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开展北美铁路华工基础性研究,无论对于美国还是中国学者来说都责无旁贷。在我国,北美铁路华工基础性研究工程尚处起步阶段,因此更加具有紧迫性。目前急需组织立项攻关突破研究中的难点、疑点。拓展广东侨乡北美铁路华工基础性研究工程包含如下内容:1.政府档案文献资料汇总;2.地方志、乡志、族谱、家谱汇总;3.石刻墓碑资料汇总;4.著译作、学术性论文、学位论文汇总;5.清末以来期刊、报纸汇总;6.馆藏文献及私人书信、笔记、手稿汇总;7.建筑遗存汇总;8.美国铁路华工后裔口述调查汇总;9.会馆、社团组织汇总;10.文艺和影视作品、文化照片产品、网络文章汇总;11.网络数据库资料汇总;12.建立北美华工铁路网站数据库平台。  相似文献   

2.
澳洲华人新移民的崛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由于从香港、大陆、台湾和东南亚的华人移民迅速增加,目前,澳大利亚华人总数已达40万左右,仅少于美国和新西兰人,居第三位。这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济基础的华人新移民队伍,已日渐成长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科技文化教育领域的生力军。历史的回顾自1848年第一艘装载着120名“契约华工”的英国远洋轮从厦门驶抵悉尼后,载至1853年3月共有3685名福建华工先后到达悉尼,并分别被运往采珠场、牧羊站和建筑工地。1851年厦门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反英运动后,由于种种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福建几乎不再有华工赴澳洲谋生。只有少…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和加拿大的华人移民,在两国西部的矿山开采、荒地开垦、蔬菜和谷类种植、水果栽培以及纺织、烟草、服装、洗衣、餐饮和捕鱼等行业。都曾抛洒下无数的汗水和鲜血,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尤其是华工参与建设的美国太平洋铁路和加拿大太平洋铁路,  相似文献   

4.
1923年9月间,旅日华工聚居地东京大岛町发生大量屠杀浙江温、处籍华工的血腥事件,颇有影响和威信的华工领袖王希天亦在此时遭密捕暗杀,这一血案的真相直至50余年后方得以揭穿。本文根据大量确凿的材料,认为完全可以确认日本政府和军方是大岛町和王希天血案的制造者,又是掩盖真相的策划者。文章指出,造成当年血案乃至侵略战争的反华煽感,今天仍可闻诸某些日本官方人士之口,值得人们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5.
全俄华侨组织──旅俄华工联合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无法接触第一手资料,学界对十月革命后形成的全俄华侨组织──旅俄华工联合会研究还十分薄弱。本文作者在俄罗斯外交部档案局查阅了原苏联外交部档案局未经公布的有关历史档案资料,以此新资料,对旅俄华工联合会的形成、职能与工作及其先于国内创建共产党组织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本文还提出旅俄华工联合会应该在中国工运史、中共党史上占有不可缺略的一章,在中国共运史及国际共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随着档案资料的披露,旅俄华工组织在早期中国现代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将被进一步正视和肯定。  相似文献   

6.
华工进入澳大利亚始于19世纪中叶,此说已无争议。但关于具体年代与日期,中外华人史学界却有不同观点。笔者根据在澳大利亚从事中澳关系史研究时发现的新资料,进一步论证了首批华工入澳的具体时间。文章从华工入澳背景,首批华工入澳时间的不同说法和记载前批华工入澳时间的新材料三方而进行了论述与考证。  相似文献   

7.
刘坤一与广东同孚洋行拐招华工案─—兼论洋务派对华工出洋的态度崔运武中国的契约华工出洋,始于18世纪之后,在19世纪50年代后进入高潮,至20世纪30年代才告结束。在这前后约200年的时间里,出国的华工逾一千万人次,构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刘登翰 《东南学术》2006,(6):137-144
中国的海外移民及其世界性的生存经验,是海外华文文学发生的基础.本文从19世纪中叶华工赴美的历史入手,探索美国华文文学的源头;以反美华工禁约文学运动中涌现的作品为讨论对象,指出1905年出版的小说<苦社会>,系"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的第一部美华文学的开山之作,分析了美华文学的血泪开篇及对百年来美华文学发展的潜隐影响.  相似文献   

9.
厦门开埠初期华工出国人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口通商早期,厦门曾是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掠卖华工的主要口岸之一.1845年,法国率先从这里掳掠了180名华工,运往马达加斯加东岸的法属布尔邦岛.此后,西方列强纷涌而至,从厦门贩运到古巴、秘鲁和澳大利亚等地的华工人数不断增加,到1852年已高达9,211人.这一年十一月,厦门人民掀起了一场规模颇大的反对掠卖华工的斗争,给外国人口  相似文献   

