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科塔萨尔短篇小说集《克罗诺皮奥与法玛的故事》的第一部分《指南手册》中,作家运用"跨体写作"的手法创作了一系列主题迥异的生活指南。这些生活指南表面上是实用类文体,实际上却一方面通过融合指涉性语言与诗性语言冲击了指南文体的单义性,另一方面又以描述无功利对象的方式消解了指南文体的实用性,最终建构了一种极具异质性张力的实验性文本。同时,作家的这一创作又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探索,其写作目的是希望通过陌生化的创作手法,重新唤回读者对于日常生活的感受,引发人们对于机械化现代生活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汉语新诗的创作迄今已近百年。今天的"口水诗"与"散文化"泛滥,恐怕与"我手写我口""我口写我心"这个口号下隐藏的某种进化论思维有关。现代意识不必尽由现代生活、尤其是流水账般的生活堆积来体现。重新思考并寻找真正的"诗质",即真正属于诗的元素因此显得必要。诗人沈奇的一组实验新作显示了汉语诗歌的独特魅力,也显示了与汉文化的深厚联系。这一探索给我们的启示是:反顾"汉语字词思维","重新认领汉语诗性的‘指纹’及现代诗性生命意识的别样轨迹",并将之在汉语的血脉和族谱中予以消化与再造。  相似文献   

3.
从诗性主体的审美意识结构角度探求代表西方诗性传统的古希腊悲剧其中辩证的诗性精神,古希腊悲剧中的诗性精神整合了希腊精神要义,悲剧诗人用生命体悟来观照现实人生的思考,有别于以科学理性思辨的诗学传统。古希腊悲剧展现了希腊人文精神的诗性精神传统,作为对现实存在的审美反思后,强调观照命运困境与生命体悟,古希腊悲剧的诗性精神传统体现为寻找人性复归之路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4.
鲁迅诗人气质的形成源于西方科技文明的引介直接刺激他的想象力及其独异的思维方式,同时西方个性主义思潮注重思索人生内部生活的幽深庄严对鲁迅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这种不是诗人身份却又颇具诗人气质的创作表现为他往往由事物表面而趋于本质的思索的深切性,由传统维度的习见而寻求本我心灵的独见,以哲人的观察与思考开掘人生内面,不满足客观地描述生活,而是从更深层的情感把握与抒情节奏上去审视生活,注重精神的发扬与个人意志的发展,使自我的艺术追求最终成为一个富有哲学力量、饱含反省、自省意识的诗性盎然的独特世界。  相似文献   

5.
柳宗宣的诗作与他的生活经历之间的某种关联,可以视为其个人日常生活的词语呈现:大部分生活经历最终以词语记忆的方式展现出来,以文本承载对生活的诗性理解和对存在本质的把握。柳宗宣以叙事笔法描绘日常生活,在隐身的姿态下创作"宣叙调"性的诗歌。当漂泊的生活最终以词语为故乡,诗人的笔触也相应地发生些许变化:结构上的营建、写作中的感性和对生命的沉思。柳宗宣的日常书写紧贴个人现实,描绘出当下历史语境中的记忆之图,而为个体历史留存了见证之词。写作中的对话性因素与谈话式语调,在南北、生死之多维场域的互动中得以呈示。  相似文献   

6.
朱文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散文化"特征,《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更是以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回忆性叙事成为江南女性的絮语。童家三代人中的童有源、童莉莉、"我"以不同的方式对抗着世俗的生活,童有源的率性、童莉莉的浪漫、"我"的天真,诠释着一家三代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作品絮语的表象之下蕴涵着童莉莉们本于纯真性格的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显示出江南性格的韧性。这既缘于作家真诚的写作态度,也是其对抗现代社会世俗化生活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朱文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散文化”特征,《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更是以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回忆性叙事成为江南女性的絮语。童家三代人中的童有源、童莉莉、“我”以不同的方式对抗着世俗的生活,童有源的率性、童莉莉的浪漫、“我”的天真,诠释着一家三代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作品絮语的表象之下蕴涵着童莉莉们本于纯真性格的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显示出江南性格的韧性。这既缘于作家真诚的写作态度,也是其对抗现代社会世俗化生活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谈诗片段     
正一、《他们》《他们》的创办是因为诗歌需要传播、交流。那时候我们都在黑暗中写作多年,作品已经相当成熟,但没有多少公开刊物敢发表我们的作品。《他们》诗人都是"为人生"的诗人,灰色的诗人(世界并非只有光明与黑暗,还有更广大的灰色部分),重视语言作为诗的根本的诗人。但那个时代,对这样的写作噤若寒蝉。如果你表达政治,人们会明白。朦胧诗表达了政治的另一面,即没有被拒绝,且曾经作为思想解放的旗帜在公开刊物走红一时。你表达日常生活、生命、存在,人们反倒无法理解。那是全面反生活、崇尚虚  相似文献   

9.
新现实主义作家池莉,是一位具有独特意义与魅力的作家.作为一名作家,池莉敏感地捕捉着社会生活的流变,并根据这种流变不断调整着自己的写作理念,把现实社会中普通百姓从物质匮乏状态下衣食住行烦恼的原始存在状态到经济转轨中人们物质生活的变化、精神的盲从、混乱与虚无再到摈弃异化,不屈不挠地寻找人生最深刻、最真实、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人生存在剖析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在她作品的滚滚红尘中,我们感知、发现了自我那么真实、那么可爱、那么顽强、那么有生命力.她还原了生命最基本的本相,对生命及普通人生的亲切的关怀与思考,使池莉的作品在时代的不断变化中,从原生态的生存状态走向迷惘与失落最后走向身心愉悦的家园.  相似文献   

