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梵蒂冈作为当今世界领土面积最小的国家,政治与经济实力相对有限,为何在全球事务中依旧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毫无疑问这首先是由它作为一个国家和天主教中心的复合体地位决定的。1962至1965年间召开的"梵二"会议结束之后,罗马教廷实现了"跟上时代"的历史性转型,也借此维持了国际影响力。历史地看,罗马教廷在"梵二"之前悠久的外交传统,亦是理解梵蒂冈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具体而言,从8世纪中叶教皇国形成以至1870年,教皇们和罗马教廷在面对其他政治强权时,依赖外交纵横捭阖以求生存和发展。经数世纪之久,形成了丰富的外交传统。在庇护十二(1846—1878年在位)于1870年成为"梵蒂冈之囚"后,教廷虽然失去庞大领地,世俗权力受到极大约束的教皇们仍旧活跃于外交领域。后世教皇们建立的外交网络和国际影响,成为1929年教廷与意大利政府谈判解决"罗马问题"时的重要筹码之一。1929年拉特兰条约签订后以至"梵二"会议召开前,罗马教廷虽然外交力量有限,但仍持续参与国际事务,且采用了现代化的外交方式,在国际外交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具有意识形态、一元性、理论性、文本性、规定性以及强制性等特征。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师主体话语权与话语权主体日益泛化的矛盾;一元意识形态性话语内容与话语内容多元性之间的矛盾;传统教学话语的范式与新媒体话语范式之间的矛盾。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多维思想政治教学话语体系,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对话式话语交往方式,做好文本式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化,建立起清新鲜活的思政话语范式,以提高教育者的话语能力,已成为重塑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话语权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3.
马基雅弗利生活和著述的时期,正是欧洲文艺复兴走向繁荣、人文主义思潮汹涌澎湃的历史年代。意大利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国家。自十字军东征以后,意大利逐步发展成为全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是事实上意大利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国家,它的每个城市都热衷于保持自己的独立。其时,基督教的世界主义已经破产,基至连偏安意大利半岛一隅也不可得。由于害怕半岛上兴起一个统一的民族主权国家会使自己丧失在世俗世界的最后一片领地,所以罗马教廷竭力阻止意大利的统一。虽然马基雅弗利时期的教皇大都是荒淫无耻之徒,都没有力量统一意大利,但却有足够的力量阻止其他的统治者这  相似文献   

4.
大学治理权力的演变既是英国都铎时期教育转型的重要表征,也是君教利益博弈与权力主体关系发生剧烈变动的集中体现。欧洲大学早期的治理传统,在英国本土化的实践中表现为宗教权威与君主意志的分野,且随着宗教改革对人神关系的全新解读和君教权力的重新界定,罗马教廷的内卷发展与其失衡的权力供求成为英国大学治理中的尖锐矛盾。在君主成为英国世俗与宗教世界的唯一首脑后,大学治理二元对立的权力格局逐渐转变为王权的一元垂直治理,开启了英国大学治理近代化的先河。  相似文献   

5.
宗教与政治在三个层次上发生关联,就罗马共和国而言,宗教观念对政治观念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公民大会与元老院扮演着不同的宗教角色;政治观念对宗教观念的影响主要是政治机构对宗教观念的制约.罗马宗教由于罗马的民主政治这种世俗力量强烈作用,几乎完全丧失了神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礼仪之争"是清初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一次大碰撞。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基督教修会间的争论发展成为罗马教皇与中国皇帝之间的政教之争。中西文化传统对宗教的不同理解使二者之间的分歧无法调解,罗马教廷的武断强硬态度最终使矛盾激化为抗争,导致了清王朝的禁教政策。"中国礼仪之争"的结果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成为民族国家受到三个因素的制约:一是与欧洲的均衡有关,二是在罗马存在着教皇国以及1848年所阐明的一些原则,三是缺乏一位伟大的将军.在加富尔和加里波第的努力下,1861年意大利成为独立的王国.加里波第被意大利人看成是只专注于指挥战争和贯彻其他人的战略的将军,但事实上,他却赋予其军事活动以意识形态上的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8.
约翰·L.加迪斯与冷战修正派之间的论战涉及方法论和核心观点两个方面.在前一个方面,加迪斯指责修正派的"门户开放"范式和"合作主义"范式犯了"经济决定论"和"简约主义"的错误,是不合格的综合范式.在后一方面,加迪斯表达了与修正派的美国要为冷战形成负主要责任的相反观点,批评了威廉·A.威廉斯的"悲剧观",逐步向正统观点复归.在这种批评的基础上,加迪斯提出了"冷战史新研究"的议程,对此,修正派的劳埃德·加德纳进行了批评.加迪斯与修正派间的学术论争反映了美国冷战史学中现实主义和进步主义两大范式间的分野,背后隐藏的是权力和意识形态之争.加迪斯对修正派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但其确立自己话语霸权的态度和保守主义立场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9.
奥古斯汀在《上帝之城》中建立起上帝之城/地上之城的二元话语结构,为教权和王权之间的权力制衡奠定了基础。此后,为同世俗君主争夺权力,“双城论”发展为“双剑论”和“日月说”,将“国王从教皇手中获得权力”的思想不断推向顶峰。与此相对,君王一方也不断引用宗教经典,反对教会干涉世俗事务。因此,在西欧政治实践中,形成了教权与王权在历史上相互制衡的权力结构。这种权力制衡模式在宗教力量退出政治权力舞台后,以“人民”这一概念代替了“上帝”,进而演化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西方世俗君主的权力在历史上受教权制约后,又为另一权力“民权”制约。  相似文献   

