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2.
敖带芽 《探求》2002,(6):13-14,56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它既是思想解放的必然结果,又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要求本文在对此作出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我们必须用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把握世界发展的大局,这既是检验理论创新的重要方法论原则,又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东软集团于1991年创立,已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公司面向软件与服务、医疗系统、IT教育与培训领域,建立了相互促进的三个业务群组。2006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亿元人民币,大型客户超过8000家,员工10000余人。东软集团拥有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通过CMM5级、CMMI5级以及ISO27001评估的软件企业。  相似文献   

4.
世界文学不是固定不变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内涵和外延。五四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将世界文学构想为表现人性、国民性的文学的整体;五卅运动前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聚焦世界革命的时代精神,世界文学被构想为以阶级革命为基础的世界革命文学;抗日战争时期,世界文学被构想为围绕同一伟大理想的各民族高度发展的文学的集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对民族遗产的关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中-外”的视角看待中国和其他国家文学的并存和交流、以“东-西”对抗结构构想世界文学的体系。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思想的理论嬗变进行梳理,能够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提出合适的世界文学思想提供借鉴和支撑。  相似文献   

5.
庄福龄 《浙江学刊》2001,3(2):35-39
随着新世纪的来临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当前形势和历史发展,如何看待当今世界两种社会制度各自的命运和抉择,新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又将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应对这一不断发展的浪潮,谁能在这一浪潮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等等.对于这些现象和问题,人们纷纷从各方面寻求理论上的解释和支撑,力图提出自己应对的方略,这是不难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对此也有自己的观点和根据,也有自己的分析和对策,其中最根本的、基础性的理论即马克思恩格斯一贯坚持和反复阐明的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感性世界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渝生 《求是学刊》2000,1(5):35-39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集中表现为对单纯思辨传统的扬弃。感性世界理论的明确阐释,冲破了理性世界的束缚,实现了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而为新唯物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对感性世界理论的理论内涵的分析,揭示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玲 《学术交流》2005,(7):31-3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集中地表现为对旧哲学思辨传统的超越.感性世界理论的明确阐释,构成了新唯物主义得以生成的理论机制.通过感性世界的中介,哲学回归了生活世界,从而为新唯物主义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感性世界的理论分析,可以透视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成机制和基本理路.在理论范域的确认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理论视角的根本转移;在关于感性世界的理论界定上,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了感性世界的属人性质;在感性世界的构成机制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强调了"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在对感性世界的理论阐释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人的理论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中国工业化:历史进程和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海英 《社科纵横》2008,23(12):41-42
建国以来,中国的工业化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即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初步形成时期、改革开放条件下的动态调整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迅速提升时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现在处在中期阶段.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中国政府着眼于促进各国间的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维护国际社会的长期稳定和持久安全,提出了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主张各国应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冲突和争端,在平等互利、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扩大交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安全挑战和全球性问题,以实现共同安全。本文对中国政府新安全观概念的提出过程进行了梳理,对中国新安全观的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对中国政府实践新安全观、构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成就进行了归纳和概括。  相似文献   

10.
战后,日本紧紧抓住包括科技革命与石油文明兴起、人口年龄结构年轻、依靠美国军事保护得以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等在内的发展机遇,在实行民主和法制的前提下,以重视教育的普及和强化为基础,以推动技术进步为中心,致力于自身发展,最终以一个实现国内相对公平的国家的形象在国民生产总值方面成为世界老二。日本成为世界老二后,包括自寻的和外来的一系列苦恼随之而来,外有美国的牵制和打压,内有环境污染、经济泡沫膨胀及破灭、财政恶化、人口少子老龄化等一系列棘手的难题。日本成为世界老二前后的经验教训,对刚刚成为世界老二的中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何生杰 《创新》2009,3(11):75-77
当人类进入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的新时期,作为中华民族的主流传统文化的儒家学说,在经历了外部的冲击和内部的反思后,以其日久弥新的魅力,为重塑中国人的信仰和道德提供精神支撑,为可持续地发展经济提供健康的思维模式,为世界和平提供积极的思想资源,积极而不断地展示出其丰富而深邃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世界经济论坛2011年新领军者年会(第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9月14日到16日在大连成功举行。这已是来自全球的经济学家、政要、商界精英们第三次在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纵论天下,也是夏季达沃斯论坛落户中国以来的第五次盛会。  相似文献   

