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本文在梳理总结中国农户信贷违约机理的基础上,从家庭金融的微观视角重构农户信贷违约的完整逻辑框架,提出农户违约行为动机背后存在以往研究忽略的被动性违约因素,并运用二元选择模型对2012年吉林省3096条农户正规金融信贷记录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显示:中国农村信贷市场中农户违约行为动机包括主动性违约与被动性违约,且以被动性违约为主导;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被动违约动机因素的信息失控以及对主动违约动机因素的信息非对称,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农村信贷市场的内生性特征;改变中国农村信贷市场格局的关键在于变革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户违约行为分析中以主动违约为前提假设的分析逻辑。  相似文献   

2.
在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的背景下,本文采用2013年浙江省实地调研数据实证考察发达地区农户正规信贷需求及其对利率的弹性。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运用意愿调查和TobitⅢ模型等方法更全面地处理了此类研究固有的数据截尾、样本选择偏差和利率内生性三类计量问题,并提出了处理多笔贷款与利率弹性异质性问题的新思路。研究发现:(1)利率显著影响农户正规信贷需求,低收入群体信贷需求对利率也是敏感的;(2)正规金融机构并未对不同特征农户采取差异化定价策略;(3)中等及以上收入水平农户正规信贷需求较高,而富裕农户获得正规贷款的机会更多;(4)农户正规信贷需求非农化与大额化倾向明显。中国农村信贷市场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型期,本文所揭示的当前经济发达地区农户正规信贷需求与金融机构定价的一些新特征将为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以及调整、完善农村信贷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常态反映在"三农"领域,归根结底要求农业经营体系创新,以引导农户逐步走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本文构建了一个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农业分工、专业化发展,进而提升农户效用水平的过程予以理论证明,揭示了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的利益实现机制,并利用全国17省68个县(市)的农户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农户加入组织的意愿和行为主要受到家庭劳动力分工、收入结构分布、土地经营情况、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合作经济组织、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和金融负债均能够有效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农户加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户收入和不同来源收入以及不同地区农户收入的影响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研究启示在于:体现互惠合作原则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的一种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能够促进农村劳动分工和农业专业化发展并进一步使农户获得更高的收入,因此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并积极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良性发展,但与此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土地流转的"非粮化"和内部成员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着金融组织治理结构仍不完善;农村金融信贷市场效率偏低,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远未形成;农村金融服务与金融需求不相适应;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环境有待完善等问题。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竞争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完善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以满足农户基本需求为重点开展金融业务;降低农村金融服务成本;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环境;进行金融创新,降低金融机构的运作成本并提高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主流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地区农户对正规信贷的需求以生产性为主,而对非正规信贷的需求以消费性为主。这种观点在中国农村金融研究领域也非常普遍。已有研究之所以高估农户对正规信贷的生产性需求主要是因为在概念理解、研究思路以及问卷设计3个方面出现了偏差。为了准确揭示中国农户信贷需求的贷款用途特征,本文提出了一个可以控制住信贷可得性的意愿调查+假想式问题的改进思路。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地区大部分农户对正规和非正规信贷的需求均以消费性为主。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和结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农户信贷需求研究和我国政府制定农村金融政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贫困农户是典型的“边缘借款人”。小额信用贷款作为直接面向贫困人口的一种金融服务方式,对于打破金融排斥、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增加农户收入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考察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探讨其在消除金融排斥中所起的作用,同时针对当前的不足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业保险有效需求是中国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面对农村金融市场发育滞后的现状,信贷约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支付能力,削弱了农业保险的实际需求,进而降低了每年财政资金补贴保费的使用效率。