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学性别平等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研究发现,教学中隐藏着性别不平等的问题,主要有教学标准的“性别中立”、教师在教学中所持有的性别刻板印象等。要改变教学中的性别不平等现状,社会、教师、学生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可以通过淡化传统性别角色、发展多样化的教育、优化教师的性别平等观、促进男女生和谐发展等措施逐渐实现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2.
社会建构主义与本质主义是解释性别差异的两种基本观点。现代社会的实践更多采用建构取向造成男女两种性别的趋同。然而从择偶标准的确立可以发现男性对女性与女性对男性的要求依然遵循传统文化的规定性。在这一基础上分析可见建构主义与本质主义有其合理性也存在误区,应该建立超越二者的性别平等的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由农村地区社会性别不平等问题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社会现象,阻碍了农村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农村构建平等的社会性别文化十分必要。通过运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研究农村地区社会性别不平等的现状,并从生理、思想文化观念、教育机制、法律和媒体舆论等多角度分析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提出以下对策:国家应完善性别视角方面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社会组织在农村组织宣传活动,维护女性权益;企业建立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社会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宣传性别平等等正能量话题;村委会改变固有的传统思想,加强对女性的培训;学校改革教育体制,深化村民教育平等意识;家庭营造性别平等氛围,促进幸福生活;女性自身提高能力,独当一面。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性别研究中的缺陷论、支配论和差异论的两性对立本质主义观忽略了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因素。社会建构论则强调性别和性别关系在语言、社会实践和社会身份中的表现,认为性别和如阶层、种族等其他因素交集,是多层面的和变化的。在语言和性别研究中,社会建构论关注性别身份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语言建构,将语言、文本或各种形式的语言产出看作是性别建构的主要场所,并对“女性语言优势”观和黑人女性语言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一个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村寨作为田野观察对象,发现当地妇女的社会性别表达具有明显的当地特点,宗教信仰、生计模式、传统文化、人生仪礼等形塑和建构了本地性别规范。近年来市场经济以及人们对现代性的想像,可能会超越传统的宗教、习俗、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有可能重新建构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仪礼规范。这种变化不只表明社会性别深深地嵌在当地独特的文化与制度之中,也会随着制度与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得到调整和重构。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阶段中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是当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主要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中性别不平等的两种表现即入学机会的不平等、教育内容上的不平等进行了阐述;对产生此问题的原因从社会层面、教育层面、个体层面三个层面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性别不平等根源的多重视角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性别不平等根源的多重视角透视,揭示出造成性别不平等的多重原因,目的是为评定现实没有社会性别等级的社会的改革奠定基础,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网络社会分层与地位不平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社会规则与范式的建构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本文参照传统社会学的分层理论,阐述在虚拟世界的分层及其不平等现象,从理论角度探讨网络社会的分层及民主范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在加强两岸学习交流中有着特殊的人文、地缘的优势,比较闽台近年来高校性别平等教育情况,可以看出两地在法律政策、管理机构、课程体系、教育理念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台湾地区丰富的性别平等教育经验为福建省高校性别平等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对促进我国内地社会性别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对5个不同贫困程度村庄的社会性别状况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层面的性别平等和家庭层面的性别平等两个角度,通过对调查资料的比较研究分析,表明社会性别平等程度与贫困程度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另外通过对不同贫困程度下的社会性别需求差异的比较分析研究表明,贫困程度对社会性别需求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平等视角下妇女就业权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就业权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女性公民,依法享有与男子同等的请求提供工作或使其可以得到工作的权利。妇女就业权是妇女参与社会的基本形式,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妇女人权问题解决和妇女解放的关键。