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悲剧向来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它作为人类宏大文化乐章中的一个音符,始终吹奏着时代的最强音,具有持久的震撼力和极深的文化意义。而根植于悲剧土壤中的悲剧意识形式,作为民族心理的一个缩影,已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和日本作为一衣带水的邻国,又有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却孕育出了异质的悲剧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即中国的"柔"性悲剧意识和日本的"刚"性悲剧意识。这种差异与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性质的差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2.
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的悲剧往往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然而,中西方对于悲剧却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对中西方悲剧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此来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两种悲剧的特征和意义,探究文化背景对文学作品的影响.从而探求各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有共性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同作为不同国家的“现代文学之父”,阿契贝和鲁迅在文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表现出了异质文化中的深刻关联性。本文以《阿Q正传》与《瓦解》为例,分析二者在文化转型时期的悲剧、现代性主体的塑造和民族文化的道路选择三个方面的异同,突显他们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诗学张力。  相似文献   

4.
<正> 悲剧文学要进入一个多样化的时期,悲剧文学要走向世界和走向未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超越我们民族文化中正在趋于完备和成熟的悲剧意识,并不意味着要置我们当今悲剧文学中已经形成(包括正在探索和成长的)的优秀品质而不顾。抛弃传统的革新,背离现实的发展,在刚刚肯定新时期十年悲剧文学曲折而又合乎规律的发展以后,又匆匆而草率地否定它,给它指出一条虚无飘渺的前途,这是令人费解的。有意义的是,某些对悲剧文学未来的草草设计,倒应该引起我们对悲剧文学发展前途的关注,激发我们对悲剧意识当代性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对源文本进行反讽和戏谑地模仿和改写的文学体裁和创作形式,戏拟在西方文学史上形成了一个从古希腊延续至今的创作传统。戏拟创作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颇为繁盛,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中主要包括三种类型或体裁:模仿史诗、萨提尔戏剧和旧喜剧。作为西方文学史上戏拟创作的初创期和第一个繁盛期,古希腊戏拟创作呈现出与其他时代明显不同的特点。戏拟是古希腊文学中重要的创作形式,它作为当时史诗、悲剧等崇高体裁创作的纠正、补充和制衡性力量,具有非常积极的文学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反思文学的再反思,讨论了这段时期有没有悲剧以及对其悲剧特点的再认识。与以往同类主题评论文章的区别在于:1、明确将反思文学的悲剧性与人道主义的重新崛起联系在一起作为这一文学思潮的一大特点。2、力求挖掘此阶段文学的悲剧性与人道主义精神的独特价值。3、将相关有代表性的多篇作品作了整体分析。本文结论:新时期反思文学是一个反映人道主义沦丧、呼唤人性归来的悲剧浪潮。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熙德》是欧洲资产阶级早期文学中两部题材相近的爱情悲剧。从时间上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剧写于一五九五年,出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学大师、英国的莎士比亚笔下;《熙德》一剧写于一六三六年,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著名作家高乃依的优秀作品。两部悲剧的问世相去四十一年,分处不同的国度和时代,分属不同的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但是在选取材料、反映生活的角度上,在戏剧冲突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以及在总的创作思想的倾向、爱憎感情和理想的表达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乃至相连之处。当然,由于时代和文艺思潮的局限,又使它们在表现主  相似文献   

8.
对悲剧的描写一直都在西方文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同作家的悲剧模式却各不相同。本文以《俄狄浦斯王》和《德伯家的苔丝》两部作品为视角点,分析宿命论下的悲剧模式以及西方文学对人和命运较量这一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雅歌》是《圣经》文学中最为独特的诗篇之一,它脱离了宗教神秘主义的束缚,以歌颂男女情爱为主要内容,抒发最为天然本真的人类情感。它主要表现为两点:一、对自然的本能亲和与对宫廷生活的疏离;二、对游牧生活的理想追求。在私有制发达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呈现出这样一种感情倾向,是由游牧时期和农耕时期两种社会意识形态共同作用而产生的。这一文学现象与中国的“桃花源情结”极为相似,却又因两个民族的文化、社会、精神因素的不同而不同。本文通过对这种文学现象的分析更足以佐证《雅歌》不是作为纯粹的宗教诗歌而存在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立中合乎人类本质发展方向的精神现象",悲剧意识是文学反映人类生存"悲剧性"的一种总体性心灵感受与精神把握,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命运悲剧意识与人的悲剧意识,也包含介于两者之间的现代悲剧意识。而传统与现代悲剧意识的关系亦如中国传统哲学中天、地、人三才的联系,文学中与生命意志存在冲突的悲剧意识可提炼为天命的不公正、不完满,即"天残"的悲剧意识维度;来自残缺世界的"地缺"悲剧意识维度以及自我之"殇,不成人也"的"人殇"的悲剧意识维度,由此构成了悲剧意识三维理论。从悲剧意识三维理论来看,自古希腊至后现代主义的各个典型时期,西方悲剧文学的本质不只反映了一种悲剧意识维度,它大致经历了由单一到多个悲剧意识维度并存的复杂演变,由此,西方悲剧文学的未来总体走向必将延续与发展"天残""地缺""人殇"三种悲剧意识的并存性思考与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悲剧繁盛于具有高度竞争精神的民主雅典城邦,竞赛(agōn)可以说是希腊戏剧的基本底色。传统研究对古希腊悲剧竞赛的关注主要集中于竞赛机制以及同年度的戏剧比较,然而古希腊悲剧舞台所呈现的竞赛远不止如此。通过比较三大悲剧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三部作品《奠酒人》(埃斯库罗斯)、《埃勒克特拉》(索福克勒斯)与《埃勒克特拉》(欧里庇得斯),可见悲剧作家的竞赛不仅存在于同年度的舞台上,而且也发生在跨时空的对话之中。三位作家通过对埃勒克特拉这一核心人物的不同塑造,呈现出其对“奥瑞斯提亚”神话中“弑母”困境的竞争性解释,并更进一步,显现出其对悲剧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不同理解。在跨时空的竞赛中,悲剧成为一种具有高度延展性的表述机制,其力量不仅限于雅典城邦的当时当地,而是拥有了一个超越性场域,以承载更加宏观意义上的思想的流变乃至时代的迁延。  相似文献   