本文以旱灾为例,构建农户跨期经营决策模型,利用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在河南、河北两个农业大省9个县开展的为期15年跟踪调查数据,通过显示性偏好方法探讨了农村广泛存在的信贷约束对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1)忽视信贷约束使得农业保险的真实需求被严重高估;(2)在不完善的农村信贷市场中,政府的保费补贴政策对农业保险购买意愿拉动作用有限,尤其难以达到无信贷约束下的需求水平,导致财政补贴农业的效率降低。换句话说,进一步完善农村信贷市场以激发农业保险需求,有助于提升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市场发展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涌现,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质上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发自愿联合组成的民间合作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共同体组织,充分体现"三自"即自愿、自助、自主原则,是广大农民的代言人,是农户与农户、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几年来,为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县各地涌现出大量的农村专业协会及合作社,截止2013年底,全县在工商部门依法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62个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业不断朝着现代化地方向发展,对现代金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大部分农业规模经营者会通过金融信贷来满足其不断增加的资金需求。然而农业生产的弱质性也使得农户对于抗风险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保险的风险抵御能力恰巧能够满足这一点。本文将信贷作为中介变量,研究土地流转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意愿影响因素的分析,最后得出结论:(1)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担任村干部等方面对农业保险的需要有显著影响;(2)土地流转对金融借款、农业保险需求的影响显著为正;(3)金融借款在土地流转和农业保险需求之间起到了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大力支持,小额信贷与小额保险由于其本质特征为:准公共产品、以弱势的金融消费者(低收入群体、小微企业)为对象、低成本,使其自然成为重要的金融支持工具,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农户低收入、高信用风险、保险意识差等特征制约了小额信贷和小额保险的发展;同时二者的发展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形成明显的协同效应。以此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小额信贷与小额保险的联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实现二者有效联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基于绿色金融试验区的自然实验平台,本文系统分析了绿色信贷对企业环境责任承担的影响,验证了信贷机构在环境保护中的监督治理职能.研究表明,试点区域的信贷机构,运用金融杠杆,通过信贷惩罚机制,将外部污染成本内部化为企业融资成本,进而有效激励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并且,这一激励效应主要集中在非国有企业和重污染企业中.进一步研究发现,信贷市场的环境监督效应依赖于基础制度建设,只有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下,绿色信贷政策才能有效提高企业环境责任的表现.最后,本文证明了绿色信贷对企业环境责任的激励,能显著降低城市污染物的排放量,促进绿色经济的实现.本文验证了金融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扩充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理论;同时响应了十九大报告中“发展绿色金融”的文件精神,对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落后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均会导致企业面临生产规模不经济问题,在扶贫背景下,农户的生产同样具有生产规模不经济性。本文分别构建"农户+智慧供应链平台"、"农户+批发商+智慧供应链平台"、"农户+合作社+智慧供应链平台"三种扶贫模式,并比较不同模式下供应链的分散式决策及政府的补贴策略。研究表明:三种模式下,消费者扶贫偏好系数对贫困农户、批发商及合作社均有正向影响。随着农户贫困程度的增大,消费者需求也会增加,进而使得供应链各主体及供应链整体的利润均有所增加。"农户+智慧平台"合作模式下农户、平台及供应链整体均获得最高利润,但是其规模不经济情况无法得到改善,且现阶段在贫困地区实施该模式难度较大;"农户+批发商+智慧供应链平台"合作模式下,农户的利润高于批发商和智慧平台的利润,但是供应链整体利润有所减少,规模不经济状况也未得到改善;"农户+合作社+智慧供应链平台"模式下,合作社为农户分担一定的规模不经济成本,农户及供应链整体利润均有所增加。除此之外,政府一方面需继续加大对智慧平台建设及运行的补贴,增加目标激励,以维持供应链各主体的利益均衡。另一方面应通过激励合作社的建立帮助农户提高知识技术水平,并使其逐步实现与智慧平台的自主合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33家上市金融机构为研究样本,利用滚动窗口动态Copula模型对金融机构与金融系统之间相依关系的时变结构与时变系数进行双时变拟合,测度了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和贡献,从宏观、行业和机构层面分析了系统性风险贡献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证券类机构贡献了最多的系统性风险,而银行类机构对整个金融系统最具有潜在威胁性;金融机构与金融系统的相依结构决定了机构风险的外溢程度,而金融机构与金融系统之间相依程度以及系统自身波动性会显著影响整个系统的系统性风险;中国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现象,化解系统性风险的根本办法是不断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本文可能的贡献有两点:第一,建立具有双时变特征的滚动窗口动态Copula模型,使模型设定和估计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形;第二,从宏观、行业、机构三个层面分析机构系统性风险贡献的影响因素,这有助于从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源头进行风险防控,供监管部门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4.
