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初中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本身存在着师道权威、以教材和教参为本、唯题是宝等误区,改良途径有尊重个性、创设民主,颠倒权威、鼓励异己,以问为导、层层设疑,可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学贵有疑。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从有疑到无疑,又到有疑”的能动过程。“疑”是人动脑思考的结果。读书有疑方才有问;通过问,解决疑,反过来促进思考,产生新的疑问,求得新的提高。传统教学法中的启发式教学也讲究“挑疑”,即通过教师启发使学生产生一个个疑问,然后找到答案。它的教学过程是“无疑——有疑——无疑”的教学过程。启发式的理论依据是孔子的“不启不发”,它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客体,老师通过启发使学  相似文献   

3.
古代教育家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考的起点,求知的钥匙,探索的动刀。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无疑——有疑——无疑”不断循环往复的矛盾运动过程。人的知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转化、日益丰富、深化和发展的。设疑提问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提问得法,可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开动脑筋,达到激发思维的目的;提问不当,不仅对教学无益,而且会堵塞学生思路,窒息课堂气氛。因此,讲究提问的艺术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近几年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紧紧围绕“问题”,在“疑”字上下功夫,以“质疑、解疑、梳疑”为主线,以“解疑”为核心,开展了“三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下面谈谈笔者实施“三疑”教学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5.
赵凌君 《新天地》2011,(9):143-143
古人云:“学则设疑,方疑则大进。”设疑是教学中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小疑则小有收获,大疑则大有收获。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质疑、释疑,解决了矛盾,就能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不断地获得新的知识。可见,设疑在启发式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关键在于如何设疑,何处、何时设疑才能做到“精…巧”。我在设疑中注意到了这几点:  相似文献   

6.
外语学习作为一种认识活动 ,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并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不仅要发挥学生的智力因素 ,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并进而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1 激发动机 ,培养兴趣1.1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设疑能激发学习兴趣 ,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进而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教师在教学中 ,应通过设置问题 ,以疑促思 ,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从存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求知乐趣 ,进而提高思维能力。但教师一定要注意 ,问题必须要有一定难度 ,提问时…  相似文献   

7.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和启迪剂。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为此,激发学生在求知过程中,产生疑问,有所发现尤为重要。那么,怎样设疑、质疑、释疑呢? 首先教师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激起学生脑海里的波澜。如有位教师在教《孔乙己》时,  相似文献   

8.
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单位时间里,引导学生走入语文世界,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因此教学过程中如何精心设疑,巧妙提问,扣题诱导,以疑求思,以思促学,以学解惑,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环节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从教育心理学来讲,就是“刺激──反应(思维)”的联系过程,这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  相似文献   

9.
学生求知的过程,是一连串的“疑”获得发现和解决的过程。什么是“疑”?这里所说的“疑”包括如下涵义:(1)“未知”问题即学生不能靠现有的知识水平、现有的能力所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疑难”,(2)似懂非懂、似能解决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怀疑”;(3)教者为了使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加深理解,有意识地设置出来的问题,即所谓“设疑”;(4)有待于商榷的问题,或是印刷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有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宋代学者张载的读书名言。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古人之言,充分说明了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课堂提问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思源于疑!”由此可见,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重要体现。作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工作者,就要促使学生提问。  相似文献   

11.
历史学科的问题教学法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核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等多种能力,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方法。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要让学生生疑、思疑、解疑,注意对历史基本事实的调查和了解,要有层次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2.
田润波 《新天地》2011,(10):238-238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就是让学生的学习不拘泥于课本,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课堂教学要不断创设梯阶问题情境、以医激趣,以疑促思。  相似文献   

13.
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高校学生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高校学生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以学生的安全为本、以学生的利益为本、以学生的成才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思想教育的人性化、平等性、主体性、生活性、针对性、实效性。要确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处理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上,以教师为本;在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以学生为本。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在坚持以人为本方面,还存在在教学中,未能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以学生为本没有到位;在管理上,未能实现由官本位向教师本位的转变,以教师为本没有落到实处等问题。因此,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与时俱进,具有针对性;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推行参与式教学在评价方式上,由单一的教师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双主体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教学领域,切实加强社会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确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思想教育的人性化、平等性、主体性、生活性、针对性、实效性。要确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处理管理者与教师的关系上,以教师为本;在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以学生为本。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中在坚持以人为本方面,还存在在教学中,未能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的转变,以学生为本没有到位;在管理上,未能实现由官本位向教师本位的转变,以教师为本没有落到实处等问题。因此,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与时俱进,具有针对性;教学手段和方法上,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积极推行参与式教学在评价方式上,由单一的教师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双主体形成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教学领域,切实加强社会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确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切实做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如何调动学生对政治思想理论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这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文章认为关键在于引发学生的兴趣,赢得学生的心理共鸣。为此,文章提出了以“新”、“疑”、“实”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增强政治思想理论课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学贵有疑”,疑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是进益的起点。质疑是求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必由之路。关于质疑教学,历史上许多教育家早就有所领悟,并提出了相应或相关的观点,《礼记》要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审问”就是指要善于从阅读中仔细审察,提出问题。宋代的朱熹更进一步地明确提出:“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则渐  相似文献   

18.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与疑从来就有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清代学者刘开也说:“问与学,相辅而相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因此,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设问置疑,那么就会激起学生求索的兴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思索中顿开茅塞。因此,设问置疑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阅读教学中促进思维训练、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有效办法。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阅读的基本规律,在从整体到部分又到整体的过程中,精心设疑置问,让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人手,深入细研文章的各个部分内容,又以此加深课文的整体理解,促使学生在这复杂的阅读中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沿着理解——探索——发挥的路子逐步登上智力发展的高峰。这种设问置疑,可分别按阅读的三个阶段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疑问:即引读性的设问、探索性的设问和发散性思维的设问。这三个不同层次的设问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肩负着不同的任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下面就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设问置疑,激思促学;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思维科学的理论,结合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多设疑,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勇于发表创见;利用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发展求异思维。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读书贵知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习中,“疑”的存在和解决,新疑的产生和再解决,使人们不断地向未知的领域迈进。同时,学习上的“疑”与“趣”又是互为因果、相伴而生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疑虑和喜悦,是每一个学习者共有的体会。疑是思维的发端,积疑而解则生趣。而趣与疑的存在,又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且能以此为基点,举一反三,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课堂教学中,质疑和解疑是密切关联不可分割的矛盾体,解疑的关键在于学生充分的讨论。因为学生的讨论可使问题情境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