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试以莫言《天堂蒜薹之歌》的英译本《The Garlic Ballads》为个案,通过采用双语比较、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搜集译文中的典型例子,研究其误译中的有意误译。以期通过研究葛浩文的翻译方法,对更多中国作品向世界的成功译介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莫言获诺奖,小城高密官民亢奋——市民在兜售《莫言书迹》,故里在开发品牌旅游……喧嚣声中,10月15日,高密市胶河疏港物流园区管委会拿出一个弘扬红高粱文化,打造半岛特色旅游带的计划书,拟投7亿弘扬红高粱文化文化休闲区。事实上,在这个正被"诺贝尔文学奖"改变的小城,农民不愿种红高粱已经很多年。但现在则计划种植万亩红高粱。高密  相似文献   

3.
杨芸芸 《经营管理者》2013,(15):348-348
对话是小说表现形式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和分析,可以了解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而一部小说中对话中的某些骂词,更是把小说的人物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甚至体现出了人物的各种不同情感。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应从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即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本文以莫言小说《红高粱》为例,选用葛浩文英译本进行研究,具体分析功能对等理论在指导对话中骂词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得出在功能对等理论的指导下,能更好的将原文本的人物性格传达给目标语读者,并得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类似骂词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廖治敏 《经营管理者》2009,(14):331-331
本文运用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分析元代马致远的作品《天净沙·秋思》的两种英译本,从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的角度比较分析了两种英译本,目的在于探讨"功能对等"在中国古词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图式是人们从自身的经历中获得的背景知识之一,在翻译的理解与表达过程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牡丹亭》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的文化负载词更是中华文化在历史背景、风俗伦理在语言上的集中体现,翻译出来难度很大。本文试图从认知图式理论的角度出发,以汪榕培《牡丹亭》英译本为例,从图式重合、图式冲突、图式互缺三个方面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深远的国家,历史与文化不仅停留在过去时,也影响到今天,乡村社会的血缘家族与乡镇企业管理层的构建就属于融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为一体的现象。本文从乡村社会的血缘家族与乡镇企业管理层构建的基础上,就乡镇企业家族化管理问题从农村社会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探讨,揭示了乡镇企业家族化管理这一基本事实的同时,也针对这一现象的利弊进行了讨论,为乡镇企业家族化管理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体育舞蹈表演舞《水墨》为例,探析体育舞蹈与多种舞蹈语汇相融合的途径,总结体育舞蹈融入其他舞蹈语汇的条件和方法。并且对以后的体育舞蹈表演性作品的创作起到理论性依据和创作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语》体现了孔子独特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围绕“教”与“学”之说展开,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在跨文化的翻译过程中,由于中西教育文化的差异,以及译者自身的教育文化价值倾向,孔子的教育思想进入西方文化语境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变异。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对《论语》英译本中孔子教育思想的变异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其变异特点、成因及其效果。研究发现,《论语》翻译中孔子教育思想的变异主要体现在对原本中教育术语、文化负载词的多维度解读与翻译上;《论语》文本的开放性和意义的不确定性、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译者由于所参照的注疏本的不同,再加上个人不同的教育文化价值倾向造成了译本中变异现象的出现;经过其他文化的“过滤”,原文中孔子丰富的教育文化思想或被简化或缩小其意指范围,有时甚至被直接遮蔽。  相似文献   

9.
书屋     
《决策》2016,(4):96
《神圣家族》继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后,梁鸿的又一重磅力作《神圣家族》2015年底出版面世。从梁庄到吴镇,梁鸿在《神圣家族》中用12个故事书写身处吴镇这一"县域"里生命群体的命运,他们是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12篇相对独立又有着内在联系的篇章,以在地的烟火气息和丰盈的诗性话语讲述着吴镇的故事,人物命运盘根错节,互相链接,一气呵成。吴镇作为一个县城,它处于剧烈变化的城乡大环境下,从公共管理、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为此,本文谈谈中学语文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1.
外刊外报     
《领导决策信息》2008,(13):11-11
2008.3.29-2008.4.4南街村本无神话美国《侨报》4月1日其实,南街村本无"神话",而应理性看待中国乡村的改革模式。实际上,中国的乡村改革还在于政治、文化、民俗等方  相似文献   

12.
韦红 《办公室业务》2014,(5):226-227
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未、20世纪初美国也是世界范围杰出的作家,他在作品《野性的呼唤》中将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杰克·伦敦和其作品《野性的呼唤》的探究,挖掘出作品中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展现模式,并就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国文化视角出发,以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概况》课程为依托,探索《中国文化概况》与课程思政的交集点,以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进而探讨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教改实施的有效措施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变化最快的地方》和《乡村里的中国》两部纪律片,以中英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就中国乡村社会转型问题做了不同的诠释。前者强调农民对自身主体权利的自觉争取,认为中国乡村社会的转型,是农民自身要求并不断争取的最终结果;而后者则强调以国家政权的力量保障农民权利的获得,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的平稳有序转型。结合两者的观点可知,为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农民和国家共同努力方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笔者参加中国教育家重庆行活动,聆听了名师韩军从教的课《大运河--我的保姆》,喜出望外,因其教学策略正与笔者主研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教育探究》关于教学策略的探究不谋而合,引起共鸣.故引荐名师的策略与自己探究的成果整合,撰写成儿童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五策略,兼评韩老师执教的课.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国社会的再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试图从乡土社会而不是从“思想家”的作品中寻求对“中国传统”的再认识。本文认为,传统中国乡村社会既不是被租佃制严重分裂的两极社会,也不是和谐而自治的内聚性小共同体,而是大共同体本位的“伪个人主义”社会。与其他文明的传统社会相比,传统中国的小共同体性更弱...  相似文献   

17.
乡村文化日益边缘化、破碎化,乡村面临巨大的社会认同危机。档案具有原始性、真实性等特质,与信任天生相连。因此需要在社会认同理念下,将乡村文化和乡村档案结合起来,以建设出人民认同的乡村档案文化,在人民心中构建起认同的桥梁。本文以四川省什邡马祖村为例,调查分析该地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情况,在社会认同视野下分析其建设效果,期望为我国乡村档案文化建设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国务院批复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本文回顾30年来苏南地区经济发展之路,提出了苏南经济三个发展阶段的主题、特征以及驱动力等,进而分析了苏南经济运行机制,并进一步探究了苏南经济转型原因。  相似文献   

19.
郭军胜 《决策探索》2010,(10):75-76
自从上世纪80年代科幻小说在我国掀起一场热潮之后,中国的科幻小说创作就陷入了长期的低迷,近20年鲜有科幻类文艺作品的名家名作问世。反观国外的科幻文学作品,不仅在图书市场上推出一波波新的高潮,许多作品还被改编成为热门的电影,诸如《星球大战》《黑客帝国》等,在全球风靡时。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黄金期”后就迅速走入了发展的瓶颈期。  相似文献   

20.
家族由其血缘系统的天然存在所维系在我国从古至今一直从未灭失,尤其在广大的农村,更是发挥着其有力的纽带和约束作用。80年代后,我国一些农村的家族活动有复兴之势,对于农村社会秩序的维持和乡村治理的顺畅家族有着怎样的作用和影响呢?本文将对转型期家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进行解读和剖析,从而试图为有效引导家族势力为乡村治理做出积极贡献提供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