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咏史诗初期乃诗人读史而兴感慨,以韵语铺陈史事以鉴戒讽诵或借史抒发个人用世情怀;而怀古诗是由山水行役诗衍生而来,重在抒发感怀叹逝之情。咏史、怀古根本之别乃其内容、旨趣之异。怀古诗的出现影响到咏史诗的写作,随着两者的融合、互渗,对后代那些兼具咏史、怀古特征的诗歌再强分彼此,实无多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诗中的扬州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空间:在地理向度上,唐诗塑造清俊秀丽的扬州都市“第一空间”,彰显“江海扬波”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宗教气息浓郁的“江南气象”;在情感向度上,唐诗构建了及时享乐、颓废感伤的“第二空间”,包孕着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无限感怀,对商妇辛酸生活的精细体味;在审美向度上,唐诗以艺术化的方式构建无限意味的“审美空间”,超越了诗人个体的心理情感,具有“情感的形式”的意义,和历史性的时间感勾连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融时间向度的历史性和空间向度的质感于一体的“审美时空”.  相似文献   

3.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特殊的类别.它的最大特点是以历史题材作为直接的吟咏对象,从而表达诗人某种见解与观点,寄寓诗人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张玉榖《古诗赏析》卷十一说:“(咏史诗)初非呆衍史事,特借史事以咏己之怀抱也.”这里所说的“怀抱”,既包括诗人寄寓于历史题材中的某种特定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诗人对历史题材中人物与事件的某种看法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密切。一年有四季,而四季气候有别;不同的气候决定了四时迥异的“物容”或物候特征;气候及物候影响着古代文学家的“感物”方式、文学表现内容。古代文学家在四时物候的感召下,创作了海量具有鲜明季节性和抒情性的文学作品,形成了具有多种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四季”文学抒情范式。  相似文献   

5.
“诗缘情”显示了诗歌生命的内在动因与美的形式特征 ;“境与心”是对诗的审美心理的深层描述 ;“冲淡”体现了古典诗歌重“含蓄”、“自然”的美学方向。这三者一方面总结了诗歌本体的艺术特征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学在禅宗融入之后的突破与进展 ,诗歌艺术开始浸染着诗人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诗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7.
刘禹锡的两首“低徊沉着启人遐想”的怀古诗赏析李剑秋要想深刻理解“片言可以明百意”的刘禹锡的怀古诗,首先就要了解他多次遭贬的生平事迹。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是中唐时期的优秀诗人,又是著名的思想家。他与柳宗元、白居易志同道合,诗才...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不平则鸣”融入了诗人的身世感受,是对诗人心态特征的揭示。认为人生的困顿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不平则鸣”形成的两层因素,因而它一方面体现为感伤,另一方面又体现为抗争。作为心态特征,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诗人的创作内容与诗歌的表现方式。对于“以文为诗”,本文认为它是诗人寻求表现自身情感恰当的表现方式的结果。在诗人创作的不同阶段,随着心态与情感的变异.“以文为诗”遂有不同的表现与侧重。  相似文献   

9.
时间,似乎带有哲理的属性,是引人关注、令人思索的富于诗意的题材。在我国古代诗史上,有多少诗人以诗的语言,塑造了生动的时间形象,表现了深刻的时间感,并表达了他们对于人生的见解。如李贺《苦昼短》中的“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若不识青天高,黄土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便是。诗人艾青说:“古诗是古人用他们的眼光看事物,用他们习惯的表现手法,写他们自己的思想感情。”事实正是这样。统观古诗,诗人往往面对欲挽难留的“飞光”、短暂易老的人生,或秉烛夜游,或举杯消愁,或留念往昔,或无限感伤……其总的特点可说是从过去吸取自己的诗情。这  相似文献   

10.
古诗云:“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这短短的四句诗道出了春天的气候和物候特点。春风“有时好”“有时恶”说明春天的天气变化多端,乍暖还寒。而没有春风时“花不开”,花开后又常常被春风吹落,则是典型的物候现象。植物是这样,人在春天是否受到气候的影响呢?答案也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1.
《爱情诗》是美国诗人塞克斯顿的第四部诗集,也是其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诗人笔下的爱情极端激烈,或撞击自我灵魂使之浴血重生,或撕心裂肺使其坠入深渊;诗行中空间意象丰富流露、俯拾皆是.本文结合文本解析“盒子”“小屋”“身体”等意象,从诗人及读者两个心理层面探讨意象的空间感如何帮助诗人建构和书写爱情观,以及帮助读者拓展想象空间,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内涵.  相似文献   

12.
“传统”是过去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新诗论争中的关键词,围绕着它,不同的学者与诗人都有着十分不同的理解,“反传统”与“传统”相互纠缠,彼此很难协调,但是中国新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传统,这一点常常被人所忽略。  相似文献   

