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8 毫秒
1.
基于DEA-Malmquist模型和空间动态计量模型,以2005—2016年长江经济带和黄河经济带地级及以上城市空间面板数据为样本,测算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财政支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空间交互视角下,比较分析了两大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并对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两大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路径存在较大差异,反映出两大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内部机理及动因不同;从空间效应上看,财政支出与收入差距对两大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均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且两大经济带收入差距的空间效应均较为明显,但长江经济带财政支出的空间溢出效应要强于黄河经济带,在短期和长期分析中都有类似特征。长江经济带应着重进行财政制度改革,对重点城市和主导产业进行治理和规制,增强产业发展的互补性,容忍适度收入差距;黄河经济带应大力缩小收入差距,优化财政支出的结构和方向,提升财政支出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要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构建绿色空间组织体系、创新生态保护机制、靶向数字空间等策略来促进流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全国层面来看,物流空间集聚、专业化集聚及内部市场潜力显著地促进了区域城市化的实现。(1)物流空间集聚与专业化集聚能显著地促进区域城市化的实现。(2)从东中西分区结果来看,东部影响区域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是物流空间集聚,而中部地区物流空间集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都能显著地影响区域城市的发展。西部结果不显著,但物流集聚对西部区域城市化的影响为正。(3)从城市层级来看,多样化集聚与专业化集聚是影响特大、大型城市城市化实现的主要变量,而中小城市城市化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物流空间集聚。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制度是产业集聚形成与变迁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2004—2016年相关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经济制度对长江经济带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沿江省市制造业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某省市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变化会对其他省市制造业集聚水平产生显著影响;规范的经济法律制度、开放的贸易政策会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制造业集聚,紧缩的财政政策以及政府干预的加强则不利于制造业集聚发展。因此,沿江省市需结合实际情况,创新系列经济制度安排,促进制造业集聚,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城市转型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转型,而转型的总体方向应该是城市能级水平的提升和城市空间的优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作为一种同时具有研究开发、信息交流与社会管理等功能的综合体,正在成为城市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带动城市现代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服务业集聚区的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创新效应正在引起城市的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空间要素的优化以及城市功能的提升,从而推动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形成:着眼多样化集聚,优先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在城市的集聚;从规模导向转变为创新导向,提升服务业集聚区创新产出能力;培育领军型企业,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引向高水平竞争与合作;加强城市制度与环境建设,为现代服务业集聚创造支撑条件;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各类服务业发展要素的集聚.  相似文献   

5.
王悦 《东岳论丛》2019,40(2):63-72
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入手,选取反映区域经济增长的2000-2015年的人均GDP指标,采用空间差异测度系数、全局Moran’s I指数、局部自相关LISA分布图,对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与分散特征、各城市与邻近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行实证分析,同时采用网络分析法,建立两两区域VAR模型,进行ADF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构建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研究发现,从绝对差异上来看长江经济带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而从相对差异上来看,2006年以后,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并趋于稳定。其次,长江经济带人均GDP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集聚特征是逐年增强的,但是各城市间空间关联的紧密程度总体偏低,在经济协作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6.
从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注重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协同,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部署。该文在解读需求侧管理的提出背景和历史依据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分析需求侧管理的内涵与逻辑,指出如何通过需求侧管理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化解有效供给不足矛盾,如何理顺分配结构、从整体上提升有效需求力,如何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打通和补齐市场流通中的堵点和短板,如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从而全面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阐明需求侧管理如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而推动人民美好生活的进一步实现。  相似文献   

