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于合作作品,中国采取了广义立法例,即将其分为不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和可分割使用的合作作品。这两类作品事实上已经对应着国外立法例中的共同作品和结合作品。无论采取何种立法例,对合作作品的认定及著作权归属规则都应当完备。现行立法关于合作作品及其归属的规定尚有欠缺,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改进,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
访谈作品因其创作方式的特殊性,其性质的认定应综合考虑当事人的主观意图、采访者与被采访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因素。由此可将访谈作品分为合作作品、演绎作品、一般单独创作作品,并应据此确定访谈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相似文献   

3.
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比较复杂,在我国知识产权学界对于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问题意见不一。有的主张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有的主张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属于委托人,造成这种争议的主要原因是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的规定过于模糊。平息委托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纷争,应当对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进行完善,在此基础上来确定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  相似文献   

4.
张少峰 《学术论坛》2005,(7):131-135
在知识产权法学界,人们普遍认为著作人身权与作者的人身不可分离,这一认识直接导致人们对《著作权法》第十七条的理解产生分歧。其实,无论是《著作权法》的具体规定,还是经验事实,都表明著作人身权与作者的人身并非绝对不可分离。对于多数作品来说,除署名权外,著作人身权中的其他权利事实上是可以转让的,因此也是可以通过合同约定的。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人工智能不但“染指文字创作”领域,也开始“涉足”音乐创作和美术创作,但是人工智能的生成物究竟是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等问题亟待回答。人工智能与自然人存在本质的区别。人工智能不是“人”。人工智能显然也不具备承担责任所需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来源。所以人工智能还不足以成为“拟制人”。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人类的一项科技成果,不能成为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主体。人工智能生成的文字、音乐、绘画、图形等生成物,虽然具有作品的外观,但是归根结底是属于人类的智力劳动成果,其著作权归根结底也属于人类主体。目前其他学者提出的人工智能著作权归属于人工智能、归属于人工智能程序设计者、归属于公有领域、归属于人工智能的使用者等观点都有其局限性,不同的情形下,应当依据创造主义、所有权主义或者约定主义,区分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权的不同归属。  相似文献   

6.
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导致作品创作的智力投资者和财力投资者分离,著作权的归属成为双方争夺的对象,我国的委托作品、职务作品和法人作品制度对此进行了规定。但是各类作品分类标准模糊、要件选择随意以及权利分配原则矛盾、分配规则粗疏,导致弊病丛生。因此从两种著作权观念的反思出发,结合我国的立法旨趣,针对非独立创作的实际情况,对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三类作品提出全面的整合意见。  相似文献   

7.
试论数字作品及其著作权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人们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里的智力创作活动又多了一种创作工具,多了一种记录和表现载体,多了一条传播渠道。今天,作家用键盘写作、艺术家用鼠标作画、科学家借助计算机进行科学研究等现象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如果人们借助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里完成了具有独创性的智力创作成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第3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2条的规定,这种创作成果就具备了作品的基本特征,即…  相似文献   

8.
<正> 在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作者大都有其固定的工作,是领取工资的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这是我国版权立法不容忽视的基本国情。这一国情,决定了从理论上研究和探讨在职人员的作品及其版权归属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蓉 《社会科学家》2001,16(1):46-48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传统著作权制度提出挑战.近年所出现的这方面的侵权纠纷,使互联网著作权保护面临的法律问题受到关注,也使得新著作权法的尽快出台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网络对传统的著作权法律制度提出了挑战,随之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法律问题,涉及网络的著作权侵权案件也日益增多.如何解决这些新的法律问题,已成为全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文章就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侵权行为及责任认定等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司法实践中对多重买卖合同确立了一系列物的归属判断规则以协调多方民事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由此也派生出相应的证据方法规范,这些不同的证据方法又可以分为证明力居先的证据方法和证明力居后的证据方法。需要系统解释,以理清这些不同证据方法在举证责任配置和证明力等方面存在的彼此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12.
网络作品著作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艳 《中州学刊》2002,(2):191-193
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著作权制度提出了挑战。数字化作品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之列 ?网络作品著作权的权利主体该怎样认定 ?网络著作权的权能包括哪些 ?加强研究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要解决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在用工单位所创作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问题,必须厘清劳务派遣中的劳动关系、明确与作者相对应的"单位"所指,在此基础上才能依据著作权法律规范确定该类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主体。在介绍职务作品构成要件、劳务派遣法律关系、职务作品修法内容等基础上,认为对劳务派遣中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认定应指向职务作品有密切联系的用工单位。  相似文献   

14.
任艳 《东岳论丛》2002,23(3):62-63
网络的迅猛发展对传统的著作权制度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尤其在历史的车轮驶入 2 1世纪之时 ,全世界大概已有 10 0万个网络 ,有 1亿台计算机与国际互联网相联 ,上网用户将突破 10亿 ,而其中中国互联网用户也已超过了 40 0万。从网上获取信息、进行交流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其便捷、高效以及低成本更是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和思想观念。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冲击 ,传统的著作权保护显然已经受到种种质疑 ,数字化作品是否属于著作权法保护之列 ?网络作品著作权的权利主体应该怎样认定 ?网络著作权的权能包括哪些 ?这一系列新的问题都现…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将约定不明委托作品的著作权规定只能由受托人所有,委托人不得享有该委托作品任何著作权。从合同法的视角来看,这一规定有违合同意思自治原则,不符合委托作品的创作事实,导致合同显失公平,也不符合著作权法鼓励创作的立法目标。建议修法时应在明确委托创作合同的合同性质基础上,赋予合同当事人意思自治、合理分配特殊类型委托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以协调和平衡委托创作合同当事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规则应当从实体和程序两个方面来分别设定。实体规则主要包括:公共利益至上原则,比例原则,平等原则,行政诚信原则。程序规则主要包括:明确标准,指出事实依据,说明理由,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行政公开。  相似文献   

17.
文章辑录<全宋诗>重出作品21首,并对其归属做了考辨,对<全宋诗>的进一步完善,庶几可献杯薪之力.  相似文献   

18.
对原有作品的表演及在原有作品基础上形成的录音录像制品包含原作作者和表演者或录音录像制作者的双重创造性劳动.因此,对表演和录音录像制品也会存在类似于演绎作品的双重权利,本文力图分辨表演者或录音录像制作者和原作作者对表演和录音录像制品分别享有哪些权利及其权利性质.  相似文献   

19.
论著作权     
本文对我国和外国的立法与学术界在著作权、版权两个称谓及其内涵的不同规定和分歧意见,作了简要评述。认为我国著作权法赋予文学、艺术、科学作品作者的权利以及作品传播者的权利,恰当地反映了著作权的基本特征。著作权关系是由主体、内容和客体三个不可分割的要素构成的。保护著作权必须区分合法与违法的界限,弄清侵权责任和解决纠纷的程序制度,才能为贯彻实施著作权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张新宝 《中州学刊》2013,(10):51-58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安全与国家及其公民个人的利益休戚相关。与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相伴随的黑客行为以及个别国家从单方国家利益出发从事危害其他国家及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行为,使得国际层面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社会需要思考如何加强世界范围内的网络信息保护的问题。处于全球信息空间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实现和维护网络信息安全需要国际合作。国际社会应探索制定共同国际规则,以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为范本探讨制定网络信息安全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