10.
在欧洲宗教改革语境中,英国与罗马教廷势不两立,英国剧作家通过戏剧创作参与宗教论战,君王利用剧院舞台宣扬新教主张以构建民族国家,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实现国家认同。戏剧《哈姆雷特》、《西班牙悲剧》、《马尔菲公爵夫人》等谴责天主教偶像崇拜和圣餐仪式,使用新教的宗教隐喻和见证手法,以树敌方式推进国民的民族身份建设。  相似文献   

11.
关于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有入库规则说、平等受偿说、优先受偿说等几种观点。从立法目的、法律功能、法律成本和效率、其他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中国司法解释的性质和来源来说, 中国应选择优先受偿说的观点, 赋予代位债权人优先受偿权, 建立代位权上优先受偿权的现代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民国武术置身于当时人们追求"科学"的话语背景之中。以"传统"为特征的国术(武术)与当时的"科学"话语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与抵牾。国术界要实现以武图强的远大抱负,国术的"科学化"问题首当其冲。鲁迅与陈铁生的论战围绕国术是否有提倡的必要展开,一方面为国术的科学化做了舆论上的铺垫,另一方面也促使国术界开始反思传统武术的痼疾。进而,国术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国术科学化的改造,其实质是确立发展国术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为国术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当代期刊编辑理论研究,已经逐渐淡化了对期刊本身的功能、基本属性,办刊特色等的讨论,因为编辑学的理论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些基本问题。对于人文社科学术理论刊物,现在更多的是在关注人文社会科学的编辑出版与全球化背境下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关联性;当代学术批评与编辑的选择性思维方式;当代学术期刊的编辑过程及编辑活动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当代网络化条件下的学术活动与编辑活动的关联研究等与文科期刊相关的更为重大的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4.
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对于共同犯罪案件如何认定犯罪中止,司法机关在办理中是仁者见仁,法学人士在讨论研究中是智者见智。共同犯罪中止的认定,应以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并有效地阻止其他共犯利用其先前行为继续实施犯罪或防止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  相似文献   

15.
在不签发提单的情况下,利他契约理论能很好地解释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方的权利义务。但在签发提单的情况下,该理论就不敷使用。借助罗马法中的准契约理论,既能对提单下的义务转让进行合理解释,也能解决在实务中诉权的确定之难。  相似文献   

16.
对于行政许可违法的法律责任问题,人们往往是从行政许可实施违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而对于设定违法及其责任追究的探讨却相对薄弱。然而,行政许可设定一旦违法,其对相对人和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将会更大,因此,对许可设定的违法及其责任问题进行研究,以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促进政府依法行政,不仅必要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案件的深刻剖析,论述了认定合同的依据、广告行为的效力、公司与股东的责任以及公司主体的混同等重要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面面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家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以来,对贫困生帮助很大,同时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提出贫困生认定工作仍需要进一步采取各种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和保障贫困生资助工作更好地开展。  相似文献   

19.
良友版《中国新文学大系》丛书出版的背后,有一些文学史细节被遮蔽。其中诗集卷因图书审查委员会的反对不得不“临阵换将”,由郭沫若改为朱自清,这确系国民党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的文化围剿政策之体现。朱自清编选的范围来源一方面依靠他在清华大学授课的讲义《新文学纲要》,另一方面得益于《新诗年选》、《分类白话诗选》两种诗选提供的“启示”。朱自清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新诗集卷编选完成,选了五十九位诗人的四百首诗歌。  相似文献   

20.
社会范畴化虽然是人类认知的基本路径,但是却塑造了人的群体资格,进而成为了人完成社会认同化过程而建构认同的基本前提.社会赋予人以多元的群体资格,而人则形成多元的社会认同.多元的范畴资格对应着人们内在的“认同库”,各种社会力量则成为“认同场”上激发一重或多重认同的主要因素.在此过程中,回族的国家认同得到了彰显与强化.捕捉民国时期回族国家认同的表征形式,进而分析其建构、重构过程,刻画出其借助大众传媒而“传播扩散”模式的基本轮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