张俊 《经理人》2013,(11):66-67
P2P信贷并非只是简单的技术形式,而是理念与方式的革新,展现了金融脱媒和互联网的结合在个人端的巨大能量。但是,市场也普遍担忧其中蕴含的风险,尤其是对实践中衍生出的一些P2P信贷新形式。由于目前并无明确的立法,P2P金融(person-to-person,个人对个人)在国内存在着争议,但谁都不可否认的是,P2P是一个打破思维定势的金融创新形式。  相似文献   

15.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融资理论的创新性发展,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潮流,满足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需求。信贷资产证券化是金融融资理论的二次变革。对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而言,信贷资产证券化不仅极大的提升了我国资产管理机构的资产管理运营效率,优化了资本资源的配置结构,而且赋予了金融资本市场新的内涵和旺盛的生命力。本文对信贷资产管理的资产证券化基本理论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在金融市场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风险,并针对这些问题和风险,结合相关理论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和降低风险的对策,希望对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温州市苍南县农村中小企业融资调查报告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对温州市苍南县农村中小企业金融需求与供给调研表明,一方面企业对正式金融信贷有着有效需求(即企业愿意支付、也有能力支付贷款产品),另一方面,农村中小企业信贷的供需缺口仍然很大。虽然这部分归咎于企业本身的原因,但从调查结果来看,这主要与正式金融部门的信贷配给行为有关,这些行为又一方面与国家朝着国有或准国有金融机构倾斜的货币和信贷政策有关,另一方面与正式金融部门的国有或者准国有产权结构和低效率治理结构有关。信贷配给的结果是,很大一部分信贷市场被民间借贷所占有。这说明了民间借贷在苍南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报告估算,苍南对中小企业民间借贷的违约率极低,但是,民间借贷仍然受到政府打压。本文得出结论,必须推行金融机构与金融活动的多元化来更好地满足对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应该承认民间金融,并允许民间金融在一个宽松的秩序框架下运作。  相似文献   

17.
蔡禾  李侠 《经营与管理》2023,(2):180-185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以金融素养为中介变量,从产品消费质量水平和消费质量两方面,探究互联网消费信贷对小微经营者消费水平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互联网消费信贷对小微经营者产品消费质量水平和消费质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金融素养在互联网消费信贷对产品消费质量水平和消费质量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应积极推出适应小微经营者的互联网信贷产品,满足其需求,同时强化风险监管;加强互联网消费信贷有关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培养小微经营者互联网思维。  相似文献   

18.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发展较为滞后而导致了市场出现失灵现象。本文就针对农村金融信贷市场失灵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并期望能够寻找出化解金融信贷市场失灵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零售商灰色市场投机的背景,构建了由一个强势零售商和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系统,研究了零售商的渠道选择问题。根据零售商在不同市场进行灰色市场投机,考虑了三种渠道结构:首先,求解得出三种渠道结构下参与者的均衡策略,总结了灰色市场贸易的行业特征,并给出灰色市场存在的条件;其次,比较各渠道结构下零售商的利润,得出零售商的最优渠道结构选择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服务成本较大、客户忠诚度越高和消费者对服务不太关注的领域,越容易发展灰色市场。当服务成本很大时,跨国灰色市场渠道结构为最优;当服务成本适中时,零售商应选择本地灰色市场渠道结构;当服务成本较小时,双渠道灰色市场结构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的建设和机制不能够充分满足农民的生产需求,不能为他们提供所需的资金支持和保障,这就催生了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的发展,尽管这些年来,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我国目前还没有符合合作制原则的农村合作组织,如果要真正促进农民增收,我国应建立真正符合合作制原则的合作组织,本文就合作金融组织的建立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