12.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在“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中提出来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时期文学再度兴起关注人、人性、人道主义,关注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热潮。它的兴起绝非偶然,应该说这是“五四”“人的文学”的回归和继续。新时期“人的文学”发端于伤痕文学,经历了反思文学、知青文学。作家们对过去的灾难和悲剧进行回顾和反思,他们认为,过去所发生的悲剧都是人的悲剧。因此,他们以空前的热情呼唤人性、人情和人道主义,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新时期“人的文学”与“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五四”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弱者的本质的发现,而新时期“人的文学”是对人的强者本质的发现。这既是文学史上“人的文学”的再次回归,又是“人的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深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民族文学的划分,似乎是简单而又明白的事情,其实并非如此。首先,通用的“民族文学”这个词就不确切,需要正名或正义。本来,它应该是概括所有民族的文学的通称。在我国,汉族文学、蒙古族文学、维吾尔族文学、回族文学、白族文学、僮族文学等等,都应该是民族文学。然而,我们的习惯用法,民族文学是指汉族文学以外的其它各少数民族文学。这种用法,与它本来的含义不同,是不科学的,应该规范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现代悲剧理论的三种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初期是中国文学与美学思想的大变革时期,作为时代的先驱者和启蒙者,王国维、朱光潜和鲁迅一同将目光转向西方悲剧理论.面对世界性文学的广泛交流,他们做出了自己的美学抉择.  相似文献   

15.
追寻文学流变的轨迹──论建构科学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问题温潘亚,许振敏文学史作为某一历史时代、地域、民族或国家文学发展历史的记录,在具有不同史学观念的文学史家笔下可以从不同角度编写出不同类型的文学史,有以年代为标志,有以流派为基准,有人侧重文学思潮与文...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人学” ,《白鹿原》作为一部民族的“心灵秘史” ,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将其上升到文化原型符号的高度 ,揭示人类个体人格发展中的悲剧。其中白嘉轩、鹿子霖的人格悲剧是人格面具过度膨胀的悲剧 ;他们的生命历程对当今个体人格的的健全发展具有一种人格治疗学意义 ,从而形象地印证了“文学是论心的工具”这一论断。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认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身份认同,是民族成员对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神话原型、象征体系和文化风俗的复制和诠释。文学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文学样态、创作范式叙述和建构着不同时期的民族认同,英国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叙述、复制和彰显了民族认同的时代特征。早期的英国文学叙述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学、文艺复兴以及17世纪文学准确地表征了民族认同中不断演变的英格兰性;18世纪以降的英格兰文学、苏格兰文学和爱尔兰文学的多样性准确建构出民族认同的不列颠性;20世纪少数族裔文学的兴起拓展了英国文坛的全球化文学叙事样态,同时建构出英国文学民族认同的世界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悲剧与喜剧一样是美的重要表现形式。统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悲剧”与“史诗”这两个艺术概念之间的美学关系是何等的密切。从古老的《荷马史诗》到当代文坛的悲剧小说,无一不以悲剧的艺术表现为其强有力的支撑点。然而,长期以来的儿童文学理论,却一直认为儿童文学应该是一片欢快明朗,纯而又纯的冰晶世界。那里只允许表现“一帆风顺”、“金光大道”,而不应该表现痛苦、悲哀、灾难和毁灭,悲剧的观念,在这个领域中不是被  相似文献   

19.
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麦克白斯》(以下简称《麦》剧)是最令人悲怆、恐怖的一部,确实唤起了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怜悯与恐惧之情”,然而麦克白斯的悲剧形象,却与亚氏的悲剧观有些不同。按照亚氏的悲剧理论,一般来说,恶人遭到应有的惩罚并不能成为悲剧。人们普遍认...  相似文献   

20.
<正> 悲剧与喜剧是两个独立的美学范畴,有着截然不同的美学特征,在审美效应上所激起的也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情感反应。但在中国古典悲剧中却往往会出现喜剧因素,这正是中国古典悲剧区别与西方悲剧的特点之一。1 由于东西方悲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不同、民族风尚不同,美学趣味也不同,因而产生了它们各自不同的悲剧美学特征。中国的古典悲剧往往具有悲喜混合的特点,即悲剧中存在着一定的喜剧因素,而西方的古典悲剧从一开始就与喜剧有着严格的区别。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西方不同,因而产生悲剧的土壤也绝然不同。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宗法式的农业社会,在其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几乎一直处于一种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