13.
李怀民是高密诗派领袖,其律诗创作主要继承以张籍、贾岛为代表的中晚唐五律诗人的传统,如大量创作五律,且呈现“瘦削”、“清真”、“平淡”、“新奇”及格律谨严的特征,也有所突破与发展,如或具有田园隐逸诗的风貌,或表现出陶渊明式的“气骨”,或弥漫着凄凉的身世之感和失意的忧伤。李怀民继承“张贾”传统并不局限于五律;就张、贾而言,更侧重于学张派;其律诗学“张贾”,与其古诗师“陶韦”一致,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4.
以约翰·多恩(John Donne)为代表的玄学派诗人是17世纪初在英国出现的,以反对伊丽莎白时期爱情诗中的浪漫主义传统因素,注重对爱情和宗教进行细致心理分析的一批诗人。本文通过对玄学派中的代表性诗歌进行较详细的分析,指出了运用“奇喻”(conceit)、“反论”(paradox)这两种手法是玄学派诗歌的突出特点。文章还指出了玄学派诗人所运用的“奇喻”等修辞手法对本世纪英国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月令系统内容丰富而深邃,其勾勒的时间图式是尤为引人关注的要义之一.不同于《诗经·豳风·七月》、《夏小正》等农时歌谣和历书中以四时形式出现具有标度意义的物候时间,月令系统的时间图式在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的宇宙观影响下形成,是通过物候、祭祀、政令等三重内容而凸显的王官之时,并经由“四时迎气”、“顺时读令”等仪礼,渐次蜕变为极具象征意义的礼制时间.  相似文献   

16.
题记 “耦合,物理学名词。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词海》缩印本1814页)。 “物理学上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836页)。 词典定义有两层含义:一是两个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相互作用、互相影响,二是两个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联合起来。两层含义明确地告诉我们,耦合有两种类型。其一是运动耦合。其二是凝结耦合。两个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是在运动过程中实现的,所以,称其为运动耦合。两个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联合起来,构成了一个整体,所以,称其为凝结耦合。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不仅深刻而广泛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而且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百花竞放,争奇斗艳.李白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在唐代诗坛上如同两颗熠熠闪光的明星,一个是以积极浪漫主义为主要倾向的“诗仙”,一个是以现实主义为基本特色的“诗圣”.其他开宗立派、影响久远的名家,有十余人;特色显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的诗人也有百人之多.就其创作方法的倾向性而论,绝大多数属于现实主义一派,与杜甫前后相邻;而以浪漫主义为主要特征,与李白遥相呼应的仅仅只有李贺一人.  相似文献   

18.
“衰老”是路易丝·格吕克后期诗作的一大主题,在评论《忠贞之夜》时诗人称其承担了一次宏大的关乎“衰退”的冒险之旅。该文通过文本细读探究诗人如何展现“衰老”主题以及该主题如何折射诗人老年时期的内心世界。结合形式诗学和文化诗学分析,文章认为诗人通过聚焦“旅行”隐喻、重复使用相同意象并融入自身晚年经历,来展现“人”所面对的身体机能衰退、灵感枯竭等内在和外在困境。诗人对衰老或刻意或隐喻的书写,是对人生与艺术的不懈思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诗和美国诗歌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体系和文化体系。然而,随着20世纪初中美之间外交、通商以及文化交流的发展,两种诗歌之间出现碰撞,彼此的渗透和影响不断加深。本文从文化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比我国古诗与美国诗歌由于文化的差异所形成的不同特点,分析中国古诗对20世纪美国诗歌的影响,从而为今天更为宽泛、更加深入的语言交流和文化交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郭沫若同志早期的代表作《凤凰涅檠》,是一首富有象征意义的优秀诗篇,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刻划了一系列鲜明的艺术形象。过去,人们对这些形象的象征意义,见仁见智各说不一。本文不嫌浅陋,亦拟就这一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凤凰、火 诗人明确地说过:“我的那篇《凤凰涅槃》便是象征着中国的再生。” (郭沫若;《创造十年》)又说:“那诗是在象征着中国的再生,同时也是我自己的再生。” (郭沫若:《我的作诗的经过》)有的同志以诗人的这两句话为依据认为:“凤凰的自焚象征着旧中国的死灭”,凤凰的更生“象征祖国的新生”。[一九五九年吉林大学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册]以后不少人袭用这一观点,或说凤凰“象征我们可爱的祖国”(谢本良:《在烈火中新生》,刊《江西文艺》一九七八年第五期),或说“诗人歌颂的凤凰是祖国和民族的象征”(一九七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