10.
彝族诗人倮伍拉且以古朴的彝族文化为写作积淀,并藉由纯质真诚的诗意风格、理智透彻的诗作态度、质朴磅礴的诗性抒发,塑造出众多风格各异的意象。探究其诗歌意象的,深入挖掘彝族文化中蕴藏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内核。结合诗人创作的年代背景与写作倾向,贯注其诗歌创作的历程,剖析出彝人潜意识中的生命意识,揭明彝人民族精神的符号体现与传统文化的时代挑战,体察诗人故乡情思的艺术哲思,并指出诗人写作主题的审美移情和诗歌取向的审美实践。  相似文献   

11.
论块垒     
"诗可以怨"、"愤怒出诗人"等说法表明,作家的人生感悟是产生创作冲动、进入创作过程的原点,也是整个文学活动的起点。我们筛选出"块垒"来表示作家的人生感悟的郁积状态。块垒源于日常生活中的感悟,是渗透着深刻理性的情意状态,来自于实践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并处于向艺术的掌握世界方式转化过程中的产物。块垒在文学创作中,一是作为"受动之始"的情绪记忆,二是驱动创作活动的内在激情,三是作为蓄势待发的心理定势,最后将会变成作家头脑中的生气灌注的意象世界,即文学作品的雏形。块垒是作家酝酿、孕育作品的心理活动,应该成为文学理论体系中的元问题。  相似文献   

12.
时间与空间,作为人类及个体生命必然的存在形式,虽然在众多作家或诗人的文本中都会有所触及,但因不同的人生经验与思考,却会呈现各不相同的时空意识形态。读台湾前行代诗人张默的诗,你能明显地感受到他对时空缱绻不已的诗性情怀和现代意识。这不仅因为他的诗歌话语中出现了那么多关乎时间和空间的语词,而且他还分别以小诗和长诗的形式,一方面记录下日常生活中时间与空间的点点印痕,一方面又以大开大阖的笔触、气度,刻镂出永远的时空雕像,由此体现出一种独异的时空诗学形态。  相似文献   

13.
牛运清的《刘白羽评传》是一部优秀的作家评传。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与真知灼见的艺术眼光,评述了刘白羽的人生与创作道路。表扬了刘白羽的人格力量与文学精神,揭示了作家精神升腾的内驱力和作品的诗性品格。  相似文献   

14.
虽然女作家们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并不刻意彰显“女性写作”的色彩,但她们的作品还是呈现出比较鲜明的女性写作的特色。以第一人称叙事、散文化的倾向和非叙事话语的适度言说等,构成了新时期女作家报告文学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新世纪诗坛的地方性诗歌写作中,"新湘语"诗歌具有特殊性,其在总体上显示出一种挖掘日常诗意、充分彰显地方色彩的创作追求。"新湘语"诗群的写作接近"民间写作"的立场,厌倦诗歌的"宏大叙事",追求把诗歌的在场感、地方性和个性化统一在日常生活的诗性视野中,具有一定的网络号召力,对湖南倾向于口语诗写作的诗人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新湘语"诗群的写作既有利于形成湖南诗坛良性互动的诗歌格局,也有利于新世纪湖南诗歌在全国诗坛影响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6.
诗人的作品与他所处的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外部环境对人的内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分析一个诗人的诗作,必须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作家的生平经历来看诗人的创作心理。白居易在《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看法。这组诗的创作心理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他的思想也在其影响下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7.
通过赏析我国当代著名诗人雷抒雁晚年组诗代表作品《泥土的门》,从中领略诗人在晚年诗歌创作中对于诗歌主题内容和诗歌语言形式的持续探索。在诗歌内容主题上,诗人继续保持了对时光逝去岁月更迭的人生思考、对爱情亲情的不舍与忧伤以及对赖以生活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进行的持续追问;在诗歌语言形式上,通过构建通俗易懂的生活意象、易于朗诵的口语复沓性和巧妙的隐喻运用等语言艺术表现手段坚持了新诗的写作实践。  相似文献   

18.
以小说闻名于世的孙犁,在晚年创作了大量书话作品。这些书话或从书中感悟人生,寻求生活消遣与精神寄托;或从历史与现实交汇的思考中,彰显生命智慧与真知灼见;或从文体建设方面,独创书衣文体与耕堂文体。孙犁书话是他晚年将读书、理书、谈书熔铸于寂寞生命之中的真诚言说,是对古代藏书题跋、读书记的继承与创新,为现代书话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回忆、故园和儿时的故事是每一个欲还乡而不得的游子的情感和精神寄托.东北作家萧红与台湾作家林海音都在各自的作品中回望故园,表达了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对儿时的留念、对生命的思考和叩问.其中以萧红的《呼兰河传》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最具代表性.这两部作品虽然创作时间不同,却有着很多共同点:回忆自传、儿童视角、散文化结构、对故土的眷恋与怀念等等.但由于萧红与林海音成长和人生经历的不同又使两部作品有着不同的叙事视角和叙事色调;对女性命运、社会时代有着不同的思考和抗争态度.本文拟从萧、林儿童视角选择、儿童视角下的人生书写、儿童视角下的性别意识三个方面对《呼兰河传》与《城南旧事》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废名是京派前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独创性地将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理论应用到了小说写作领域,将散文化写作与乡村题材、诗化语言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散文化诗体小说文体,对京派小说创作风格的形成及促进中国现代小说创作文体的成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废名的代表作《桥》为例,从非情节化的散文诗式结构、归隐与禅心的静寂意境、简洁幽深的诗化语言三个方面对废名诗体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