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舞蹈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与中国古代其他艺术一样,都属于“线的艺术”。中国古代舞蹈腾蛟起凤般的动作,拧、曲、圆、倾的造型与细腰构成的舞姿,以修袖、长裾为特征的服饰,以及通于音乐和书法的节奏等方面都表现出线性意识和线性特性,其具有四个方面的审美特性,即流美、阴柔、飘逸、韵律。中国古代舞蹈线性特征的形成既与龙风崇拜有关,又与中国古代的文化类型、民族心理、儒家哲学、男尊女卑的意识以及舞蹈的功用等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格式塔”心理学派所提出的“整体性”、“闭合性”、“同构性”等理论主张 ,作为接受美学的心理分支及其原理 ,运用到诗歌鉴赏上 ,不仅可以从理论维度上破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法则 ,而且可以从审美实践上诠释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艺术意境。其方法论意义可以探得文学接受的审美真谛。  相似文献   

3.
“韵味”是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揭示了中国古代诗歌复杂微妙的审美特征。“韵味”论源远流长 ,内涵丰富 ,影响深远。诗歌“韵味”由内容、形式、语言、技巧等多种因素构成 ,古人对诗歌“韵味”提出了深远、丰富、新颖等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中心范畴.但也可将它理解为中国传统艺术审美的核心要素,因为它既是手段、方法,又是结果,同时还是艺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空灵"则是在纯净、虚净、空荡的气氛中时时透出生命灵气的那种艺术境界,它最能、也最深刻体现中国人传统的"天人合一"和绝对自由的最高审美境界.而"线的律动"不仅是中国传统艺术总的形式特征,也是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再现艺术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妇女诗词艺术情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妇女诗词艺术情感是古代妇女婚姻生活情感的艺术表现,以“深情”、“忧愁”、“悲苦”、“怨恨”为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构成一道独特美丽的风景线,给中国文学史宝库增添光彩。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舞蹈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与中国古代其他艺术一样,都属于"线的艺术".中国古代舞蹈腾蛟起凤般的动作,拧、曲、圆、倾的造型与细腰构成的舞姿,以修袖、长裾为特征的服饰,以及通于音乐和书法的节奏等方面都表现出线性意识和线性特性,其具有四个方面的审美特性,即流美、阴柔、飘逸、韵律.中国古代舞蹈线性特征的形成既与龙凤崇拜有关,又与中国古代的文化类型、民族心理、儒家哲学、男尊女卑的意识以及舞蹈的功用等有着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绘画有着鲜明的民族属性和悠久的历史渊源,线条作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构筑着延续了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绘画艺术。在历代绘画形式和各种画风的衍变过程中,始终以笔墨线条作为主要造型手段,线的作用已远远超出了塑造形象的要求,成为画家表达思想、意念、情感的手段。中国画线条具有情趣性、书法性、时代性、节奏与韵律美等特征,这些都赋予了它独特的审美价值和内在属性。中国画的线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立的价值取向,承载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哲学。  相似文献   

8.
按照普适性、统摄性和流传性的原则来确定最基本的审美形态,神妙是源远流长且在当代仍具有价值和活力的基本审美形态之一。这一审美形态的特点在于神与妙浑然一体,相映生辉,共同体现了对具体的有形的事物的超越,具有直觉体悟的内审美性和内在自由性,表现主体的精神和艺术的造诣所达到的出神入化的美妙境界,具有妙不可言、深不可测的审美特点。神妙作为中国独有的审美形态,源自于儒道两家对道的体悟和认识,并在中国古代丰富的艺术和审美实践中生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笔画作为世界绘画种类中一个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画种,具有独特的审美形式和表现力。当今中国工笔画的表现形式空前繁荣和丰厚,蕴含着强劲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线作为中国工笔画的主要表现手段,也是中国工笔画的灵魂。这在中国工笔画所蕴含的民族情结和审美品格中得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无”是一个涵义深广的概念。庄、禅美学具有极强的“本无论”色彩,它立足于对人生困境的超验性和本元性反思与解脱,并演绎到艺术之中,成为艺术境界和艺术创构的审美法则。“无”的艺术传达同时也表明,中国美学的“本无论”和“存有论”是辩证统一的。有人用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无意识”概念解释庄、禅之“无”影响下的“无意于佳乃佳”的审美法则,是对中国美学“本无论”精神的误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论十分推崇“忘”。从庄子的“坐忘”之境到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这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史都贯串了“忘”的精神,使“忘”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精神、审美精神之一,由此形成中国古代艺术的显著特征。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忘”,是将其作为一种创作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来讨论的。旨在探求蕴含在这种状态和境界中的审美意味。中国古代哲人早在先秦就开始引入“忘”的概念。先秦百家争鸣的风暴过后呈现出两大  相似文献   

