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春恨可分两种一是面对初春、仲春美景的怨春、恨春,感伤自身本质没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得到应有肯定;另一种是面对暮春残景的惜春、悯春,联想自身在现实中被否定和难于被肯定。春恨本质意义在前一种。诸多写男女之情的文人抒情之作,可用“春恨”模式解悟阐释,即借特定物候与女性口吻发自我本质不得实现的怅恨,这是中国文人心态一个独特写照。  相似文献   

2.
玉楼春 春恨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情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相似文献   

3.
俗语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流坑,在传统节日、相社祭扫、婚丧喜庆、民间娱乐等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构成了流坑文化中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传统节日(一)春节流坑的春节习俗从农历腊月二十四小年开始至正月元宵结束,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小年。这天,各家开始打扫室内外灰尘,清洗家具和被褥,布置厅堂,挂祖先画像等,以迎新年。中午置酒肴全家欢聚共酌。晚饭后,主妇洗净锅灶,盛贮清水,在灶上摆上肉食和馒头、果品等,点烛鸣爆,并虔诚拜揖,欢送灶神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俗称“崇…  相似文献   

4.
"女伤眷"与"士悲秋"是历来为中国诗歌传统所钟爱的主题,在中国诗歌史上,伤春情结似总与女子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士悲秋"则主要凝淀为男性生命意识和政治意识的抒发.然而在易安词中,女性生命悲剧意识的触角越过了这一性别畛域,易安词的特点就在于她将伤春与悲秋情绪几乎都完全浓缩成了女性情怀中情爱的悲凉,将所有的生命意识、社会意识都浓缩成女性情怀中最为柔弱、最为凄美的情爱意识.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诗人大多以春和秋及其相关意象为象征,抒发因时光流逝而引发对生命的悲剧意识。而西方诗人面对自然的生命轮回常常表现出的乐观精神甚至抗争意志在中国诗人这里却是难得一见的。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是“温柔敦厚”的儒家诗教使诗人情感的抒发表现为有节制的悲情。深受古希腊文化及基督教文化影响的西方人则滋生了充满血性与各种欲望的浪漫主义精神,其诗歌以炙热如烈焰的刚性动态美与中国诗词委婉如小溪的柔性静态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其次,中国传统诗人具备“外儒家而内释老”的文化特性,讲究“天人合一”,表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情景交融。西方诗人往往只是借景抒情,情与景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金庸武侠小说达于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古典精神的复活.春恨,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经常表现的主题模式,在金庸武侠小说中呈现出独特的叙事表现.小说中春恨与情欲的伴生以及春恨的意象表现的主题学角度阐释,是我们对金庸武侠小说的古典精神的发掘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7.
悲秋自宋玉开始,成了中国文人创作的情感母题。本文结合中国古代咏秋诗文探讨中国士人悲秋的深层原因,并以之窥测宋玉悲秋对后代文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感是否就是形象思维?美感的规律是否就是形象思维的规律?美感能等同于形象思维吗?李泽厚说是肯定的。在李泽厚的美论里,他总是用美感来说明形象思维。他在《形象思维续谈》一文中,谈了一大堆美感的因素和规律,然后说:“这里所以讲一大堆美感,是为了说明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9.
语感是语言学习和教学领域重要的实践问题,语言学界对语感的内涵一直没有统一的认识;英语语感在本质上和功能上都要求有英语美感的参与。语感与美感的关系是双重的,并不是简单的涵盖和从属,语感是基础,而美感是对语感的深化。英语作为一种美的语言,包括内容美和形式美。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对英语形式美的感受和认知对语感的形成则更为重要。联想和移情是学习者培养语感所必需的两大心理因素,语感的形成要求有丰富的联想和感情的激发。  相似文献   

