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张明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2-75
《易·蒙》是专讲教育之卦,其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与传统师道有着紧密的联系。《蒙》卦不但强调了教育、教化的重要性,指出无师之“困”与“吝”,更是突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尊师以诚、事师如父,同时《蒙》卦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即有德有才者方可为师。 相似文献
2.
张明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10(2):72-75
《易·蒙》是专讲教育之卦,其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与传统师道有着紧密的联系。《蒙》卦不但强调了教育、教化的重要性,指出无师之“困”与“吝”,更是突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尊师以诚、事师如父,同时《蒙》卦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即有德有才者方可为师。 相似文献
3.
《周易·蒙》教育思想探析——教育道德人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世响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1,(4)
本文主要对《周易·蒙》的教育思想进行了探讨 ,目的在于对今日教育思想正本清源 相似文献
4.
江净帆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63-65,86
正确辨析“包蒙”与“击蒙”思想,对于准确把握《周易》的启蒙教育思想,进而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乃至思考今天的中国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蒙”与“击蒙”作为两种不同的治蒙之道,统一于《周易》对人性善的基本判断之中,其目的都在于“养正”。“包蒙”是因为相信儿童天性为善,每一个儿童都具备成为圣人的可能性,因此对儿童要包容不距、悉于决疑;“击蒙”是要为儿童“御寇”,帮助其抗御外恶之诱惑,以保全其天性之美好。其中“包蒙”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应持的基本态度,而“击蒙”则是“包蒙”前提下一种具体的教育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5.
《周易》蒙卦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启蒙教育思想,其中的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启蒙教育应及时抓住果行育德的教育时机;启蒙教育的目的在于“蒙以养正”;启蒙者应注意刚中不过的立教原则;在启蒙教育中应注意举一隅三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6.
7.
俞杨建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
《易经》是克己修身之学,启示君子顺天应道、开物成务,其思想以整体性、自然性为基础,强调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蒙》
卦为《易经》的第四卦,主要讨论教育思想,强调“君子以果行育德”,其中包含的教学理念有:教育要有教无类、合理惩戒、避免
严苛,学习要心诚志坚、迎难而上、虚怀若谷。《易·蒙》对现代学生管理有诸多启示:教师要进业修身、管理要防微杜渐、授课要
因材施教、教育要慎用处分。遵循《易·蒙》思想,教师在教好学生的同时也能成就更为卓越的自我。 相似文献
8.
兰甲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4(3)
《周易》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部百科全书 ,《周蒙·蒙》卦论及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内容 ,以及教育实践和军事教育思想。因此 ,《周易·蒙》卦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活动 ,仍然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它告诉我们 ,今天的教育仍须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女子教育、家庭教育、国防教育与军事教育 ,并遵循适时教育、正面教育、诱导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周易·蒙》卦的位序、取象及义理均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蒙》卦位于六十四卦之第四,紧随《屯》卦之后,喻示着初生事物脆弱宜教的内涵。上艮下坎的取象,譬喻蒙稚渐起;二五相应阴阳失位,则如师者屈尊谦和处下,学生虚心柔顺、承教于师,喻指师生和谐。而《蒙》卦卦辞还从义理上引申出对教育目标、教育方法等诸多方面的启示:启蒙亨通的教育追求、果行养正的教育目标、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适逢其会的教育时机、勿用取女的价值观念教育。 相似文献
10.
11.
梁韦弦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1):11-14
《淮南子》诸篇引《易》文字凡十三处,论《易》文字凡两处,皆有取于"德义"或者说《易》之义理,其受孔子易学影响的痕迹是明显的。我们从中看不出任何能说明孔子易学之前曾存在一种以讲阴阳灾异为内容的《周易》"古义"的证据。这些引《易》论《易》的文字并未提供超过传本《易传》的有关象数学或占筮技术的信息。由《淮南子》引《易》所见的与帛书易传《要》篇相关的文字看来,帛书易传于汉初似尚无一个广泛流行的定本,遂至失传。 相似文献
12.
陈柏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1)
《蒙卦》是《周易》里集中而系统地表述其教育思想的专卦。其在阐明教育的地位、教育的意义、教育的内容与目标的意义上,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严师重教,诚其心意;创造条件,求其志应;关爱童蒙,有教无类;教训有度,言止有方;见几而作,因时而动等基本教育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13.
陶家骏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6(4):112-115
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周易》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不易读懂,时至今日,人们的理解更是千差万别、莫衷一是。西汉人近古,他们对《周易》的解读与应用,对于今天我们理解《周易》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左传》《国语》中记载的《易》例,是探讨春秋时期《易》学的重要根据。《左传》《国语》中引《易》例有二十二事,可分为非筮占类引《易》和筮占类引《易》两类。对这些《易》例的归类分析,有助于探讨春秋时期的筮法以及《周易》在当时的应用。春秋时期卜、筮并用,占断吉凶的依据不限于《周易》,得到卦象的方法也未必是《周易·系辞传》中所记载的大衍之数起卦法。《周易》卦爻辞的写作目的本是系统地阐述吉凶之理,故判断吉凶未必通过卜筮。"某卦之某卦"有时用来表示爻题,有时则表示变卦,不可执泥其一。朱熹在《易学启蒙》中提出的断卦原则,或于史无徵,或与史相左,当非先秦古法。 相似文献
16.
17.
马鹏翔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83-88
人们往往关注魏晋玄学影响下的《易》、《老》会通思潮,认为是魏晋时代的新风尚。实际上《周易》经传和《老子》虽然分别是儒道两家尊奉的典籍,但两者在内容上有许多关联,这构成了《易》、《老》会通的思想基础。而《易》、《老》会通的思潮,从西汉初年的司马季主,到两汉之际的严遵、扬雄,再到东汉末年的马融、郑玄、虞翻等,一直绵延不绝,学者们或援《老》入《易》,或援《易》入《老》,成为魏晋玄学兴起的先声。 相似文献
18.
《易》之"象"与《诗》之"比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敏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1-46
在《易传》的阐释下,按照《易》之所成及所指,《易》之"象"有以下三类含义:一、卦、爻以及其征象;二、象征,模拟;三、物象,意象.《易》之"象"与《诗》之"比兴"相类.《诗》之"比兴"离不开意象,某些意象具有原型的意味,内涵丰富.《易》以"象"认识自然和社会,《诗》以"象"表情达意,它们以取象思维为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煜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1)
本文结合西方哲学及自然科学,阐明了王夫之《易》学的渊源,指出其积极与消极的两个方面,并提出船山思想存在宏扬机体哲学万物相依性的部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保贞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45-49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诗经》和《周易》是他教授弟子们的重要内容,但他并不是仅仅要求弟子们记住《诗》《易》的辞句,而是要他们从中体会出“忠恕”之道来。孔子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当时十分盛行的“兴”式方法,即仅据《诗》《易》中的某一辞句断章取义地引申发挥。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要求弟子们要紧紧围绕着“忠恕”之道去“兴”。孔子就是用这种方法把《诗》《易》改造成儒家经典的。孟子、荀子以及西汉中期以前的儒生很好地继承了孔子的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