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王涛 《天府新论》2019,(4):52-58
用美好生活需要来替换物质文化需要,这是改革开放开展到一定阶段,中国发展步入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所做出的又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离不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的积极进取和奋力拼搏。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是天赐之物,而是在持续追求中实现的,在不懈奋斗中创造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以下五个方面的条件不可或缺:一个坚强有力的执政党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在实现秩序的前提下领导现代化进程,人民自觉地把社会视作一个合作体系,他们的自由和民主权利受到尊重,基本生活得到确定无疑的保障,具有公平的机会去选择和追求他们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2.
道德伦理是美好生活之价值生态的重要元素.美好生活意味着人们对生活中共同价值的共通理解,既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展示自由个性即全面发展的生活,也是遵守道德顺应伦理的生活.道德伦理是人们在生活中因道德而结成的一种正式伦理,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和伦理价值形态,以人们生活中的正当利益为基础.道德伦理在护卫美好生活时,以关系和乐协调、秩序共建同构、价值共享互通为基本理念,通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社会和合共存、人的自我身心和解共益等原则得以具象化.美好生活的道德伦理原则需要人们付诸行为、诉诸践履,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求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在人与人关系上要求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人合作;在人与社会关系上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融入社会;在人与自我身心关系上要求个体自尊自律.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理念.分析了美好生活的内容,提出了实现美好生活的途径.提出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确理解民族复兴的本质与取向,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前提。普遍为人们所推崇的重新跻身世界前列,只是中华民族当代复兴的表层征象,并非核心规定。唯有人民美好生活,才是民族复兴的真正实质,是其永不干涸的源泉和恒久存续的根基。人民美好生活不能被视为复兴进程中可有可无的东西甚至负担,更不能当作手段和代价,而必须真正理解为贯穿于全部行动的根本目的。创造具有时代水准且能引领人类未来的美好生活,生成较现代资本主义更为美好的生活模式,是中华民族当代复兴的显著标识和最高标准。实现更高质量的美好生活,意味着深层和高度的民族复兴的到来。以创造和共享美好生活为自身使命的中华儿女,将谱写当代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为人类发展提供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富含智慧与力量的中国方案。越是将美好生活作为民族复兴的核心,越是以主体性—公共性的方式创造美好生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越是大踏步地走向我们。  相似文献   

5.
吴文莉 《南方论刊》2020,(1):4-6+10
习近平新时代美好生活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美好生活"构成其思想体系中提纲挈领性的核心概念。就存在语境而言,它作为新一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而存在、作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一极而存在、作为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而存在;从主体向度而言,党和政府是其领导主体与责任主体、全体人民是其创造主体与享受主体、世界人民是其关联主体与共建主体;从时代内涵来看,主要包括国内层面的"五位一体";从实现途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其必由之路,"辛勤的劳动"是其根本动力,"美好的世界"是其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要引导人过上美好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德育的弊端就是脱离生活主体去构建人的道德生活。实际上,道德教育的旨趣是要引导人过上美好生活。道德教育在引导人过上美好生活方面有其重要的价值。我们必须注意创设条件,引导人追求且过上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7.
路强 《中州学刊》2020,(10):102-107
美好生活作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要求在社会现实中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建构对这一目标形成回应。这无疑会使一些新的伦理形态和观念引入人们的视野,同样也会让人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进行反思。这一背景使得关怀伦理凸显出其特有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由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首先基于对"共同生活"的承认,这恰与关怀伦理所强调的伦理共同体相融合。进而,关怀伦理对道德移情的强调形成了美好生活的感情基础;同时,关怀伦理又对"自我"进行了反思和重构,提出关系性自我这样一种更能够适应于生活共同体建构的个体设定。最终,关怀伦理所倡导的多元实践则对美好生活共同体建构给予了较为现实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8.
文豪 《天府新论》2020,(6):92-100
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美好生活需要和消费主义共有的社会基础,这意味着二者在新时代的中国同时在场。然而,人们在消费主义的实践中由于受到商品符号意义的支配,沉迷于炫耀性消费和过度消费,造成精神与物质需要的双重沦丧、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进而与美好生活需要相背离。为此,我们需要在新的社会主要矛盾背景下立足于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明确消费主义的边界,以高品质生活观代替节俭性消费观,并在承认商品符号化这一客观事实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伦理的关照和人的主体性回归,对商品的符号意义加以建构,实现对消费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13.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尽管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就对健康内涵进行阐述: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应该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但要说多少人已对此有深刻理解并付诸实施,估计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政治哲学中的重要议题,“美好生活”在不同的历史境遇和社会空间中承载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意蕴。苏格拉底揭开了探索美好生活的政治哲学之幕,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发现了政治制度与美好生活之间的内在耦合,美好生活日益成为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研究的关注焦点。美好生活的建构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密切关联,日渐被学者们所洞悉和探求。随着资本主义的萌生和发展,人类开始向现代社会迈进,政治哲学孕育出西方现代政治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两条理路,由此产生两种迥然相异的构建美好生活的路径。科学社会主义以“自由人联合体”为美好生活描绘宏观定向。中国共产党秉持“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初心并通过制度化践行使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生活发展之路,实现民族复兴的美好生活蓝图已经筑就。  相似文献   

16.
袁琳 《家庭科技》2021,(9):10-11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28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了《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部署了包括培育壮大零售新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深入发展数字文化和旅游、有序发展在线教育等24项工作,力破除制约居民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和鼓励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0.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4.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24.9%,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她不幸失去了双手。身体不完整的她,意志却比钢铁还坚强。作为“全国十佳少先队员”,她荣幸地被国家主席接见并受到赞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