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核心期刊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有关研究机构已经发布了多种核心期刊目录,对核心期刊的研究已经初具基础。核心期刊的效用主要表现在优选期刊和学术评价两个方面,但是学术界对核心期刊的评价效用则颇存争议。面对核心期刊的论争,学术界必须进行理性的思考,特别是要思考如何克服核心期刊评价效用的缺陷与弊端。  相似文献   

2.
"核心期刊"概念漂洋过海传入我国,已风风雨雨30余载,既推动了我国期刊理论建设和学术发展,又在学术与期刊评价等方面滋生出诸多负面效应。钱荣贵先生《"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一书的出版,是校准"核心期刊"理论的重要成果,也是端正对"核心期刊"认识的心血之作,具有很强的理论建设和现实警示意义,有助于客观认识和正确对待"核心期刊"的作用,推动学术事业的繁荣和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心期刊是献计量学的统计结果,是定量评价期刊和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方法。针对目前在核心期刊和期刊评价认识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SCI和国内主要期刊评价系统为例,阐述了核心期刊的内涵和它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应如何正确认识和使用“核心期刊”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学术文摘期刊具有评价功能.有影响的学术文摘期刊还起着一种引领学术风向的类似"学术领袖"的作用;它是学术思想集散地的中心.它比普通学术刊物传播上具有的优势,在于它传播扩散的叠加效应.对于学术文摘期刊办刊态度和质量要有一个评价滞后期.学术文摘期刊也应接受社会监督和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每一新版"核心期刊"、"来源期刊"的发布都会在学术界和期刊界引起强烈震动,"以刊评文"盛行使学术评价的危机正在显现。危机的表象是被异化和简化成排行榜的学术评价大行其道,在危机的背后是评价机构与评价对象间双重的信息不对称,危机的后果则是学术批评的式微与学术诚信的缺失。面对危机,却难觅具有操作性的"以刊评文"的替代方案。尽管学术评价应回归学术共同体的评价基本已成学界共识,但如何才能体现公正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解决的唯一办法就在于学术民主,由学术共同体的代表根据"民意"来进行评价,并有效地接受学术共同体的监督。因此,表达"民意"和进行监督的平台至关重要,最合适的平台无过于学术期刊。真正能成为某一学术共同体交流对话平台的学术期刊必须具有学科专业(专题)边界清晰、开放、通畅传播这三个特征,而目前却鲜有这样的平台。因此,重建学术评价机制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改变封闭和半封闭的综合性期刊占据多数的现状,建立起以开放的专业(专题)期刊为主并能通畅传播的学术期刊体系。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核心期刊的起源和我国对核心期刊的研究.指出了我国对核心期刊的不正确使用情况.从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查询,评价国家和地区科研机构的科研概况,帮助科研人员选择阅读和确定投稿的相关专业期刊,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参考等方面论述了如何正确利用核心期刊和SCI.  相似文献   

7.
如何看待“核心期刊”和“论文学术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心期刊”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其实际效用从原有的参考工具书被衍生为职称评定、学术评定,甚至学位评定的门槛值。使真正的“论文学术水平”与“核心期刊”的概念混淆起来。本文试图从对这两个概念的论述入手,建议中国学术期刊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评定期刊学术水平的机构,从而有助于促进中国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得到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国内外期刊界、学术界、科研管理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文章应用学术全评价体系或理论/分析框架,采用文献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等,立足于学术期刊的注册、存档、评价、策划、传播等核心功能,构建出定量定性指标融合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以取代以文献计量指标为主的原有指标体系,将反四唯五唯SCI至上落到实处,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期刊质量评价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之所以有三大核心之称,盖因其在学术评价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读三大核心主要研制者的观点可以发现,三大核心虽然皆声称以布氏定律和加氏定律为理论依据,但作为核心期刊的前两者与CSSCI在研制目的、用途、方法、产品等诸多方面迥然相异。核心期刊的研制者通过将文献检索理论改造为评价理论,使指导订阅的期刊目录成了期刊质量排行榜,但其理论改造及其所标榜的评价作用都是十分可疑的,其对核心期刊负面影响的原因分析也是不能成立的,而在坚持评价主体身份、坚持以排行榜为唯一产品形式基础上的进路设计,很可能让核心期刊走向没落。后起的CSSCI虽然比较忠实地遵循了加氏定律,但在其起步阶段表现出了对核心期刊明显的路径依赖,对评价功能的过度宣传,使其在影响迅速扩大的同时背离了初衷,检索工具变成了评价产品,C刊的风头甚至盖过了核心期刊。来自学界的抨击让CSSCI开始反省,重新发现了数据库的价值,从而开始了向数据服务平台的转型。在学术评价改革势在必行的背景下审视三大核心的进路,评价机构的评价主体身份因专业性的缺陷无法弥补而永远不可能得到学界的公认,因此,退出评价,回归数据开发者的定位,方不失为明智的选择。如此则既可开辟评价机构新的发展空间,也可推进学术评价向学术共同体的回归,但数据服务平台建设的困难和对评价权力的留恋将构成其前行路上的两大障碍。  相似文献   

