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栏跑教学,是一项动作技术比较复杂,节奏性比较强,锻炼价值比较高的田径教学项目之一。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此项动作技术,是广大体育教师教学的目的所在。只有抓住重点,紧扣难点,把“跨栏步”与“栏间跑”作为两个教学难点,因材施教,精心组织教学,教法得当,就能达到跨栏教学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
催眠术的林林总总2004年,国内媒体报道了四川省一位心理学副教授的催眠奇事,说他用自己研究出的一种催眠术治好了一个女孩子的10年流口水病史;他能让人在3分钟内浑身瘫软、倒地入睡,且能听从指令,在“睡眠”状态下做各种动作,醒后却不知道这些。这种情况酷似武侠小说中描绘的“迷魂术”。各种记载告诉我们,催眠术自古就有。母亲轻轻拍着婴儿,小声地哼着“宝宝要睡觉”,这实际上就是简单的催眠  相似文献   

3.
每天清晨和晚饭后,在洛阳市牡丹广场上,总会有一位8旬老人同外国游人交谈。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民间大使”的李兴业老人。 李兴业在牡丹广场搞“外交”20余年,接触外国游人逾万人,可称为挚友的就多达50余人。他不仅与白求恩同事的儿子、里根的同乡等建立了弥足珍贵的友谊,而且传奇般地在牡丹广场见到他分别40年的美国老师。国际友人说:“牡丹广场就是李老师的办公室!”央视《夕阳红》节目主持人称:“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4.
中学时代我就由衷地敬佩袁隆平先生 ,不只是他让我吃饱了饭 ,更重要的是他那一脸纯朴而极具亲和力的微笑。每次看到他的微笑总会产生一股强烈的欲走近他的冲动。多年来 ,我无数次地进出各大书店 ,每当看到琳琅满目的各种名人传记 ,心里就犯嘀咕“怎么就没有一本袁隆平传呢 ?”直到 2 0 0 3年 5月我才意外地得到一本《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2 0 0 3年 5月版 )。“禾下乘凉梦”我轻轻地念着这个书名 ,一股清凉而优雅的诗意扑面而来 ,顿觉进入了让人迷醉的童话世界 ,还来不及打开书页 ,只是看着它那充满袁隆平梦幻色…  相似文献   

5.
男孩师从一位年长的日本柔道大师。孩子练得很好,但他不明白为什么师傅在三个月的训练中,始终只让他重复同一个动作。“师傅,”男孩终于忍不住问道,“我是不是可以学点儿别的动作了?”师傅回答说:“这是你唯一知道的动作,但也是你唯一需要知道的动作。”  相似文献   

6.
我的尝试     
新年刚过,爸爸给我娶了一个后母,我叫她姨。父亲叮嘱着我:“尝试一下,你就会觉得她是一位好妈妈。”让我叫她“妈妈”,对于一个十几岁的男孩子来说,是很尴尬的事。于是,每天放学后,我就一头扎进自己的房间,默默地坐着。每当此时,总会有一种孤独的感觉围绕着我。这时我会捧起母亲的遗像,像女孩子  相似文献   

7.
从本周接任六年(4)班语文教学开始,坐在讲台下第一排的小丁同学第一眼就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白晰的皮肤,秀气的脸庞,架着一副黑边眼镜,还有全身上下整洁的衣服。也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上课我调试多媒体设备时,他都会趋上前来东看西看,有时还好奇地问这问那;课后,作业完成了也赶紧交上让我批改。看到他的可爱样,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  相似文献   

8.
一盆洗脚水     
《可乐》2006,(6)
他身无长技,只有一身蛮力;她是个普通的村妇,长相一般,却不乏温柔。一年多前,他跟村里的年轻人来到南方,在一个建筑工地做小工。几十个工友住在一间大铁皮房里,每天从早忙到晚,他却从不觉得辛苦。想到家里的她,想到他的劳动能为她换来一份稍好的生活,他就浑身充满了干劲。但每到夜里,他就倍感煎熬。思念总会穿越时空,飞到她的身边。思念的时候,他会仰望星空。他想,她离他不远,就在星的那边。想到这儿,他仿佛看到了她一样期待的眼睛,脸上浮出满足的笑。知道她要来,他兴奋得一夜未眠。可接着又犯了愁:她来了住哪儿呢?总不能住在大铁皮房里吧?他便租了一间小房。那是一间小小的地下室,五六个平方米,整天阴阴的难见阳光,只有一扇半露在外面的小窗能勉强透进一丝光线。他用方砖作支撑,找了一些木板垫上去,就是床铺。他们就这样住了下来,这已令他们很满意。他工作得更卖力了,有时病了也不肯请假。他要拼命挣钱,让她过上好的生活。为减轻他的压力,她也找了份工作:给一家公司发传单,一月能挣300元。那时工地上很忙,为了赶进度,他几乎每天都干到晚上  相似文献   