10.
为加强中、古两国间的文学交流,中国与古巴官方合作出版了首部古巴经典小说《黄色行李》,其作者是历史上首次将"契约华工"纳入创作视野的著名作家玛尔塔·罗哈斯。小说的突出价值在于,通过主人公尼古拉斯·唐克带领仆人范倪远涉重洋贩卖"契约华工"的故事题材,将苦力贸易的历史往事逐个激活,让读者切身感受到中、古两国人民交往之初的被动局面,殖民者自由诚信背后的恶劣行径,"契约华工"遭遇的凄惨生活,以及华侨华工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1.
美国土地市场和房地产业的宏观管理与启示杜政清重庆市计划委员会一、美国的土地市场和房地产业是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发达国家中具有典型性1.政府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制手段管理土地交易,土地市场是一种“准完全竞争性”市场。美国土地有三种所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中华旅俄联合会、旅俄华工联合会和俄国共产华员局三个组织及其活动情况。 一、中华旅俄联合会 1.成立经过 旅俄华工在帝俄时期备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  相似文献   

13.
李永昌新著《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即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十八章,计26万言,大32开本软第装,由著名历史学家黎澎题写书名.《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和研究华工旅俄历史的论著,作者运用大量中苏档案(多为首次公布)、书刊资料,向读者介绍了数十万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1881年至1884年间入加华人来源地点。1880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开始修建,因劳工奇缺,加方乃有计划地大批招募华工,故形成1881年至1884年间华人移加的高潮。一般记载均谓此四年移加华人总数为15701人。对于这些华人来源于何处的问题,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第四辑有二种不同的材料记载。一日来自中国(香港)(见第191页);二日来自中国和美国(见第288页)。经分析,前说不妥,后说可信。因为,在1881年到1884年间多有华人自美入加。据加拿大官方记载,当时入加华人总数是15701人,其中10000多人直接来自中国,而另外还有很多人则来自美国,据记载,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梁士诒审时度势,权衡利弊,拟定"以工代兵"策略,输出华工赴欧帮助协约国作战。从1916年起,中国先后输往欧洲战场14万余华工,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此举为中国赢得了参加巴黎和会的机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也对中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梁士诒是发起华工赴欧参战的第一人,他的举动体现了同时代人少有的远见和胆识,有利于实现中国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6.
碧荷馆主人的《黄金世界》,是晚清反映我国华工血泪生活史的作品,上下二卷,共二十回。小说从华工被骗上船当猪仔写起,描写了华工种种受虐的景况,以及最后团结起来反抗。但是,关于《黄金世界》发表记载,出入很大。阿英《晚清小说史》第五章记:《黄金世界》“碧荷馆主人著,丁未(1907年)《小说林》刊”。应国靖《我国最初反映工人生活的小说》(载《小说界》1982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7.
农地信托流转作为流转的创新方式之一在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有效放活土地经营权创造良好条件。我国农地信托流转起步较晚,面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承包地“三权分置”落实的新要求,需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本文以美国农地信托流转为例,基于土地产权理论从参与主体、运行关系、典型模式、保障措施四个方面阐释其运行机制,以此说明美国此项制度经验。同时,梳理我国农地信托流转的现实探索,从主体关系的视角形成总体分析,并总结面临的问题,进而为借鉴美国农地信托流转的相应经验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战时期,大量华工赴法从事战地、后勤等工作.在此期间,接受了大量有形和无形的教育,其中的扫盲教育、工业技能教育和政治教育帮助华工们产生了工人政治意识.这个意识的形成又是以罢工和建立工会组织的工人运动所体现的,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华侨史研究的萌动——1903年至1920年 晚清以前,我国历代史书中不乏对华侨问题的零星记载:十九世纪末,一些主张变法维新的知识分子也时常在报刊上发表一些有关当时华侨问题的文章。不过,这些都还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华侨史研究。 我国关于华侨史的研究工作,是从梁启超开始的。1903年,梁启超第一个写出了华侨史研究的专著——《记华工禁约》。他在其中比较系统地评述了华侨移居美国、美国排虐华侨和  相似文献   

20.
秘鲁货船马里亚老士号因拐运华工在日本横滨被扣并引起一场国际诉讼,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亲自指挥,神奈川县长官大江卓自任审判长,终于将被拐华工全部解救出来,并通知清政府派人赴日将其接回中国;而包括李鸿章在内的清政府大员也相当重视此事,公文往来,讨论处理办法,积极回应,并派遣上海地方官员陈福勋赴日将被拐华工带回中国.陈福勋即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赴日办理交涉的外交使节,而该事件使刚刚起步的近代中日关系第一次产生良性互动,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