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典:文学创作的一场革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创作中的用典,常被当作形式主义创作方法受到厉责,然而,深入全面地考察用典与创作过程的关系就会发现,作为一种思维机制,用典不仅是激励情感、活跃想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且是以比兴方法为特征的重要艺术手段,以现代西方的“原型”国论和符号学观点来看用典的原理和作用,可得出不同于传统僵化观点的结论,从中国文学发展史看,魏晋六朝时代文学观念的自觉,与创作中广泛使事用典联袂出现,可说明用典在创作中的作用,是积极而广泛的,甚至可以说是革命性和划时代的。  相似文献   

2.
论典故词语及其使用特点和释义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汉语词汇中的典故词语.作者认为,典故是被后世使用的故事和诗文,用典是由前代故事和诗文形成典故词语的过程。典故词语是由用典浓炼而成的词和短语的语言形式;典故词语的使用特点主要表现在关联、形式和意义三个方面;典故词语的释义方法有两种,即寻查典源和分析典源因素义。  相似文献   

3.
用典作为古代文人进行创作的主要艺术手法之一,可谓源远流长。建安文人不仅很好地继承了文人用典的传统,而且创造性地发展了这种传统。其表现之一就是形式上的创新性,用典的形式灵活多样,反用与活用成为用典的主要形式,语言更加概括,表现出作者对被用语句内涵理解、把握基础上的运用能力。其表现之二就是内容的创新性,多为抒情言志,强调和突出所用典之本事所蕴含的文学性,出现了按类隶事的作品。其表现之三就是艺术上的创新性,用典自然浑成,贴切恰当,显得更加含蓄委婉、意味无穷。  相似文献   

4.
时至北宋,词的用典在主题内容和艺术手法上都已臻于佳境。北宋词用典的主题聚集在仙道神异、丽人爱情和文人雅趣三类。词之用典的成熟还体现在用典技巧的多元和典故功能的完备上。北宋时期,从典故到词意的思维过程也已呈现出多路径的特色,其中以同类比附、发散性联想与逆向反用等思维模式为主。用典与文本的关系可分为以典写物和借典抒情两类。北宋词人在以典写物时,通常使用截图式特写、拟人式喻写、堆砌式附着的技巧;而在借典抒情时,则多采用虚实融化式与曲折跳跃式两种用典技巧。典故在词中既可发挥替代叙事,又可发挥充当意象的功能。在意象性用典中,可以依据典故意象的生成方式,将其区分为隐含式文化意象性用典与凝练式文化意象性用典。北宋词用典的多元主题和成熟的艺术手法对词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词论》的写作动因,主要在其历史责任感、创新精神和词学审美理想的张扬三方面。《词论》与李清照的创作对南宋词坛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力。其理论表现为音律平仄要求愈来愈严,“文雅”美境执著追求;其创作表现则在贯穿南宋一百多年的忧国伤怀悲怆之声,深幽曲婉的情致以及语言、造境、用典、铺叙等艺术手法方面  相似文献   

6.
唐前诗歌用典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典,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一种历久不衰的艺术手法。从先秦至南北朝的一千五、六百年间,这种艺术手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它的发展变化,包括典故征引的范围、用典密度、用典方法等的变化,都受时代文化背景、审美风尚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它的发展变化又对诗歌的其他艺术形式(如篇幅、对仗、声律等)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韩邦奇的散曲创作融合了南派和北派的特点,蕴含了深细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感悟,在炼字、意象、对偶、用典等方面用心经营,呈现出流丽典雅的关感,具有追求形式美、精致化的艺术倾向。尽管存世数量不多,但不乏佳构妙篇。  相似文献   

