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之本体,又是其理论核心.它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之物,但不是妄自虚构;道生万物与万物回归于道是顺任自然而不妄为的过程,不应将此过程理解为循环论或相对主义;对道的认识与把握.即"为道",并不排斥"为学".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相似文献   

2.
在慈湖先生看来,"本心"内有生命之流,外能有感有应.它具有不测之妙用,可以范围天地、发育万物和知是知非.范围天地是指"本心"广大无边,发育万物是指"本心"具有创新能力,知是知非是指"本心"具有判断善恶是非的能力."本心"无处不在,显现在人的言行中、自然景物上和儒学经典里.慈湖先生对"本心"的描述是他有所觉悟后的真切感知,是对人潜能的一种肯定.  相似文献   

3.
车宝仁 《唐都学刊》2008,24(1):41-45
陈忠实的<白鹿原>中朱先生等儒者是"关学"传人."关学"是张载开创的理学的关中学派.小说表现了"关学"哲学思想:太虚即气,气化万物,天地人之性统一并互相影响;重视实践,讲究实际;重视自我伦理道德修养;崇尚仁政德治,反对苛政;治本之策是教民礼仪;同时也有道德复古和小农经济思想.这样,小说真实地描写当时的关中的儒者,也使作品哲理性思想性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9,(8):77-80
道家哲学中,"天道"具有本源超越性、具象显现性和多元流动性特征,"人道"以"天道"为本,是"天道"在具象世界的显现,老庄据此构建了在"天道"统贯下的人之全主体性生存境域。全主体性生存将人之生存方式的根据超拔到与天契合的层面上,同时以"自然"为具体表征,力图化解人与世界、人之自我与本我的二分和对立,建立与万物共在的审美性生存场域,以使人回归到与万物相与悠游的整全世界。  相似文献   

5.
聂中庆 《求是学刊》2003,30(6):122-124
老子哲学以道学为核心,而道学之核心问题是"有"无"问题.对老子"有"无"的研究可谓见仁见智,大体可分为道为"无"及道统"有"无"两种说法.<老子>中既讲有无"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又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种矛盾的说法困惑了中国学人两千多年,随着郭店楚简<老子>的出土,这一千年悬案才得以大白于天下.  相似文献   

6.
<正> 也许这样说并不过分:文艺价值的功能象阳光一样,泽被万物而恒久不息,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文艺价值功能的更多方面正在得到进一步的发现和界定. 文艺价值的功能与作品本身的性质密切相关.艺术杰作总是要比那些二、三流的平庸之作赢得更多的欣赏者,产生更为广泛、持久的社会影响;再者,在文艺行为流程中总是艺术家确定"写什么"和"怎么写"在前,文艺作品的实际作用在后,这一先后次序是不能颠倒的.另外,作品的思想意蕴、题材、形象、风格、体裁乃至艺术媒介的固有性质对于文艺功用的发挥也总是具有主导意义.总之必须联系作品的性质来看待文艺的作用,这是考察文艺价值功能的一个出发  相似文献   

7.
老子所说的"玄德"是天地自然之道及法道者所具备的德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没有偏私地呴育万物,化贷万物而不自知,不宰万物而使其自己。老子道论要给政治和人生立一个行动的理想标准,而这标准就是玄德。老子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呼吁世人效法天地自然之道,将其玄德贯通到人世间,造就一个万类并生、各适其天的世界。无疑,这种思想可以作为我们处理现实中各种关系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辨物居方"是指先民在其群聚生活中"辨别万物,知其所止,于人则辨然不疑,于物则各当其所"的生命活动与精神活动.群聚生活与"辨物居方"相与为用、相互需求,前者为后者提供思维之对象,后者为前者之存续提供精神性前提.正是在这种相与为用的机理之中,孕育了中国早期政治知识的因子:最早的时空观、共同体意识、分体意识以及最初的秩序感.从这个意义上说,"辨物居方"提供了在发生学意义上理解中国早期政治知识之孕育的钥匙,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早期政治知识的内涵与气质.  相似文献   

9.
毛永波 《唐都学刊》2009,25(4):72-75
儒家认为"天"是具有独立不倚的运行规律的自然界.人是天地生成的,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和谐一体,人与天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环境保护的哲学基础;只有重物节物才能使万物各按其规律正常地生生息息,人类才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源,以时禁发是儒家环境保护的行为法则;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爱".儒家认为,对待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天地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若随意破坏浪费这些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仁爱万物是儒家环境保护思想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王船山以张载为宗师,"希横渠之正学",其哲学思想是张载哲学思想的延续与价值开新。以"太虚即气"为议题,由张载之"太虚即气"到船山之"太虚一实",由张载之"气化"到船山"气之化也",彰显出船山哲学本体论对张载哲学本体论的承续。由船山气之化的差异性导致宇宙万物的层级性,彰显出船山对张载之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