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机关据以活动,人民权利据以实现的最高准则,宪政则是以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威而形成的一种以制约国家权力为手段,以保障人民权利为目的的政治运作。以有限政府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的立宪主义思想是实现从宪法到宪政的根本指导思想,宪政是宪政主义思想制度化的过程与结果,确立立宪主义思想,按照有限政府和人权保障的要求制定宪法、尊重宪法和实施宪法,是现代固家从宪法到宪政进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宪政建设中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世界各国的160余部宪法普遍尊崇人民主权、人权、分权与制衡、法治等宪法原则,宪法原则是民主精神的集中体现.然而有宪法未必有宪政,真正的法治与民主只能通过宪政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在以安全和自由两个法律基本价值所演变的刑事诉讼犯罪控制观和权利保障观中,合理的刑事诉讼价值取向应是人权保障优先,因其更符合国际人权保障思想,符合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要求,有助于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20世纪50年代后,美国法开启了注重保护人权的时代,权利和平等成为美国公法的主旋律。布朗案和1964年《民权法》使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法律平等保护条款得以真正实现,这也标志着美国法实现了以平等、自由、人权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现代化。以米兰达案为代表,美国法注重以约束和规范公权力来实现对私权利的有效保障。同时,在社会的刮烈变化和决速发展中,美国法中个人权利的范围不断扩大,出现了“利的爆炸”。总之,现代美国法在价值取向上由注重财产权利向注重人权和平等转变。这种转变在公法上,形成了一场“权利的革命”。  相似文献   

5.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民的权力和公民的权利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相似文献   

6.
新视野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充分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国家。在人类历史上,在反对封建专制斗争中形成的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一次大解放。只是不同社会、不同国家,实现的途径和形式有所不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未来中国的走向  相似文献   

7.
“开会”是日常生活中绕不过去的“必备事项”。从宪政的角度来看,“开会”承载着三个非常重要的职能:一是民意汇集。无论是直接民主,还是间接民主,都需要通过“开会”这个程序来彰显民权、汇集民  相似文献   

8.
推动“自由、民主、人权”并非是西方的自觉自愿 西方现在的主流话语称:西方一直致力于推动“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不少人也以为,当年欧洲的启蒙运动、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确立了“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普世价值。这种说法有悖于历史事实。1789年的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其中的“人”和“公民”在法文里,指的是男人和男性公民,更确切地说是男性白种人,不包括妇女、不包括有色人种、不包括华人、不包括穷人。  相似文献   

9.
梁敬国 《经营管理者》2011,(3X):314-314
宪政是一种使政治运转法律化的理念或状态,它要求政府全体成员都要按宪法的规定办事。本文对中国宪政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指出中国宪政要实现重大突破,就必须在民主、法治、人权方面进行改进。当每个公民形成一种宪法信仰的时候,中国的宪政之路也许将不会太久远了。  相似文献   

10.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5,(5):132-133
《法的中国性》王人博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本书主要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法律中使用的核心基础性概念(比如民权、民主、宪法等)以及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劳教制度、法家思想等的一种开放式研究,从跨语际实践及词源学的角度阐释和辨析了民权、民主、宪法等的起源及其流变,对中国传统的法家思想进行了现代阐释。本书旨在说明:一、中国近代有关宪政的观念和表达与对西方的观看有关,与西方身在的那种"优越性"有关,或者说与西方"强"中国"弱"的事实以及中国对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美国民主之父的杰斐逊,其民主自治思想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他强调人人平等,人人都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主张实行普选制、三权分立、层层分权制度等,并赋予人民以革命的权利,赞同人民的暴力反抗精神;主张实行代议民主制,建立民主共和国。由于时代和阶级的限制,其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民主自治思想仍对后世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层言论     
《领导决策信息》2012,(30):2-M0001
胡锦涛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一、尊严、权威,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基督教新教文化和美国政治中的现实主义来作为本次论文探讨的主要方向.本文拟就基督教新教文化对美国宪政建设的人权保障、信仰多元化以及精神上的自由来探讨基督教对美国宪政文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法治是实现人权的保障,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法治的追求。人权是所有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不分国籍、住所、性别、民族或种族、肤色、宗教、语言或其他身份地位等因素,都平等地且不受歧视地享有人权。这些人权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且不可分割。在法治社会里,人民的各种利益必须也必然通过法律做出具体的和明确的规定,并运用法律的权威来保护。国家法治的发展是实现人权的保障,同时,尊重和保障人权也是法治的价值追求。随着我国法治的发展,人权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实现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张娟 《管理科学文摘》2013,(11):117-118
用唯物史观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公正科学内涵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公正的核心问题是政府权力与人民权利的问题,它立足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实践,从无产阶级利益出发,表达无产阶级的尊严、权利、自由、民主。我们当前应该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公正的科学内涵指导下,维护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逐渐成为社会进步和宪政建设的核心,这是我国宪政发展的终极目标,但在我国目前由于宪法运行机制的某些缺陷导致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在宪法保障上仍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宪政的核心价值是通过分权制衡的方式限制约束权力,以保障公民的自由与权利为目的的机制,同时联系民法上的民事权利,得出宪政与民事权利的关系,即民事权利催生宪政,宪政保障民事权利,两者之间应该建立一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决策导刊》2007,(4):10-13
重庆直辖10年来,全市民政事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总揽,按照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的职责要求,认真履行“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紧密围绕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和民主政治权利,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税收是现代国家中国家和公民关系的重要表现,它关系到财产权保护和人权保障问题。宪政的视角强调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对公民权利的保障。我国《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公民负有依法纳税的义务,但对纳税人权利的规定却出现空白,税收立宪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与独立永远是人民的神圣权利……我,李光耀,以新加坡总理的名义,代表新加坡人民与政府,宣布从1965年8月9日起,在自由、正义、公平的原则下,新加坡将永远是一个自主、独立与民主的国家,在一个更公平、更合理的社会里,誓将永远为人民大众谋求幸福和快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