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与信息文明急剧转型,相应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政治文化,也正发生结构性转化,民主化趋向成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基本主题,在这主题下,还并行着几个变奏,即,主流政治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政治认知从理想走向现实,政治人格从依附走向独立,政治思维从教条片面走向实事求是,政治信仰从迷茫走向清晰,政治价值从集体本位走向个体本位。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学逐渐出现了以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为主体的校园"文化新人类".股票经商族、先锋派、追星族、考研族,四类大学生族群成为校园"文化新人类"的中坚构成.他们处于多元文化交融的前沿,以颇为前卫的方式,展示欣喜与无奈,讴歌与吟唱、追逐与失落,抉择与跋涉.新异的社会背景,促成他们新异的追求,也养成了独具个性的新异文化特征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治思想史形成了以深层次文化底蕴为内含的文化体系,这种文化体系构成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科学系统,阐发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体系,正是为了揭示其基础雄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政治思想史文化体系概括为: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施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中最重要的一种传承,便是血缘性的传承,所谓天地之道肇端于夫妇,一阴一阳之谓道,便是指此。殷周以后,血缘成形为宗法制度,所蔚成之氏族、宗族、宗庙、祖庙、太庙等,都是以血缘性为基础的传承,这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中一条重要的主轴。另一条重要的主轴,形成较晚,从孔子开始。孔子被后世称之为素王、宣尼公、文宣王、尼父、大成至圣、先师,不论为公、为王、为圣、为师,为殷汤后、为文化垂统之征,都是指其在文化的周道既衰中,将文化的精义在授徒中传递下来,因而开启了一种中国式的非血缘性文化垂传授受之传统。而师生的传递是一种非血缘性的传承,师生关系便成为中国文化中文化性、精神性的一种特殊性格与结构。没有这种师生的学习与传授,中国文化便不会绵绵不绝、源远与流长。祖先与子孙,是血缘性的;而文化传递,却是师生的、非血缘性的。  相似文献   

5.
个体身份认定制度是一个族群关于客体自我和客观世界认知结果的表述,同时也是构成族群认同的基础."父亲的骨头"这一文化血缘赋予的文化身份、姓氏构建的社会血亲赋予的社会身份、历史传说赋予的族群身份,是建构裕固族个体身份的三条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聚焦于深描族群边界显性与隐性呈现之社会景观,对贵州省南部地区水族与苗族共同居住的少数民族村落——怎雷村的文化空间共享与权力互嵌现象展开研析。田野考察发现:怎雷村人日常生活中的关联已成为形塑族际生态的一种重要方式。水族、苗族基于权力互嵌规约,在村落的公共空间中开展各自族群的节庆等活动时,形成交往时空场域的"文化间性",尽管其中一方努力保持区别于另一族群的文化特征与族群心理,但在保持和追寻差异的同时,却产生了互惠互容的族际生态,并促进了两个族群在村落命运共同体上的共识。怎雷村颇具特色的文化区隔与交融景观,呈现了建构族际融和、尊重差异、包容不同文化的族群共居美好社会的可能。我们将这种拥有不同族群文化,既有明显区别又在交往中产生新的文化共享空间的现象称为"文化区融"。为揭示"文化区融"背后的共同体形成机理与机制,有必要从具体的族际互动图景中分析怎雷村人的生活策略,探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动态塑造出了怎雷村人的文化空间共享与权力互嵌图景。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发展的文化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创新具有文化性质,在一定意义上,它的发展就是不断超越传统文化模式的局限,实现向新的文化模式的转换:一是文化整合功能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双重特征,二是文化动态模式显现由单线稳定运行到混合交叉流动趋向,三是文化思维取向形成了由绝对化思维向辩证性思维的转化。在现阶段深化改革,还应扩大其文化含量:一是面向生活世界,二是提升人文精神,三是增强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8.
影响族际冲突的因素可以分为族群因素和非族群因素。族群因素又可分为原生因素和次生因素;非族群因素可分为偶发因素和一般因素。族群因素与非族群因素通过群体身份、历史问题和群体利益相互连结,使族际冲突的当事方产生认知、情绪和价值判断的变化,一方面导致非族际冲突转化为族际冲突,另一方面导致族际冲突升级或转化为更大规模的政治冲突。在应对族际冲突的过程中,应判别族群因素和非族群因素,及时处置由偶发性非族群因素引发的非族际冲突,防范和阻断族群因素与非族群因素的勾连,改善一般性非族群因素以遏制族际冲突的蔓延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跨国族群认同理论主要观点的基础上,考察了在韩中国朝鲜族跨国族群认同状况。在文化层面上,中国朝鲜族跨国族群认同并非笼统地被评判为强化或弱化,而是呈现出多维度分化的表征,体现在由共同的历史文化、韩国时尚文化、韩国人思想观念和中国朝鲜族饮食文化等不同文化取向所形成的族群认同之中。在社会层面上,伴随着不同类型移民政策而产生的在韩中国朝鲜族职业分化,是导致他们跨国族群认同出现群体性分化的主因,表现在身份归属、社会交往、心理认知等诸多方面。本案例不仅补充了跨国族群认同理论的内容和观点,也为当前中国和韩国政府如何促进中国朝鲜族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阐述传统德治政治文化特征入手,剖析其在当下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探讨法治精神与传统德治政治文化楔合之可能性,并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了从"德主刑辅"政治文化向"德法并重"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