有一部分仍是单纯连词 ,成为上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7.
《庄子》里“能”字动词用法拾零 现代汉语里,“能”属能愿动词,或称助动词。它经常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前,表示“能够”、“可以”等意思。这种用法,在《庄子》里也是常见的。例如: [1]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相似文献   

8.
“视而不见,听①而不闻”这两句古语在现代汉语里已是常用的话了。“视”与“见”、“听”与“闻”的本义在古代汉语中有什么分别?这几个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又有些什么变化?这就是本文试图略加探讨的问题。讲到“闻”在现代汉语里的词义变化,还得先谈谈古代汉语中“嗅”与“闻”的区别,以便说明“闻”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的不同。讲到现代汉语里“视”与“见”的用法时,还须联系到现代汉语常用的“看”来谈。  相似文献   

9.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两句古语在现代汉语里已是常用的话了。“视”与“见”、“听”与“闻”的本义在古代汉语中有什么分别?这几个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又有些什么变化?这就是本文试图略加探讨的问题。讲到“闻”在现代汉语里的词义变化,还得先谈谈古代汉语中“嗅”与“闻”的区别,以便说明“闻”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的不同。讲到现代汉语里“视”与“见”的用法时,还须联系到现代汉语常用的“看”来谈。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让”字存在共时平面的多种意义,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主要认为在现代汉语中“让”字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这种传统语法研究视角使得学界对“让”字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考察缺乏一定的解释力。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加的夫语法模式为理论指导,系统探析“让”的意义及句法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汉语“让”字有动词、介词和“让”成分三种功能。作为动词,“让”说明小句的谓体,并体现过程意义;其中表致使义的“让”也应为动词而非介词。作为介词,“让”的功能是引出过程的施动者;在句法上,“让”与其后的名词词组组成介词词组一起说明小句的补语而非状语。作为“让”成分,“让”字为一种语气结构标记,没有经验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朝鲜语词汇中,起源于汉字的词或可用汉字标记的词,俗称为汉字词。朝鲜语汉字词的大部分是借自于汉语的。如果把这些汉字词还原于汉字,与现代汉语词比较,其字形(包括字数、字序)、词义用法上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甚多,这就使得汉朝翻译中的“读音译法”具有相对的普遍性和优越性。但是,另有相当一部分的汉字词,与现代汉语词比较,有的“形同义不同”,有的“形同义同用法不同”,有的甚至“形异义同用法同”,这就使得汉朝翻译中的“读音译法”又具有独特的局限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2.
汉语中的“之类”句式 ,早在春秋、战国之际就已形成 ,是人们用来强调同类事物或同属性事物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之类”是由指示代词“之” +名词而构成的一种固定形式。唐以后 ,随着“者”字改用“这”字 ,“这”就有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于是 ,在现代汉语中 ,“之类”就分化出“这类”、“这一类”和“一类”等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13.
后置词的出现既有句法动因,即句法上的强制性,又有语义动因,即某些语义的空缺,句法和语义的相互作用,使后置词的产生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4.
古汉语中“有”字有一种无定代词用法,它直接用在动词(含动词性短语)前,在表示“存在”义之外,还有称代动词义所关涉的不确定的人、物或事的意义。“有”字的无定代词用法可在语义、语法两个层面加以证明。在语义层面,可通过以前后句、上下文相应词语印证,以对文印证,以异文印证这3种手段来证明。在语法层面,可主要通过以“有﹢动”结构式与动词“有”字的4种结构式“有﹢名﹢动”“有﹢动﹢者”“有﹢所﹢动”“有﹢所﹢介﹢动”及其转换式、等义式的比照来证明。经比照可知,“有”还表示名词的意义,证明“有”是无定代词。  相似文献   

15.
“所”的基本用法是作指示代词、连词、数词和名词。 指示代词“所”在古汉语中有其特殊性。它和一般指示代词不同,本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其他词或短语的前面,通常用在动词,介词或偏正短语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才能体现指代的意义,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判断句的谓语。有的语法书称这种“所”为结构助词。 “所”作指示代词有十二种用法: 1.通常用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情、东西)”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所字结构”源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中的“所字结构”,其来源甚早,有人主张将其中的“所”字视为代词,也有人视为助词。目前学术界对这种“所”字形成原因的研究还较薄弱。本文从这种“所”字形成、发展源流的角度进行了探讨,认为它原本是一个名词,后来由于汉语语序结构模式的代换,逐渐蜕变成了一个助词性的语言成分。  相似文献   

17.
古代汉语中,在词法方面,特殊代词“所”字的通常用法普遍认为是位于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面。其实这只是用法之一,未能包括“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的通常用法。“所”字作为辅助性代词的另一种通常用法是:插在主谓结构之间,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变主谓关系为偏正关系,并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在句法方面,还有一种未曾提到的语法现象,即古代汉语的“与动”用法。“与动”用法形式上不出现“与”字,而在意念上却含有“与……”的意义,这种用法的动词应译为“与……怎么样”。  相似文献   

18.
(一)从“盍去诸”说起一九七九年高考时,有道语文题是要求考生把《赵人患鼠》(刘基(《郁离子》)中的“盍去诸”译成现代汉语。这一下把不少考生都难住了。其实,这道题并不算太难,但由于多数人不知其中“明三暗五”的这个奥秘,因而一筹莫展。“盍去诸”看去是三个字,但因其中的“盍”与“诸”都是“合音兼义词”(简称“合音词”或“兼词”),所以实际上等于五个字。“盍”是“何不”的合音词,“诸”是“之乎”的合  相似文献   

19.
古汉语指代词同义连文说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指代词远较现代汉语复杂,古代同义指代词如“余”和“吾”、“尔”和“汝”可以并存,现代没有;古汉语指代词有同义连文如“谁何”、“尔汝”等,现代一般没有这种现象。前人对古汉语指代词同义连文的看法往往存在分歧,本文打算在广到例证的基础上,对这一具有汉语特色的语法现象的成因和性质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词组学的观点出发,对于后置词「(に)対して」黏附的名词和动词之间所形成的结构类型进行归类,并且对各种结构类型的特征作出了进一步的分析。进而,对于后置词「(に)対して」与格助词在日语中之所以存在的不同理由以及在句法功能上的特征进行了考察。通过分析,首先把后置词「(に)対して」黏附的名词和动词之间所形成的结构类型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対象的なむすびつき〉(对象关系)、〈対処のむすびつき〉(对策关系)、〈対応のむすびつき〉(对应关系)。每类结构在进行分析归类的基础上,对于后置词「(に)対して」的存在理由以及句法功能上的特征作进一步的分析,得出了四点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