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阐述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内涵和重庆市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分析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在助推重庆新农村建设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正>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新农村建设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实现科学发展,要求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1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面科技支撑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科技工作,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全面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一方面应从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中筛选科研课题,进一步加强农村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实现科技与农村发展的高位嫁接;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推动农村科技发展重心的下移,切实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实现科技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结合。  相似文献   

3.
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地方高校拥有雄厚的人才和科技资源,是提供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该文章剖析了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校应如何把握机遇和挑战,整合自身的科技资源以起到对农村建设的科技引领、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自主创新是第一竞争力.国务院3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转化基地,这是对重庆科技创新的一个黄金定位.重庆要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及"五个重庆",特别当前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振经济,必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进一步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建设创新型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5.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力量积极关注和参与的战略任务。农业科技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支撑,需要得到农业传媒更多的青睐,特别是急需加强传播速度,尽快让科技之光普照田野乡村,把科学技术的恩惠洒满人间,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新思维、新知识、新技术成果,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6.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社会力量积极关注和参与的战略任务.农业科技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支撑,需要得到农业传媒更多的青睐,特别是急需加强传播速度,尽快让科技之光普照田野乡村,把科学技术的恩惠洒满人间,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新思维、新知识、新技术成果,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国家科技部为认真落实温家宝总理去年四月视察巴中时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巴中设为“全国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以下简称巴中试验区),这是我市依靠科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得机遇。我们要以巴中试验区为重要载体,围绕市委“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抓好试验区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国家科技部为认真落实温家宝总理去年4月视察巴中时关于科技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巴中设为“全国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以下简称巴中试验区),这是我市依靠科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难得机遇。我们要以巴中试验区为重要载体,围绕市委“坚持以扶贫开发为中心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建设农业科技支撑体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现新农村建设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有效方式。本文结合广西南宁市的实际情况,对南宁市科技支撑农业发展体系从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科技服务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从科技投入和农业发展产出两方面选取相应的指标,根据构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可比性、系统性原则,构建南宁市科技支撑农业发展体系。运用Fuzzy-AHP模型对南宁市科技支撑农业发展体系进行绩效综合评价,从而更深入了解科技支撑农业发展体系的实际状况,找出科技支撑南宁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推进南宁市科技支撑农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向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号召。2006年4月21日,温家宝总理亲临重庆交通大学视察,对学校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更好地服务三峡库区建设和造福库区人民提出了殷切期望。重庆交通大学已有56年办学历史,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决心牢固树立创新理念,大力倡导创新精神,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努力提升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重庆和创新型交通行业,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智力保障和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突出抓好农业科技创新这个重要支撑。发展现代农业是落实"三农"工作的基础工程,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内涵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  相似文献   

12.
周勇 《决策导刊》2006,(9):36-37
荣昌是重庆市畜牧大县、畜禽品种资源大县和中国重庆畜牧科技城所在地,畜牧业毫无疑义是支柱产业、优势产业,而畜牧业优势又在生猪产业,其在活跃城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具有其它产业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这一优势产业不放,把其作为推进荣昌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产业支撑,抓好抓实。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和资金投入是基础,人才支撑则是关键,而以下五种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更不可忽视,他们是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科技人员起着“孵化器”的作用。农业要上去,必须依靠现代科技,而现代科技是靠科技人员掌握的。所以,一方面,要利用远程教育、农函大等形式,引导农民不断学习农业新知识、新技术;另一方面,广大科技人员要更多地深入农村一线,实行科技入村入户,建设一批科技园、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形成“一个科技人员建一个科技示范区、带一批农民”的机制。只有科技人员带成果和项目入村入户,才能提高优良品种覆盖…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科技创新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落脚点是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分析了制约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科技创新的各种因素,从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出发,对构建新型的农业创新科研体系、教育体系、服务体系以及法律法规体系作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靠政策的支持、投入的增加,更要依靠农业科技的支撑。本文针对目前农业科技投入总量不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农业标准化水平还很低、农业产业化发展还不快、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还不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还不强、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还不足等问题分析探讨。从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依托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的改革、加快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的改革、构建农村科技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素质、发挥农业科技调控能力保护资源环境等方面提出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地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重庆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把加快科技平台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重庆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年轻直辖市,城乡二元结构状态明显,在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时机,在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发展重庆农村体育应是解决“三农”问题中不可忽视或小视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文献资料、归纳总结、社会学等方法对发展重庆农村体育提出:“以人为本”是发展重庆农村体育的主核思想;经济、文化、卫生、体育要有机协调同步发展;充分开发整合多种体育模式。积极稳步持续健康地推动重庆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体育,全面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丰富农民文娱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科技部近期启动了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强化农村科技工作的发展,部署如下: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领农村科技工作,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从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中筛选科研课题,加强农村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实现科技与农村发展的高位嫁接;推动农村科技发展重心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中央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提出,全国迅速展开了新农村的建设。成都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中特别强调依赖农业产业化发展、支撑推进其可持续性。各地结合自身资源、产业优势和条件约束,探索出几种农业产业化模式值得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20.
王英  李栋 《领导之友》2008,(4):38-3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高等学校发展难得的历史机遇。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持、科技的支撑。高等学校要深刻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