10.
理想概念的核心期刊与实际测定结果存在偏差。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而且具有明显的时效性 ,它只有在一定的时域内才有意义。由于受一些非学术因素的影响 ,核心期刊的排序还不尽合理。科研管理部门在制定奖励办法和论文作者在发表论文时不能惟核心期刊而论 ,应注重期刊自身在本学科领域中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1.
学术期刊是以学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杂志。文章分析了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认为对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应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同时,还要掌握科学的学术期刊分级方法。  相似文献   

12.
我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学术期刊的网络出版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直以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研究者主要从编辑自身如何应对网络出版的挑战、网络著作权的保护、期刊网络出版的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存在的不足主要是研究的视野不够开阔,方法也比较单一,应当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学术期刊是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知识创新和培育学术科研人才的重要平台,对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学术期刊伴随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目前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是审稿选文缺乏健全的制度保证;办刊主体的行政化;编排规范不当导致以人取文,也导致读者看人读文;因科研评价机制不科学所致的学术腐败使学术期刊深受污染;经费缺乏明确政策规定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学术期刊宗旨,必须进行全方位的配套整治:(1)加强审稿选文的制度建设;(2)实行实职主编制,扩大主编与责编的自主权;(3)改革编排规范:增加编者按(重点论文导读)与作者自述的"课题价值"与"创新点",取消"作者单位"与"作者简介";(4)改革科研成果评价机制,加强学术腐败惩治力度;(5)创办多家学术批评专刊,改革学术期刊评价方式;(6)明确学术期刊性质和经费来源及额度,确保经费足额到位。  相似文献   

14.
期刊上网在促进信息交流的同时,也对学术期刊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使纸质期刊的发行量下降;学术期刊失去特色;软件不兼容造成的错误影响期刊的学术质量;学术失范行为和著作权纠纷也日益增多。学术期刊在上网时要注重整体效益的开发,通过编辑部自行上网的方法体现办刊特色,应用最新的排版软件保证期刊的学术质量,制订相应法律来规范作者的学术行为,保证学术期刊在信息化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界,从印刷媒体学术刊物到网络版学术刊物的发展是刊物发展的必然之路,从印刷版学术期刊到网络版学术期刊,有效地降低了传播成本,扩大了信息覆盖面。目前我国的网络期刊发展极不平衡,行业、种类之间差异极大,提高发展网络传媒的自觉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学术期刊的失范及其体制性原因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期刊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体制性弊端,这是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失范和学术期刊学术公信力、学术声誉不断下降的根本原因。虽然暂时还不能改变学术期刊存在体制,但充分认识学术期刊的体制性弊端,并积极寻求对策,把学术期刊体制性弊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则是应该做,而且必须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前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期刊资源处于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相结合的复合状态。为了更好地进行期刊资源建设和服务工作,高校图书馆依据一定的评估指标,开展期刊绩效评估,这是期刊管理与服务工作创新,调整个体图书馆馆藏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8.
针对我国目前学术期刊论文创意不足、期刊出版周期过长和发行量过小的现状,从七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1)提高学术期刊的学术品位,铸造特色精品;(2)提高学术期刊编辑的创新意识;(3)实现学术期刊资源的优化配置;(4)创新管理机制,增强读者意识和发行意识;(5)努力缩短出版周期;(6)应用电子网络出版技术扩大学术交流;(7)推进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