10.
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审美感受,它是包括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的复杂、交错活动的动力总合结构,是它们合规律性的自由运动.美是自由的形式,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审美作为与这种自由形式对应的心理结构是感性和理性的交融统一,它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亦即人类的理性积淀保存在感性个体之中的历史成果.文学艺术是艺术家美感的物化形态,是人对世界的审美关系的集中反映.一切艺术创造,都必须经由艺术家的主观审美心理、生理总合运动这个中介,再借助各种物质材料,把他对一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因此,文学艺术创造就同艺术家的美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美感具有哪些特点呢?美感在艺术创造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呢?以及艺术对美感又有什么反作用?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谈谈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悲秋作品承载了古代诗人乃至一个民族的感伤世界。对生死的忧患和惶恐是“悲秋”最根本的抒情动机。传统农耕生活习俗和观念习养并赋予秋以强烈的时间意识和生死意味,形成了古代诗人以秋为悲,以悲为美的情感定势和诗学风格。本文从惊秋、悲秋、吟秋三个层面透视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诗学意象的内蕴,以此解读“悲秋”感动古今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范式"即某一科学群体在一定的事情内基本认同的并在研究中加以遵循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它通常包括一门学科中被公认的某种理论、方法、共同的对事物的看法和共同的世界观等.美学史写作范式除了包含共同的理论、方法、世界观等以外,还包括共同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因素.  相似文献   

13.
“范式”即某一科学群体在一定的事情内基本认同的并在研究中加以遵循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它通常包括一门学科中被公认的某种理论、方法、共同的对事物的看法和共同的世界观等。美学史写作范式除了包含共同的理论、方法、世界观等以外,还包括共同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是艺术创作,是作者极其复杂的艺术构思和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晶,是用特殊的艺术手法写成的。文学家们的创作离不开审美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创作本身就是美的形成过程。文学作品主要是写入的,它必须从感情上打动读者的心,凭艺术形象感染读者。好的作品引入入胜,扣人心弦。作品给读者的美感享受越多,就越成功。因此可以说,美感是文学艺术的重要条件。文学翻译如不能体现文学作品的这种本质特征,就不成其为文学翻译。茅盾在1954年全国文学翻译会议上《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的  相似文献   

15.
美感之于人生,并非只有提升的一面,它还能对人产生诱惑与奴役,这实质上是美感对人的一种异化。美感能够诱使人脱离生存的本真状态,不是由内而外的体认现实,而是由外而内的从自己的美感期待出发来扭曲和虚构现实,以求处于一种激情状态。  相似文献   

16.
美感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动物不可能具有这种心理现象。人不但有对自已周围客观世界的意识,而且有对自已本身的意识,即人的自我意识,这是人之所以具有美感的主体原因。那么,人的自我意识与美感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7.
美感之于人生,并非只有提升的一面,它还能对人产生诱惑与奴役,这实质上是美感对人的一种异化。美感能够诱使人脱离生存的本真状态,不是由内而外的体认现实,而是由外而内的从自己的美感期待出发来扭曲和虚构现实,以求处于一种激情状态。  相似文献   

18.
美感潭于快感,但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界限。美感与快感的区别主要表现为引起美感的感官与引起快感的感官不同,审美主体在获得美感和获得快感时,主体注意力的焦点不同,美感产生时,主体并不占有对象,快感获得时,常以主体占有时象为前提。区分美感和快感的界限,有助于引导正确的文艺创作和艺术审美。  相似文献   

19.
超越悲秋──论“悲秋”母题在现代作家笔下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渊源流长的母题,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母题在现代作家笔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超越。无论是作品内容还是艺术风格,现代咏秋之作都显示出了与母题迥然相异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美感,这没有争论.但不同的阶级有没有共同美感呢?建国十七年来的几次讨论,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到了"四人帮"专权的年月,这更成了一个禁区,无人敢稍所涉及.受"四人帮"教条主义影响的人,喜欢用鲁迅关于北京检煤渣的老妇与美国的煤油大王对兰花的不同感觉和焦大的"不爱林妹妹",来证明不同的阶级完全不能具有共同美感.这是曲解,是完全站不住脚的.鲁迅的意思显然是指检煤渣的老妇为生计所扰,焦大为贾府的颓势所忧,没有闲情逸致顾及欣赏客观事物的美.这丝毫也不能说明她和他会以美为丑,认为兰花、林妹妹是丑不可观的.对此,马克思曾在《私有制和共产主义》一文里作过精辟的解释,他写道:"非常操心的穷困的人对最美好的戏剧没有感觉;矿物贩卖者只看到(矿物底)商业的价值,但不看矿物底美丽和特有的本性."这些活的意思,主要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