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基于山南地区扎囊县雪拉村实地调查,从农村人口、妇女受教育情况、人均耕地、住房面积及财产、收入等方面入手,分析、说明现阶段西藏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关于东乡族妇女社会参与现状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东乡地区农村家庭劳动力、城镇从业人口和妇女参政状况等三个方面入手,运用实地调查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东乡族妇女社会参与现状问题。提出东乡族妇女是东乡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应针对东乡地区的特殊性,为妇女参与社会、发挥才创造受教育的有利条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入户问卷和访谈资料为基础,以两县三村农民的家户现金收入来源为切入点,探讨了目前西藏拉萨郊县农民经济生活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旨在呼吁学界在推进西藏城镇研究的同时,关注拉萨远郊村落,乃至西藏偏远农村人们的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4.
刘晓红 《民族学刊》2020,11(1):14-23, 123-124
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四省藏区各族群众改善生活水平的主要物质基础。根据影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因素,借鉴C-D生产函数思想,建立四省藏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生产函数模型;基于2010-2017年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四省实际结果的统计年鉴数据,应用Excel和EViews求解四省藏区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生产函数,为有效增加四省藏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供基于历史数据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实证分析渝东南翼少数民族地区自重庆市委、市政府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以来,农户人均纯收入及其来源结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的变动状况和趋势,分别从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农村投融资状况、土地流转、科技支撑等方面展开深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然后对不同条件和特点的区县促进农民增收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分析总结不同区域适宜的农户增收模式;最后归纳全文结论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对青海不同民族近年来收入分配状况进行实证研究,并使用基尼系数等一系列指标对青海主要民族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测度与评价,并分析了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提出缩小青海省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之间收入分配差距,促进各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彩云 《西藏研究》2001,(3):14-27
一、贫困人口实地调研结果与分析(一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经济收入1、家庭经济收入与人均经济收入分析1 998年 ,西藏城镇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 62 61 .72元。表 1 .1表明西藏城镇贫困人口受调查者人均年收入 1 582 .9元、人均月收入 1 31 .91元 ,平时拥有储蓄的家庭占9.95% ,最高储蓄为 30 0 0元。月人均收入50~ 30 0元占受调查人数 79.0 1 % ,其中月人均收入 1 50~ 2 99元人数居多 ,月人均收入高于 30 0元人数仅占 3.31 %。表 1 1 西藏城镇贫困人口月平均收入分布  收入     (元 )项目小于2 52 5~4 950~991 0 0~1 491 50~2 4 92 …  相似文献   

8.
从人均收入比和基尼系数两个视角,运用1981~2011年《广西统计年鉴》提供的收入数据测算了广西区域收入差距指标。结果表明:广西区内的城乡收入差距和区域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均已超过警戒水平。因此应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桂西经济发展入手,不断优化广西城乡和区域收入分配格局,形成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城乡居民收入状况的分析,对青海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进行了基尼系数的测度,并对青海居民收入差距发展趋势进行了回归预测。  相似文献   

10.
丁赛 《民族研究》2012,(3):24-34,107,108
本文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委托国家统计局宁夏调查总队2007年所做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社会调查数据为基础,针对宁夏城镇劳动力市场中的汉族和回族劳动人口,证实了汉族男性和汉族女性、回族男性和回族女性间在就业和工资收入上存在差异,并就汉族和回族的性别差异进行了比较。同时,利用一些计量分析方法解释了形成差异的原因。得到的主要结论有: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内部的性别收入差异明显大于汉族内部的性别收入差异。计算结果说明宁夏劳动力市场中对女性存在性别歧视;汉族女性的收入歧视指数大于回族女性的收入歧视指数。年龄、受教育程度、所在城市就业率、行业、所在部门、职业种类等对汉族和回族,以及汉族和回族的不同性别的就业和收入差异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青南地区是青海省经济最落后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农牧民收入差距呈逐年扩大的趋势。本文从农牧民人均收入的水平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内部差距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产生差距的原因,并提出缩小差距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问题相关性特征的认识,民族问题与农村问题具有同一性,二者统一于发展,使得不论作为民族意义还是农村意义的民族乡镇都被卷入到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当中.在主体民族或城市主导下,浙江民族乡镇作为一个社会区域结构,使得民族问题与农村问题实质上成了结构性问题,形成了产业结构、区域结构与社会结构等问题的同一.由于农村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空间载体,当前的民族乡镇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关键是要适时推进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革.民族问题和农村问题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二者的解决必然指向人的问题的解决,这就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龚勤林  贺培科  曹邦英 《民族学刊》2022,13(9):119-129, 165
脱贫攻坚助力民族地区实现了全面小康,也为促进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民族地区依然是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的重点和难点地区,特别是推动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实现可持续增收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中之重和难中之难。本文基于收入总量、结构比例、区域差异等多维度比较,以四川省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民族自治州为例,总结分析了民族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及其四项构成的差异特征,分类探讨了增收的来源,以及面临的经营净收入相对过大、工资性收入增速下降、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规模小等增收的不可持续性风险。基于此提出要巩固拓宽工资性收入和经营净收入的创造性财富规模,探索增大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的分配性财富收入,促进民族地区农村居民可持续增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西藏自治区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西藏乡村经济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推动西藏乡村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全面建设西藏新农村,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文章以当前西藏乡村经济的环境和现状为立足点,着重研究西藏乡村经济结构转型的目标与基本路径,提出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西藏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顿 《西藏研究》2008,(4):15-21
改革开放30年来,西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章通过列举自1978年以来西藏农村基础条件、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科学技术、乡镇企业、农牧民增收和社会事业等发展变化的具体数据,彰显西藏农村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分析了西藏农村发展变化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社会民俗与生态环境变迁中的额勒苏台嘎查察哈尔蒙古人的研究,力图反映镶黄旗与其他生态地域的蒙古族牧民在社会变迁中的生存状态.文章又从额勒苏台嘎查牧民人口、村落、牧业生活、风俗习惯、生产收支变迁等视角来阐述当下牧区牧民生活现状,并对保护牧民生态环境和生态民俗等方面的政策与现行探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西北民族省区城镇化战略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分析西北民族省区城镇化现状和归纳相关理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 ,从加快市场化进程的视角 ,讨论了市场主导型多元城镇化战略 ,并从具体区情出发 ,进一步阐述了市场主导型多元城镇化路径依赖。文中强调城镇化进程中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的正确定位 ,对创新户籍制度、城乡土地流转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人口政策和设市体制的法律安排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和平解放前,受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的影响,西藏城镇贫困人口主要来源于农奴,西藏城镇社会救助多为简单零星行为,无法建立完备的社会救济和保障制度。和平解放后,西藏城镇救济和社会保障事业逐步开展,各项赈济和救助城镇乞丐、贫民及老弱病残等人群的举措在大范围实施,流浪街头的乞丐和流民过上新生活,长期失业的贫民获得工作就业机会并组建家庭,无人照顾的未成年孤儿被送进学校,孤老残疾人在福利院安享幸福晚年,城镇底层居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权益得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彰显,过去那种混乱不整、肮脏不洁的城镇面貌得到改变,西藏人权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9.
African American children are more likely to be poor and live in households that are “asset poor,” with no or very little net worth. Using the Panel Study of Income Dynamics and its Child Development Supplement, this article explores whether living in a household with net worth above the sample median seems to promote educational suc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apital over time, irrespective of income. Controlling for parental income and education, as well as gender, household wealth in the form of net worth was the best predictor of parental expectations, high school completion, and college enrollment for young African American adults. A brief discussion of possible asset-building policy options follo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