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休闲消费已经成为当代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休闲消费具有重要的人性价值,主要表现为休闲消费确证人的本质力量,满足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体现人的自由个性和丰富人的社会关系。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中,倡导科学的休闲消费价值观,摈弃消费主义价值观,是实现休闲消费人性价值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
王红 《中州学刊》2002,2(2):167-169
休闲已成为与人的生存质量和全面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领域。关注、研究休闲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及构建休闲道德体系 ,就成了理论、实践与政策等层面上都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魏饴教授在《悄然勃兴的休闲文学》一文中把休闲文学界定为一种与“言志”、“载道”的传统文学相对立的文学类型,它不追求政治功利性,旨在满足人的休闲需要,魏饴教授把道德教化排除在休闲文学的价值之外,认为休闲文学的“最大价值即在于能让读者从社会政治中跳出来,真正自由地思考自我,体验人生,回归到现实的‘自我’、‘本我’上来”,[1]很显然,这一立论是建立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的基础上:即政治功利型文化和消闲娱乐型文化。一 一般说来,政治功利型文化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和价值取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占主导…  相似文献   

4.
陈霞 《学术界》2012,(7):96-106,287
休闲需要进行深刻的伦理道德观照,现代中国人休闲观整体水平比较低,闲暇生活呈现出本能化、消费化、放纵化和奢侈化的倾向,将格调低下的闲暇生活当做休闲,进一步推进了"休闲"的异化。这些倾向性问题会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酿成社会隐患或引发社会问题。异化的休闲是不能让人幸福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休闲"即是使人"成为人",这个概念本身就包含伦理维度。休闲伦理正是通过共同的价值理想、道德原则、行为规范、评价原则等等,为人们享有本真的休闲生活提供根据和担保。  相似文献   

5.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度文明的精神生活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逐渐学会一种使人真正成为人的生活方式,这便是休闲。休闲是人类文明发展和“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成为人"是休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人学所追寻的终极目标。休闲的人学内蕴主要体现在休闲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及人的发展三个维度。休闲的人学价值主要彰显在:休闲是人类生存过程中身心健康的需要,休闲体现了人的情感的需要,休闲是塑造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需要,休闲是实现人的个性发展和生命价值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李露 《理论界》2007,(12):114-115
死刑是一种法律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死刑的保留有其特殊的法文化价值。死刑浸透着一定的社会道德因素,包括人类现实的道德情感。同时,死刑又是人的生命价值和权利的最直接体现。我们认为,判断法文化的价值标准主要体现为伦理道德规范。因此,从道德与伦理角度探讨中国死刑存在的法文化价值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休闲价值思想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许斗斗 《学术研究》2006,1(5):55-61
面对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休闲新现象,本文以哲学为基点,并结合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分析。虽然休闲概念的界定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一个难题,但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可以肯定,休闲应该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自由时间是休闲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它不是休闲本身,休闲的本质应该体现在对待和处理自由时间上;休闲是一种需要价值建构和培养的活动,反映着人类的生存价值观,所以在本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表现。  相似文献   

9.
个人休闲需要的满足是以安全的社会环境和必要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基本条件的。在当代中国社会,个人休闲需要和权利的满足和实现程度与休闲制度、政策和个人休闲价值观的正义性密切相关,正义的休闲制度、政策和个人休闲价值观有助于实现全社会休闲需要的最大程度的满足,此即休闲正义。休闲正义的实现取决于一个正义的市场经济制度和个人的道德而且正义的价值观,文章论证了市场经济制度的正义性和个人经济道德价值观的正义性。文章还根据亲身经历,对迈阿密和杭州两个休闲城市的休闲文化做了简单比较,并提出从非正义的休闲社会向休闲正义的社会转型的两个原则。  相似文献   

10.
申来津 《东岳论丛》2003,24(5):58-61
道德是人类文明和社会秩序的根基,道德激励是对道德发生作用样态的描述,意味着道德对人的行为选择的干预和影响,包括对社会预期行为的驱动和对违背社会道德规范行为的抑止,道德的激励功能体现了道德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是具有终极意义的功能形态。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由时间理论中,自由时间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游离出来的。自.由时间为人提供自由存在和自由发展的社会空间,自由时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休闲是人在自由时间中,通过一系列自由选择的活动探索生命的意义,是人“成为人”的过程,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社会公德建设蔡子文一、社会公德的涵义及其特点道德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可大致分为公德和私德两种类型。私德是人们在私人活动和私人交往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也指个人私生活方面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一般说来,私德不直接涉及对社会整体的义务和...  相似文献   