13.
杨毅 《创新》2007,1(5):62-66
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着人们在价值层面上对于建构世界新秩序的一种追求。它的实现不但需要国际关系民主化为其提供程序上的支持,更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来使之成为可能。而国际制度由于能够在特定范围内加速制度内的信息流动,促成了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的实现;并通过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以实现全球事务治理的有效途径,大大降低行为体国际交往的成本,保持了国际关系的连续性,从而能够从制度上为和谐世界的构建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4.
The financialized world of the 21st century is a world marked by a high degree of economic rationality, secularism and value commensurability. Profit-driven financial voluntarism is spreading everywhere, leading directly to the “financial internalization” of individual lives and the decline of the holistic spirit in human life. World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financial innovation, but the present financial system has diverged from its true nature. Undeniably, capital’s innate quest for surplus value has not changed since Marx’s times, nor have its essential social relations or the leverage effect of capital in wealth creation. However, the 21st century has seen a great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c of capital: driven by the global capital financial system, it has become more abstract, overriding regional boundaries. Its subject orientation is heterogeneous and diverse, while its operating mode is virtual and enigmatic. In particular, as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has become more intelligent, the mental dimension of capital has become more subjectiv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nancialized worl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henomenology of spirit reveals the underlying issue of the alienation of man’s spirit from his objectified world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thus offers food for thought at the level of spirit for the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ategory of capital in the 21st century.  相似文献   

15.
历史观是人们从时间角度观察世界而概括世界运动本质和规律形成的对世界历史过程的总体观念,也是人们从纵向观察世界历史活动过程的思维方式。历史观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为人类史观,广义为人类史观和自然史观的总和;历史观还有唯心史观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之分,前者把历史意识化,后者旨在还原历史真相,有马克思的狭义唯物史观与广义的大唯物史观之别,关注狭义唯物史观可知人世生存之道,关注广义的大唯物史观有利于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世界观有旧哲学世界观与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之分,旧哲学世界观是抽象世界观,旨在解释世界;马克思新哲学新世界观是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人物一体化的现实世界观,旨在改变世界。世界观还有普遍世界观、特殊世界观、个别世界观之别,普遍寓于特殊和个别之中,特殊和个别又不能脱离普遍而存在。世界观和历史观二者都是人们对同一个对象世界的观察、思考、概括、抽象,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唯物史观"的本质也是同一的,都是为了认识、把握和改变世界,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世界城市:北京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提出的建设世界城市发展目标,既是北京城市发展迈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要求,也是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和中国今后参与全球化的需要。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将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应对之策,即制定国家发展战略,构建首都大都市圈管理新体制,建设国际金融之都,打造各具特色的功能区、重点打造CBD功能区,加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提升首都软实力等。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萌生, 始于19世纪中叶, 这和中国“救亡图存” 的时代主题联系在一起。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特点是与时代的脉搏同时跳动, 在各个历史时期, 它研究方向的主流, 从不曾脱离时代的主题,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 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社会责任, 从根本上要在坚持为人民服 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上体现出来。

关键词: 中国世界史研究 中国史学 中国社会科学

Modern Chinese study of world history began in the middl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main theme of the times, that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subjugation and ensuring its survival. Its chief feature was that it was attuned to the pulse of the times; in all historical periods, the main current of its research has never deviated from the main theme of the times, showing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o society. Under the new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is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should be reflected in fundamental adherence to the direction of serving the people and socialism.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萌生,始于19世纪中叶,这和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联系在一起。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特点是与时代的脉搏同时跳动,在各个历史时期,它研究方向的主流,从不曾脱离时代的主题,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世界史研究的社会责任,从根本上要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上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弗洛伊德的案例剧场:忏悔者与生活世界(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飞宇 《社会》2017,37(2):133-165
在上篇所建立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之上,本篇试图集中到弗洛伊德的五个经典案例,通过约翰·奥尼尔对于这五个案例的理论思考,将精神分析传统中的忏悔现象及其理论置于经典社会理论乃至西方文明的传统之中,并最终将讨论落实在生活世界中的理性与存在问题之上。文章最终回到黑格尔,主张理性必须落在此在之在(Da-sein)并因而是个体存在之意义世界中。与忏悔相关,既存在着一种作为存在之形式(form of being)的理性,又存在着一种作为生命意志(will of life)的理性。第二种理性,也即来自于此在之在的状态,可能是理性真正的困难所在。从这个角度来说,康德对于启蒙所提出的要求,或许正可以落实在弗洛伊德的诊所技术之上。  相似文献   

20.
劳伦斯笔下的世界异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侠 《唐都学刊》2005,21(1):146-150
英国作家戴·赫·劳伦斯是西方近现代文学史批判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者。他以其敏感、犀利、思索、警策的文笔 ,给人们揭示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使人们认识到这是一个全面异化的世界。其表现有三 :一是“天—人关系”的生态异化 ;二是“人—人关系”的世态异化 ;三是“物—我关系”的身态异化。为此 ,劳伦斯开出了用柔情和性爱淑世救世的拯救之方。这当然是浪漫而不切实际的。但是 ,在中国致力于现代化的现阶段 ,我们解读劳伦斯的作品 ,依然发现其具有巨大的社会认识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