7.
基于长三角25个城市2001—2010年面板数据,本文对城市群服务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服务业集聚区位熵值大多在1.5以上,产业相对聚集且专业化程度较高,但区位熵值总体呈下降趋势;服务业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应的弹性系数为-0.395,负效应影响明显,表明由集聚带来的该地区规模经济和专业化优势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开始出现逆转,作为一种"经济信号"值得关注;模型控制变量,如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规模、政府干预程度、人力资本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等均与经济增长均呈正相关。今后政府对服务业集聚的引导应注重从"量"到"质"的转变,注重对集聚多样化协调、集聚协同产业的发展以及集聚配套基础设施一体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卞晓丹  钟廷勇 《江海学刊》2016,(4):86-91,238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领域,而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根本任务是纠正要素错配,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依据1998~2013年相关省区文化产业9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的SDM模型对产业集聚外部性与文化产业要素错配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缓解文化产业要素错配有显著影响。因此,在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应注重通过发挥产业空间集聚的外部性来缓解要素错配,进而提高文化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9.
产业协同集聚是产业发展至高级阶段的产业关联表现形态。对单一产业集聚的研究表明集聚对区域创新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域,试图探讨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创新的溢出作用。研究选取了粤港澳大湾区2003—2019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面板数据,从多空间尺度运用EG修正指数和DCL指数测度了产业协同集聚的特征,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邻近地区创新的溢出效应,以期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益的思路。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存在产业协同集聚现象,但水平仍然较低;(2)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协同集聚度高于大湾区,其中科技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度最高;(3)都市圈尺度下的比较发现,广州和深圳两大都市圈的产业协同集聚度居于大湾区领先水平;(4)港澳生产性服务业与珠三角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度,低于珠三角内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度,显示出生产要素未能高效便捷流动导致港澳近年来与珠三角制造业的经济关联度不及珠三角内部各地之间的经济关联度;(5)粤港澳大湾区尺度下的协同集聚度与区域创新水平均不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珠三角地区尺度下两个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显著,对珠三角...  相似文献   

1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南京新兴服务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网络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现代服务业正呈现新的发展轨迹和规律。南京新兴服务业内涵 ,应从开放视角反映南京服务业的增长态势。从总体上看 ,南京在空间区位、供给要素、需求拉动、消费偏好、区域中心城市等领域 ,具有发展新兴服务业的优势。当前 ,南京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须从增加知识资本投入、优化新兴服务业结构、完善现代化生产协作体系、创造良好消费环境、强化中心城市功能等角度入手。同时 ,还须做好投资渠道拓宽、新兴服务业资源整合、政策法规完善等。  相似文献   

11.
按照创新驱动与成本驱动的差异,本文将文化创意产业分为文化创意服务业与文化产品制造业,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创意产业层级分工的理论假说,并通过江苏省13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意阶层、信息化水平与文化产品制造业、文化创意服务业显著正相关;专业化生产更能促进文化创意服务业的集聚,而相关多样化更能促进文化产品制造业的集聚;政府规模仅与文化创意服务业显著正相关,而与文化产品制造业的正相关关系不显著;城市人口密度仅与文化产品制造业显著负相关,而与文化创意服务业的负相关关系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总体上看,全球空间生产结构呈现出非均匀的地理分布状态,大多数制造业集聚在少数几个国家或地区,并存在大量的利益集团之间的俱乐部冲突.全球空间生产结构发展实践表明:公共逐利机制、私人逐利机制与自愿者利益协调机制对空间生产结构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以世界城市体系、汽车产业集聚为主体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范式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3.
王先庆  武亮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4):58-62,108
现代服务业对于我国经济所起到的增长引擎作用和转型先导作用越来越大。广东省是我国现代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从产值上看已处于现代化的临界点。现代经济理论认为,城市与行业结构交互效应下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将是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实证广东省21个城市和14个服务业集聚情况,从宏观上看,广东省应加速大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从中观行业结构发展讲,广东省应促进传统服务业提升;从微观企业来讲,要发挥行业集聚效果。  相似文献   

14.
如何通过优化城市规模分布来促进空间结构优化、提升空间配置效率是当前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城市群"中心-外围"框架下,考察城市群集聚结构转变对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规模差异的影响以及不同城市群中这一效应的差异性,理论分析发现:城市群集聚结构演变缩小了中心城市和外围城市人口规模差异,但不同城市群中这一效应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进一步使用2003-2014年中国城市群面板数据证实了这一结论,并且使用工具变量回归方法验证了这一结论的稳健性。其隐含的政策含义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空间集聚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城市规模分布的主要原因,优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结构是促进城市规模合理分布的重要途径,越是包含高行政级别城市的城市群,这一效果越是显著。在优化城市规模分布过程中,应避免户籍政策导向与投资、公共资源布局政策导向的背离。  相似文献   