13.
人格,即人的品格修养,是指一定的社会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人格不单纯表现为品德,其内涵是性格、道德、智慧、意志、行为的统一,是发现、捍卫和创造真善美的能力,是一个人的无形财富和无形勋章。全部社会进化的过程和结果。在本质上都体现于人格的优化。  相似文献   

14.
傅长吉  张姝玥 《理论界》2008,15(1):122-123
人生价值就是一个人的才能与道德在发挥中所起到的社会作用和引起的社会影响。有才能和道德在发挥中都体现正价值的人生,也有才能和道德在发挥中都体现负价值的人生;既有才能体现了正价值道德体现了负价值和一般价值的人生,还有体现价值前后相悖、正负交错的人生。理解不同价值的人生,必须看到人生价值在实现中的主体制约性和客观制约性,不能用地位的不同来衡量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道德危机的症结在于人类理性的过度张扬,这种理性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人类中心主义,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是个人主义。前者引发生态伦理的兴起,后者引发对道德共识的强烈诉求。对现代性道德的批判并不意味着对人类理性的彻底否定,而是要对现代性道德进行重构,这种重构得以发生的基础是实践理性。其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为旨归,从自然之维、社会之维等方面来推进现代性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道德品质通常也称为品德或德性,它是一定时期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道德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与其他社会行为相继而生,相互结……  相似文献   

17.
道德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道德是否满足主体(人或社会共同体)的需要、是否同主体相一致、为主体服务的一种关系状态。它具有鲜明的属人性、主体性,体现着主体自身的尺度。道德价值的内涵十分复杂,既包括手段价值,也包括目的价值。道德不仅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承担着规范、约束、塑造和引导社会、人生之重任,而且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度量衡",表征着一个社会、一个人的发展水平和程度。道德具有实践品格,道德价值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生活实践中生成的。道德价值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如何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与"服务"功能,使二者实现和谐和统一;特别是如何成人成己,创造性地提升自我,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看,宗教对于人生的指导,很重要的方面是渗透到休闲之中,通过休闲以及休闲伦理体现出来。现代社会休闲的发展是现代化程度加快、市场经济不断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产物,而与这个过程同时出现的还有宗教的世俗化。在现代化的新时期,宗教进入中国人的休闲生活,并成为重要的精神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杨国荣 《文史哲》2023,(6):28-37+162
人的存在包含价值之维,后者展开于道德实践、精神发展,以及更广意义的社会生活。在道德领域,如何为善去恶构成了主要的论题。道德意义上的善恶,既关乎普遍的规范,也与人的行为、品格相涉。规范之善,表现为与社会法则以及人的内在价值的一致;品格或德性之善,指向以上规范的内化;行为之善,以形式层面合乎普遍规范和实质层面体现人的合理需要为根据。从精神的层面看,人的追求又展开于不同方面。人类早期的巫术,到后来的宗教,都具有精神之维。在终极的意义上,存在的精神之维总是指向人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构成了人的存在的重要价值内涵。与道德以为善去恶为关切之点有所不同,精神层面的以上需要与圣凡之别有着更为直接的关联。精神层面的需求主要从观念层面体现了存在的价值维度。人的存在的价值之维不仅体现于精神的规定,且展开于更广的领域。从后一方面看,如何保证社会的有序运行,构成了不可忽视的价值问题。较之精神领域的凡圣之辨,社会领域的关切之点更多地指向正当与否,并以社会的和谐有序、生活的合乎人性为旨趣。  相似文献   

20.
费尔巴哈道德主体论评析李抗美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主张道德主体论的人很多.费尔巴哈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提出了“道德的主体是人”的观点,对人在道德中的主体地位做了唯物主义的确证,使人成为道德的中心,使道德成为服务于人的工具。这一观点所体现的批判精神,不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