为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妇女就业权保护体系,笔者以社会性别平等理论为研究视角,采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国外女性就业权的最新研究成果加以考察,提出了保护妇女就业权的一些对策与措施,以期促进我国妇女公平就业和男女两性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女权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社会性别的文化建构理论曾对认识女性在人类文化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普遍文化模式进行解读,认为任何一个社会或文化都有一整套机制把男女间生物性的差异转化为社会性的差异.以西双版纳傣族、直苴罗罗泼彝族以及大理白族社会中语言的性别身份建构为例,通过对语言在建构男女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对等关系中的作用的分析,提出尽管男女性别二元对立结构分析存在若干病诟,但该分析方法有助于揭示具体社会情景中的性别权力关系,在当下中国性别关系研究中仍然有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信息以及信息的掌握能力是当今社会的核心资源,已经成为社会分层考量的重要维度。对信息技术差异化使用的解释模型逐渐从最初的数字鸿沟发展到了数字不平等。相关学者围绕ICTs与社会不平等状态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详尽探讨,根据最近的研究成果,数字不平等作为中介一方面再现了线下社会分层,另一方面以强化或重塑的形式对社会分层起到反向作用。在信息社会,社会分层理论应当以一种更加整体和动态的方式思考数字不平等,布迪厄的实践理论和行动者网络理论启发了分层研究分析信息技术差异化使用的新思路,提供了打破已有研究中以传统阶层理论为主的解释模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性别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期间,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就性别不平等态势、社会后果与挑战、公共政策与治理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会议认为:在亚洲部分国家,性别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女性在生存和发展方面难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男孩偏好、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缺乏性别视角的公共政策均会加剧性别失衡,加重婚姻挤压程度,增加被迫失婚男性的数量,进而挑战现有的婚姻家庭形式,对社会稳定形成隐患;性别平等中"性"的多元化讨论正在成为新的关注点,从性别视角关注性与公共健康成为一种趋势。会议促进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拓展了性别研究的领域与手段,为进一步开展性别失衡治理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5.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妇女与艾滋病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艾滋病研究与社会性别理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其研究过程可以分为1998—2002年的起步阶段和2003年以来的发展阶段。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艾滋病研究突出了作为主体的女性,认为社会性别不平等是艾滋病流行特别是在女性中流行的深层原因,主张在艾滋病防治与研究中实行社会性别主流化。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间歇地留下了无数的印记,无论是英汉语言的语汇、称谓,还是文学作品的话语,每个不同的层面无不被打上了性别歧视的烙印。论文用翔实的语料分析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及其生理、社会认知、传统文化以及大众传媒等方面的成因,并从政治话语、大众传媒以及文学作品等方面深入探讨了两性平等话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相对于男大学生而言更为严峻,就业权平等无法得到真正落实。以社会性别为视角进行原因分析,主要由自然生理差异、雇主性别取向、劳动者个人基于性别所作的选择、社会制度中渗透的性别观点等所造成。应当在法律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文化制度中推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观点和措施,以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权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8.
社会性别是体现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途径,两性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可以镶嵌在新闻中得以维护与再生。对于新闻中的社会性别批评性研究,鲜有人从认知角度考察社会性别的新闻话语建构。本文以van Dijk的认知语境思想为理论基础从社会性别的话语建构、社会认知理论下新闻中的社会性别建构及新闻背后两性不对称的社会权力关系本质三方面简要揭示新闻中社会性别话语建构的非自然化特征以破除原有社会性别意识偏差。  相似文献   

19.
尊重与接纳女性的社会性别,是改变女性在当代教育领域不利处境、促进男女教育平等的重要举措。女性社会性别的核心意蕴主要体现为如下四个范畴:家庭、母性、关怀以及联结。鉴于此,当代教育实现男女平等的策略就应包括:将家庭生活纳入教育的目标体系,让母性成为教育的德性,教育的道德目标应包括关怀,在教育中建立广泛的联结。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半结构访谈收集数据资料,从教育主体、家庭空间场域、公共服务三个维度评估儿童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中社会性别意识现状,发现在开展儿童思想教育引导工作中,教育主体、家庭空间场域、公共服务供给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平等意识,有利于儿童思想教育引领工作。但也存在对性别平等缺乏深层次的理解、“重男轻女”“刻板印象”现象、家庭事务/决策中依然男女有别、儿童专业工作群体存在认知与实践脱节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可通过强化性别平等的知识普及、加强性别平等宣传、增强性别平等工作赋能等途径加以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