15.
该文基于2016—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长江经济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特征。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发展态势良好;两系统间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但空间发展不均衡,总体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差异格局;成渝城市群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耦合协调度趋向协同发展,三大区域间差异呈缩小趋势,长江经济带协调度水平整体向好发展。最后,从加强政策引导与财政支持、制定差异化发展政策、优化基本公共服务空间格局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区域空间关联视角出发,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区域创新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理论和现实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利用2003—2019年中国除港澳台地区的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创新空间溢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总体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对创新溢出的影响不显著,而生产性服务业丰裕度则对创新溢出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分行业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集聚度和丰裕度对创新溢出的影响效果不一致,丰裕度的提升更有助于创新溢出。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集聚对区域技术输出和技术引入的作用不同,各行业集聚度提升不利于技术输出但有利于技术引入,而丰裕度提升既有利于技术输出又有利于技术引入;区域之间技术差距越大,越不利于技术输出,而对技术引入的影响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03—2017年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非期望超效率SBM模型,分别测算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空间网络结构和绿色发展绩效,识别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对绿色发展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的外向关联度显著提升了绿色发展绩效,而内向关联度对绿色发展绩效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城市群绿色发展的虹吸效应和扩散效应并存。异质性分析显示,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回归结果与基准保持一致,而成渝城市群两类关联度均提升了绿色发展绩效;2014年以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内向关联度对绿色发展绩效的抑制作用不再显著,而外向关联度对绿色发展绩效的促进作用变大。技术进步和资源配置是长江经济带城市群空间网络结构影响绿色发展绩效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8.
新发展格局对现代物流与制造业协同布局、联动发展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打通宏观尺度的"大动脉"也需要进一步畅通城市经济内部的"微循环".文章利用核密度、空间自相关以及协同共位商等空间计量方法,分析大城市内部现代物流集聚分布态势以及物流与制造协同布局特征、机理.研究表明:新发展格局下,城市内部现代物流细分行业分布出现了新的空间分异特征,表现出"向心"布局与"离心"布局的动态调整性.物流运输企业的分布相对更加离散,货运代理等高端物流服务业更倾向于集中布局.在城市生产单元内部,物流与制造业的协同布局已经从线性的空间比邻关系向更复杂的供应链协同转型,并呈现出新的网络化格局.为了畅通城市经济循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升级,"加强对物流集聚区的分级分类分区专业化规划布局""加强物流与其它他价值链要素的协同规划布局""创新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多样化协同集聚模式"是城市尺度现代物流与制造业协同布局应着重考虑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虞浩  喻和文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10):221-228
以运动休闲和促进健康为特色的体育小镇是经济新常态下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创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载体.在体育小镇建设热潮下,如何实现体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值得深思的重要议题.研究认为:消费集聚是体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产业集聚与消费集聚相伴发生、互为依托,体育小镇在实现产业集聚的同时还需实现消费集聚;在体育小镇的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人口集聚程度、基础信息设施及多元化消费业态等要素.要实现体育小镇的消费集聚,应依托区位优势,实现运动休闲人群规模化集聚;强化信息化水平,提升消费体验感与消费质量;构建多元化消费业态,增加消费机会;拉长运动项目产业链,优化消费结构;构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改善消费环境.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59-64
体育服务业具有技术和人力资本密集、附加值高、低碳环保等特质,大力发展体育服务业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内在要求,既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有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下,我国体育服务业既在需求和动力层面存在良好机遇,又在规模扩张、结构优化和绩效提升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因此,应系统探索新常态下体育服务业健康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思路:一是构筑数量多、功能全、实力强、品牌优的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体系;二是构建数量充足、类型齐全、功能完备、层级合理、运行高效的体育服务平台体系;三是培育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绩效良好的体育服务业集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