12.
略论中国古代传统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图案装饰艺术是构成古代灿烂的服饰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共具有四个艺术特征:一、服饰图案题材丰富多样;二、服饰图案造型具有“写意”性;三、服饰图案纹样具有“标识”性;四、服饰图案构成具有“寓意”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文"、"象"的空间性看中国古代的"诗画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与画的关系在中西美学史上都是一个倍受注目的问题 ,但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中西传统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在西方 ,不断有人对诗与画的界限进行区分 ;在中国 ,“诗画交融”却一直是衡量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古代时间意识的空间化是“诗画交融”的深层思维基础 ,“文与画”、“书与画”、“诗与画”之间以空间化、视觉化的“象”为核心的同源性关系 ,则为“诗画交融”提供了内在形式依据。通过对“文”、“象”的原始空间含义的考察 ,可以清楚地认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高校“两课”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是指“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教育艺术,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本文从表演性、审美性、创造性、优效性等层次研究“两课”教学的特征,对提高“两课”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奇”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经不断“美化”和“雅化”,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独特审美特征。在不同时代、不同小说家、理论家笔下,“奇”的含义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奇”的含义,可以从哲学、美学、审美心理、叙事、文章学等多个层面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16.
“感兴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包蕴其中的审美心理发生模式就是通过对“兴”的多重阐释获得的。古代文艺家们通过登高、游历、饮酒去“寻兴”从而达到对艺术、生命、人生的觉解与了悟,突破日常生活常规对现实人生的钳制与束缚,达到现实人生向审美人生的升华与超越,从而实现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解放。  相似文献   

17.
情与志的密不可分、合二而一是中国舞蹈审美在内容层面上的独有特征;拧、倾、曲、圆的形态特征,轻盈流动的舞姿,精彩绝伦的旋转形象共同构成古代舞蹈审美形式层面上"圆润流转"的美学风格;在艺术思想层面上,中国古代舞蹈审美直接指向意境,从圆润流转的舞蹈艺术形式中流溢出空灵流动的生命情调和神韵,在舞蹈艺术表演中又蕴涵着以实带虚、虚实相生的思想,而这些恰恰是其它一切古典艺术样式的最高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艺家们对艺术的自觉是通过“兴”来实现的,通过“兴”达到对艺术、生命、人生的觉解与了悟,由此实现现实人生向艺术审美人生的跃进与升华,从而达到精神的愉悦和解放。所以,古代文艺家们往往通过登高、游历与饮酒自觉地“寻兴”,并成为他们乐此不疲的超越性作为。  相似文献   

19.
刘勰认为作品是情理与文辞的统一 ,“味”是作品带给读者的感受 ;“隐”的表达产生“味” ,“味”即情意的含蕴丰富 ,体会不尽。“隐”是将情感蕴含在艺术形象即景物描写中 ,通过言外之意委婉传达 ,达到“物色尽而情有余”。刘勰的论述影响中国古代诗歌创作追求情景浑融、情意无穷的审美建构和广阔深邃的艺术境界 ,也影响诗歌批评探讨总结诗歌意境的审美特征 ,是中国诗学意境理论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0.
“意象”是艺术语言的精神特质之一,“意象”产生的基础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同构关系,其中主客体之间相同的力的模式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绝对性,主体情感的差异性又使“意象”的同构关系具有了相对性。“意象”的同构关系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