8.
韩大强 《南都学坛》2005,25(4):65-67
李商隐的骈文和诗歌一样都是用心血铸成的艺术珍品。其用四六体写成的祭文,形式华美、声情并茂,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祭文成为骈文诸体中最富情采个性的一种体式。这些成就主要源于他隶事用典、句法多变、铺排渲染等艺术技巧的准确掌握与圆熟运用。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诗词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革命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很漫主义相结合;创造了雄奇阔大的意境,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用典艺术的成就也十分突出.毛泽东诗词在当代已产生很大影响,对后代必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翟景运  牟艳红 《东方论坛》2013,(2):64-68,75
六朝士族竞相以文化修养显示其身份的高贵,数典隶事正是他们炫耀学识和身份的重要途径。博学之风影响到文学领域,其主要结果便是骈文广征博引、大量使事用典。运用典故含蓄曲折地表情达意,是骈文的基本艺术特征;用典水平的演进是六朝骈文逐渐成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1.
诗歌用典艺术在唐代得到了高度的发展和完善,继承了基本的用典方法又在技巧和境界上有很大提升,真正达到了如盐融水、辞约意丰的高妙境界。  相似文献   

12.
柳永《乐章集》用典说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轼为宋词用典的开创者说由来已久 ,实则乃误。《乐章集》中大量的例证表明 ,柳永才是宋词用典的第一人。柳词用典 ,以事典为主 ,语典次之。其中 ,事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与历史故事 ,语典则以化用六朝与唐代诗人的诗句为主。一词数典 ,一典数用 ,形成柳词用典艺术的一道风景线。柳词的大量用典 ,是其由俗变雅的一个重要标志 ,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宋人注宋诗"这一文学现象中,李壁《王荆公诗注》晚出而博采众家之长。"宋人注宋诗"的一大特点,是寓诗学批评、研究于注释之中。李壁本人擅长诗文创作,在注释中,除详引王诗的典故出处之外,还寓研究于注释之中,发挥艺术理解力,对王诗创作中的句法、字法、章法、用典、对偶、立意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王诗审美效果进行点评,从而揭示了王安石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作为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研究林则徐的抗英思想及其历史影响,对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一、林则徐抵御外敌的行动作为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典型代表,林则徐在中国近代的思想领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笔者认为,在以鸦片战争为序幕的近代社会中,林则徐的主要思想贡献在于以下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大学教学中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认为成功的教学应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并提出了教学艺术的概念;提出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整体设计的艺术、讲授的艺术、板书的艺术、考核的艺术几个方面,教师教学艺术的形式主要在于深而广的知识技能储备、较高的创造力水平和强烈的创新意识,对教学的激情和执著追求、虚心学习和认真备课。  相似文献   

16.
檄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军事文书,其结构形式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内容上的特点是虚实并存、贬敌与扬己相结合;艺术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夸张、用典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些典型人物形象,风格雄壮,情感浓郁强烈,富有感染力。檄文最根本的特征实用功利性集中体现在舆论造势与政治攻心上。  相似文献   

17.
受魏晋南北朝唯美文风的影响,以言理为主要特征的论体文说理趋向艺术化,恰当用典成为其形文之美的重要体现。魏晋南北朝论体文用典的论理特质主要体现在:借用典阐释概念;借用典表达观点;借用典构成论据。用典体现了自然融合之美、含蓄典雅之美与意蕴丰富之美。对原型意义的探究是用典实现思越千古、神鹜八极,讲究秘响旁通,以事类义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8.
林则徐是鸦片战争时期中外交往事务的重要参与者,他的华夷思想在其处理对外交往事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概括来说,林则徐的华夷思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天朝上国"思想、"柔夷"思想、"夷分良莠"思想和"师夷以制夷"思想.林则徐的华夷思想相较于传统华夷观念已经有了变化,但他对西方的认识始终未能摆脱中国传统思想的束缚.这使他的华夷思想既具有开放性,又具有保守性.  相似文献   

19.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在创作上素以大量用典著称。对辛词用典的原因 ,可从作者所处的政治形势、历史背景、人生追求、宋诗创作影响与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0.
辛弃疾的词、黄庭坚的诗,都以善于用典而著称。但辛词与黄诗用典则又有不同:辛词用常典,沿用原意,用典自然,而黄诗用典冷僻,以故为新,“宁不工而不肯不典”。作者时代、经历、文学主张和作品体裁等多方面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