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社会进步代价意识与社会进步代价问题并非同步产生。代价意识的觉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人类自身的认识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人类的精神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类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性大大加强,社会进步的代价意识才得以产生;代价意识的构建是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代价意识的本质是关于“该不该、值不值”这一问题的评判与把握、分析与推测,其特点主要体现为:代价取向的选择性判断;代价共时态上的整体性把握;代价历时态上的前瞻性与后补性预测。  相似文献   

2.
社会发展代价问题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是当代"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界对于社会发展代价及其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特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不囿于当代西方发展代价观.但是,还应当对社会发展代价观的历史演化与当代形态、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代价的基本含义与实质、基本类型、产生根源以及认识的方法论等问题,系统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论邓小平的代价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针对中国的特殊情况 ,他不仅对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而且还指出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产生代价的客观必然性以及如何正确看待改革中的代价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引发了人们对发展的反思,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对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代价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旨在对马克思在何种语境和意义上提出社会发展代价理论,应从哪种尺度来考察该理论,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产生的历史渊源与直接来源进行梳理,以便更好地把握马克思社会发展代价理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中的代价问题减少乃至消除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代价意识或代价观关系能否实现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代价意识包括三个基本的方面:代价的条件性认识、代价的必然性认识和代价的价值性认识。本文运用辩证法分析这些问题。文章认为.代价的产生、存在和扬弃是基于历史条件的,代价的必然性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性;代价的价值性即发展与代价的关系是复杂的。因此科学的代价意识是一种积极、严谨、务实的态度和实践精神:对任何代价,一方面要严谨地把握这种代价付出的条件及其它们的必然关系;另一方面它要求这种付出应带来积极意义,并要严谨地把握这种付出的度;一旦它承认了这种代价,它就积极地接受这种代价。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看待社会历史问题,总是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站在哲学的高度,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和思考,然后做出结论。本文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抓住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矛盾的关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统一的,共性寓于个性中,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三个哲学角度探讨邓小平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7.
代价在社会发展中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社会发展从来就是进步与代价并存交错 ,以代价换得进取的过程。因此 ,研究社会代价的成因 ,揭示社会代价的成因机制 ,以指导主体在社会活动过程中努力实现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利益的主观愿望 ,就成为研究社会代价理论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我国社会道德现状却令人担忧,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道德代价问题引起学者广泛关注。社会代价中的道德代价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消极产物之一,是社会代价中精神文明失序的表现。抑制过高的道德代价的途径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建我国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加强我国公民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9.
代价问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价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其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近代以来,许多思想家对代价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正确认识代价问题,树立正确的代价意识,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探索有效的政策运行机制,力争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该文从哲学的高度特别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有意识地对发展、创新及其本质和规律进行思考。创新和发展是一对辩证统一的范畴,都是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质规律的科学总结、概括,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效方式与手段;创新是发展的源泉、动力和现实需要,发展是创新的路向、目标和最终归宿;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研究创新问题的理论基石,同时,创新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核心体现。  相似文献   

11.
略论哲学本体论思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抽象的具有普适意义的本体论问题,首先是个匡定学科领域问题,实质是关于研究目的和对象的理论.人类的哲学本体论思维的发育发展理路,有两种基础性因素交织在一起而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是人类认识发展的程度特别是科学发展的程度;二是时代的思维范式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及其后继者们天才的理论思维在于:以实践思维深刻回答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唯物史观思维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并用以回答了世界本体问题;以彻底的辩证法思维解决了世界存在的一与多、无限与有限等关系问题.三者内在观照、交叉融通,科学建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框架.  相似文献   

12.
哲学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我们以非哲学的方式教授哲学,哲学有自己的特点,哲学的特点就是沉思和分析。哲学本身是一种本体的或形而上学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前提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思。哲学应体现出对智慧的追求,对人的价值、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的关注,应引导学生学习哲学的思维方式,进入哲学活动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哲学陷入困境的原因在于我们以非哲学的方式教授哲学,哲学有自己的特点,哲学的特点就是沉思和分析。哲学本身是一种本体的或形而上学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前提的思;哲学是一种面向生活世界的思。哲学应体现出对智慧的追求,对人的价值、意义的思考以及对时代的关注,应引导学生学习哲学的思维方式,进入哲学活动的世界。  相似文献   

14.
人以社会实践活动方式而存在,从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诸矛盾及人的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这后一矛盾是人存在方式中的根本矛盾。近代工业文明以来,由于人对自我存在方式的科学性、社会性、预见性和终极价值维度不能给予唯物辩证把握,而陷入存在方式的误区。直面生存危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探索建施人全面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存在方式是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5.
反思的思维方式体现着人对真理和理想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反思作为哲学思维方式力求透过具体的层次和环节达到对普遍必然性的把握 ,实质是对思维与存在、人与世界的大关系的思考和觉解。从自发的反思到自觉的反思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反思思维具有辩证本性 ,本质上是以感性经验为中介的概念思维。反思的直接对象是思想现实。反思作为创造性思维方式并非冰冷的逻辑 ,即概念间的逻辑联结 ,而是直觉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支配人们实际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观念是否科学合理,取决于建构人的实践观念的根据是否正确或具有真理性,这一根据就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越正确越具有真理性,据此而建构的实践观念就越具有科学合理性。而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更为重要的过程和方面,却被已经习惯了的哲学思维以认识的活动过程所遮蔽,进而把人们认识社会实践活动所形成的描述性的实践概念等同于实际支配人们活动的实践观念,由此而导致了现实的人们对建构科学实践观念的忽略,从而使人们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付出了许多不必要的代价。认真地揭示实践观念的建构与实现过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西方哲学由古代的以客观存在为本位的本体论哲学,发展到近代的以主客关系为本位的认识论哲学,到十九世纪中叶,发展到"形而上学要由‘人类学’来取代"(海德格尔)的现代哲学的人类学转向。马克思处在这一转向的滥觞时代,并开辟了这一哲学的新方向:广义人类学哲学。其特征,其一在于立足于"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类为本位构建新哲学;其二在于通过"人类的感性活动"来理解世界("事物、现实、感性");其三在于通过"革命的实践"来"改变世界",使人类能够合理生存与健全发展;其四在于以"人的社会存在"来理解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由解放问题;其五,在于从人的现实关系来揭示人和人类世界。这一哲学的基本价值精神在于:在对不合理世界的批判中争取"每个人和一切人"的合理生存、健全发展与走向自由解放。这是当代政治理性可以引以为据的重估一切价值、重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重构各民族健全发展的人类学关系的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对当今的全球化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从伦理层面看,中庸是一种品德,追求德行的完美;从哲学层面来看,中庸,即"中和"、"用中",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所表现出来的"度",是对矛盾转化的新认识。中庸的历史价值: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却抑制了人们的进取精神;有利于德行的完美,却导致了人的非生命状态;有利于提升道德境界,却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中庸的现实价值: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可资利用的伦理资源;为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提供了思维方式;为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提供道德支撑。  相似文献   

19.
哲学是关于人类认识的科学,是一门主体性的科学。哲学的科学性质与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致的、吻合的,正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人类认识的基本理论,规定了哲学作为认识科学的性质,也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体系,应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逻辑起点,以充分发挥哲学作为认识科学的功能,达到提高国民理论思维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近代哲学拘泥于意识内在性这个哲学存在论原则,并没有正确地解决这个问题。马克思在感性活动的基础上,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解答,从而实现了哲学存在论上的变革。感性活动作为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基本原则,它不仅彰显了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自律,而且还使人筹划自己生存意义的可能落于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