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比较叙事学:"中国叙事学"研究之一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学研究已得到长足发展,并成为国际学术领域中的显学之一。如何使中国的叙事学研究在已有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国际叙事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比较叙事学研究或许是中国叙事学研究与中国叙事学者可以承担的任务。比较叙事学将在沟通中外叙事理论与实践、挖掘中国丰富的叙事理论资源、扩展与深化叙事学研究中显现出自己的优势,并对叙事学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陈德志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4,(1):106-112
音乐叙事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产生和发展受到文学叙事理论很深的影响。这种影响一方面促进了音乐叙事学的发展,但同时也给音乐叙事研究带来焦虑:文学叙事学的强大会不会弱化音乐叙事学的独立地位?音乐叙事学应该与文学叙事学保持什么样的距离?音乐叙事学应该如何有效地利用文学叙事学的资源?焦虑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对叙事性的理解片面,二是对文学与音乐两种叙事媒介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准确。正确地理解和处理文学叙事学与音乐叙事学的关系,有助于解决音乐叙事学发展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推动音乐叙事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经典叙事学到当代叙事新理论,叙事中的时间范式一直是人们关注思考的焦点.托多罗夫、热奈特、巴尔是本文章重点讨论的经典叙事学家,他们对叙事文本时间范式的思考代表了经典叙事学在这个问题上的成就.上世纪九十年代叙事学在西方重新兴盛,后结构主义叙事学家们在继承经典叙事理论的同时,对其与历史、文体、社会等的关系进行思考和讨论,突破了经典叙事学结构起来的整体的、内在的、纯形式主义的藩篱,再次把叙事文本与社会、历史等语境结合起来.后现代叙事学家华莱士·马丁、马克·柯里等人通过他们的著述探讨叙事学中的时间范式在新背景下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4.
语境叙事学与形式叙事学缘何相互依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学界普遍认为语境叙事学与形式叙事学互相排斥,且前者取代了后者,本文挑战了这种流行观点,指出语境叙事学与形式叙事诗学(形式叙事学的主体)在过去的20年中实际上一直相互依存,两者之间存在互为滋养、相互促进的三重对话关系。本文从女性主义叙事学和认知叙事学入手,澄清了不同种类的叙事学研究与读者和语境的不同关联,并区分了叙事结构的文类功能及其在语境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数字时代的全球价值链面临重构需求。为此,从国别双边角度出发,构建全球价值链相对位置与全球价值链双边合作度指数,作为衡量一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指标,探讨数字技术投入对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投入对我国全球价值链相对位置攀升和全球价值链双边合作度提升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重构;行业异质性分析发现,资本密集型行业投入数字技术的促进效应显著;经济发展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发达经济体投入数字技术效果更显著等。对此,不仅要进一步加大对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投入力度,同时要依托企业力量促进数字技术发展,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为促进数字经济的技术进步创造条件,也为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重构进程进行赋能。 相似文献
7.
发展与共存: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叙事学研究,出现了由经典叙事学向后经典叙事学的转变。这一新的理论范式,既继承了原有的相关理论资源,又使叙事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深广的时期。在经典叙事学与后经典叙事学两者之间,相互间的关联、继承、互补与共存是十分明显的。后经典叙事学不是要摒弃经典叙事学,取代经典叙事学,开展一个与经典叙事学理论毫无关系的新方向,而是在已有基础上所进行的范式调整与转换。这一范式调整是叙事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为其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9.
10.
数字技术崇拜是一种从心理、行为和价值观上深受数字系统影响的社会现象,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数字技术及其产品构成的数字系统过于依赖、过度上瘾以及对其塑造的意识形态过度顺服的社会异态关系。这种社会现象的形成主要基于数字化的生存状态,技术理性的迅速扩张和感官系统的极致调动。究其本质,数字技术崇拜背后是经由数字资本逻辑重构社会秩序、数字技术内生意识形态和数字权力塑造单向度人共建而成的机制。面对数字时代人类境遇的遮蔽,并不等于要一刀切地舍弃数据和算法的便利性,而是要唤醒人的数字主体性意识,建立数字权利的政府保障机制和树立正确的数字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数字图像时代的文学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媒介掌控的视觉时代,数字技术引发的图像表意的不断强化和文字审美的日渐式微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希利斯·米勒所分析的,尽管印刷的书还会在长时期内维持其文化力量,但它统治的时代显然正在结束,新媒体正在日益取代它.不过米勒同时指出:"这不是世界末日,而只是一个由新媒体统治的新世界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数字时代已经毫无疑义地将现代汉语写作带入了崭新的技术语境.这一带动虽然尚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就其主流层面来看,作家主体的创造个性得以舒展,艺术本体的诗性智慧重新得到重视,汉语写作的应有灵韵再度显现,网络文体的角色启蒙已见成效.据此判断,数字媒介实质上也就是现代书写的一个宽广平台或技术背影,一旦经受住数字技术与艺术创造之间磨合期的考验,文艺谱系必将迎来交叉融合中的文体新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计算机界面是如何组成和构造审美经验的,其出发点是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文章先从细部讨论本雅明的膜拜价值和展示价值的观念,而后把数据库作为范式模型,勾勒出创建计算机对象的基本操作,最后解释为什么说数据库从本体论上把以展示价值为特征的现代艺术作品转变为以操控价值为特征的后现代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14.
《中州学刊》2018,(1)
当下以移动设备、社交网络、定位系统、传感器与数据处理五大要素结合为基础的"场景时代"已经来临,这些新的审美现实与文化景观对以韦尔施为代表的后现代超越美学的一些经典命题有所印证,同时也对其形成新的重构。在"场景时代",日常生活浅表审美化的引领主体与广告的作用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不能简单地以精英姿态加以否定;现实的虚拟性与可塑性进一步加剧,不存在虚拟与现实的两分,现实即是虚拟,虚拟即是现实;现实传播也并非电子传播最终的完成,而是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无尽轮回。与此同时,"场景时代"的O2O模式隐喻着任何线下的事物都需要通过线上的中介而得到建构。"场景时代"也表明,新媒介带来的并非听觉文化,而是触觉文化。总的来看,"场景时代"呈现出新的审美现实,对后现代美学的探讨与重构仍在途中。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意味着人类由读写时代进入了视听的新感性时代 ,预示着人类将面临一场真正的革命 ,而革命的起点是人的感性革命。在数字化平台上 ,人类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形成新的感觉经验、感性方式、实践方式和思维方式 ,从而产生新的感性文化 ,创造新的文明 ,甚至产生新一代感性人。本文对感性发展的历史阶段进行了考察 ,阐述了数字化时代新感性的特点 ,论述了新感性的价值、意义和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叙事学勃兴与中国叙事传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与其他民族的文学一样,中国文学也有一个由"诗歌中心"向"叙事中心"转移的过程,明清小说虽然占领了文坛的中心位置,但当时的理论批评领域还未来得及发生相应的战略转移。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的叙事学勃兴,特别是那些立足于中国自身叙事传统的研究,实际上是肩负着一种历史使命,这就是因应"叙事中心"业已存在的文学现实,促成由"诗歌中心"向"叙事中心"的理论位移。由于百年来西方叙事处于向中国叙事"放送"影响的位置,西方的叙事观念,包括其模式套路、衡量尺度与价值标准等悄然弥漫于中国文坛,许多人浸润甚深却还浑然不觉。因此,建构一种更具"世界文学"意味的叙事理论与叙事学,让中国叙事艺术在其中获得应有的位置,应属目前叙事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