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和扩散转移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加以改造,用以解释我国目前的产业集聚格局,并预测我国产业集聚的未来发展演变趋势.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部分运输成本低且主要使用普通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运输成本高或密集使用资本、技术、高技能劳动力的制造业将仍然布局于东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应不断完善自身条件,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嵌入全球价值链.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背景,详细分析了东部地区在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自身产业的发展重点,包括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点和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合作等等.旨在分析我国东部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促进东部地区经济的再次腾飞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通过使用2008-2015年的我国省会城市面板数据,估计了全要素生产率和工业密度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并根据拟合函数的一阶求导条件进一步估计了我国省会城市工业集聚的最优规模.拟合结果显示,我国省会城市工业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拟合函数是一个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有一个极大值的拐点.因此,从全要素生产率最大化的角度,我国工业集聚水平存在一个最优规模,二次函数拟合的最优规模边界大约为7.57-8.82之间,此时集聚中心的工业在商务成本的压力下开始考虑向外围转移.  相似文献   

4.
文章依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的统计数据,以27个工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梯度系数测度的优势产业,采用相对梯度系数对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应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为:煤炭开采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采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造纸业和饮料制造业。据此对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存在的恶性竞争和产业重复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制造业地区性集中程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产业地区性集中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自由配置的结果。共享的劳动力市场、中间产品供应、技术外溢是产业空间集聚产生的市场因素。对中国 2 8个制造业地区集中度的实证分析表明 ,中国产业向地区集聚的特征已十分明显 ,并呈强化趋势。尽管不同产业的地区集中度高低不同 ,但东部沿海地区在大多数产业中占有绝对主导地位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及胶东半岛已成为电子、家电、纺织等产业的全国性生产集聚中心。产业地区性集中一方面促进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同时进一步拉大了东部与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差距。产业地区化对政府正确制定地方产业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与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小成 《南都学坛》2010,30(2):127-131
成本上升、市场低迷加之政策调整,促使东部制造业率先向中西部和东南亚地区转移。河南省近年来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规模逐年增大,工业增加值增速加快。在下一步产业承接中,应优先考虑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促进传统农业改造;继续以六大优势产业为承接重点,夯实工业基础培育地区竞争力;加强与省外经济、国外经济的联系,促成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在承接过程中,当地政府应营造创新承接产业转移的环境和体制机制,以降低企业的转移成本;同时,另一主体——返乡创业农民工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视角出发,构建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绩效进行实证研究,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工业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在东部和中西部的差异.实证研究表明,工业污染排放强度随着经济发展相对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上升而下降,但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降低排污强度需要依靠工业集聚形成网络化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更有效地组织生产,降低环境损耗;国有工业企业在排污方面可能存在双向效应,环保表现不明确;此外,工业化进程可能带来更加严重的污染问题,中西部地区应避免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污染天堂".  相似文献   

9.
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了2004─2007年中国各地区农产品国际贸易空间自相关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相似发展水平地区显著性集聚,并且集聚程度不断递增.东部地区凭借其区位、资源、市场、产业优势,人均农产品国际贸易额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水平差异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差异扩大.因此,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应突出地区特色,发挥农产品贸易促进资金的区域导向作用及通过落实农业功能区划,实现农业生产的集聚和差异化,提高各地区农产品国际贸易空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区位优势、集聚经济和中国地区间FDI竞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FDI在中国东部多、中西部少,这可能导致东部在集聚经济上的优势,而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差异也造成了东部和中西部的区位差异,这两方面差异可能会影响东部和中西部省份对FDI的竞争策略。在马尔可夫完美均衡的框架下构建一个模型来分析集聚经济、区位优势对地区间FDI税收竞争均衡的影响,后续的空间面板实证分析则表明:地区之间的FDI税收竞争是存在的,税收仍然是影响FDI区位分布的重要因素,但随着时间渐趋减弱;相对来说,中西部省份更依赖于税收竞争,而且吸引的也是对税率更加敏感的相对低端的FDI ;拥有区位优势和集聚经济优势的东部省份则可以对FDI课征更高的税率以获取集聚租金;另外,集聚经济的存在弱化了地区间的税收竞争,东部和中西部省份对FDI课征的平均税率随着时间均趋于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