9.
光阴少一寸     
崔永元 《可乐》2010,(8):37-37
齐含笑大我一岁。他父亲是军医,家里自然医书成架,这让他有了骄傲的资本。一个下午,太阳晒人,我们钻进他的小屋,有一搭没一搭地说了几句。他忽然发问:“男生女生有什么不同?”我答得飞快:“女的头发长。”他仰天大笑。笑声没停,他就捧来医书,说:“你自己看吧。”天哪,我就这么启蒙了。上高中后,我每天放学照例去找他玩。  相似文献   

10.
财政“看门人”李金华数次掀起“审计风暴”的国家审计署署长李金华在这一年成为舆论关注和百姓瞩目的焦点,他陆续发出“总理也不能干涉审计过程”,“把所有人都得罪了,也就谁都不得罪了”的真切呐喊。甚至他说:“我就是国家财政的一只看门狗。”干审计工作20年,当审计长7年的李金华说自己“心比较狠、手段比较铁”,为此他快成“孤家寡人”。有时评诘问:审计不是个人利益,何必要让一个人成为众矢之的,成为个人英雄主义的祭台?说到底审计还是制度问题。自从李金华提交审计“清单”後,民意调查显示76%的人为李金华担心。这是个每天坚持晨练的…  相似文献   

11.
正木椅都是木工师傅制做的,可如今这种观念已落伍了!有木椅是从树上长出来的!他念高中时成绩总会是年级前几名,由于家境贫困,做梦都想上大学的他,高中毕业后不得不回乡务农,以挣点钱补贴家用。他家中只有破破烂烂几样家具,一把破木椅成了他的宝贝,从小就立有志向的他要在农业科技上发挥聪明才智,下工后总会坐着那把破木椅看书和进行农业技术研究。那把椅子因为榫头松了,摇摇晃晃的,一不留神,他就会摔在地下。摔过几次后,一天他突发异想:要是能让树长出椅子,不用榫头就好了!  相似文献   

12.
正为落实《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推动学校体育和美育的改革与发展,体艺“2+1”项目应运而生,它通过将学校的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相结合,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2011年我校为落实这一政策,全面实施了体艺“2+1”项目,我校通过每天25分钟的大课间和35钟的课外文体活  相似文献   

13.
磨刀的人     
每天天不亮的时候,村东的小河边就会传来“霍霍”的声音。如果有月亮,借着月光,就会看到一个人在小河边的右头上磨刀。他弓着腰,一只手抓着刀柄,一只手捏着刀尖,让刀在石头上来回游走,发出“霍霍”的声音。小河淌水,河水里的月光映着刀发出寒光。  相似文献   

14.
王德强是一位高度近视的患者。他一直梦想着,摘掉那高达800度的厚厚的眼镜,这比什么都重要,因为他爱好运动,每当他和伙伴去户外登山中途出汗时,那与啤酒瓶瓶底一样厚的镜片总会因此蒙上一层薄薄的水气,但为了赶上队伍,他快步向前,可很快就为此付出代价,他滑倒了,还好,王德强充满弹性的屁股保护了他,但是,不幸的是他的数码相机因此而负了“重伤”,这样他又破费了二十张百元大钞,这让他对自己的近视眼更是“深恶痛绝”。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早在五四时代他就开始写新诗并关注着诗坛的动向。一九二二年,他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读书时曾写了一组新诗评论,对五四初期写实派自由诗那种浅露直抒的倾向深表不满。他提出“作诗永远是一个创造庄严地动作”,强调“幻想”和“感情”是诗的“两个重要的质素”。他还认为诗是一种美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名人轶闻     
巴尔扎克的“放纵” 在巴尔扎克的小书房里,唯一的饰物是一座拿破伦的小石膏象。巴尔扎克感到这位征服者的凝视对他是一种挑战。他在一片纸上信手写道:“彼以剑所未竟之业,我将以笔锋竟其业”。 他每天工作十六小时。在开头的十年里,几乎没有人了解他。他写的作品很难发表。但他不灰心,照样以“狮子般的勇敢”工作着,每天完成二十页,三十页,四十页的写作任务。巴尔扎克就是这样锲而不舍,数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多产作家。  相似文献   

17.
女人长得很丑,也从来不会对他轻声细语地讲话。可她却是一个过日子的好手,家里家外,手起脚落,就收拾得利利索索。每天他从外面回来,桌子上总会变着法儿地摆着一桌子热气腾腾的饭菜。  相似文献   

18.
这学期,老师让一个不懂英语的“小鬼”跟我同桌,我可遇到麻烦了。每天放学,英语老师便要我给同桌补习。而他呢?却一问三不知,我只好硬着头皮支撑下去。一天,英语老师又对我说:“要是‘小鬼’上课不举手发言,就惟你是问!”于是我每次上课时对他使眼色,可是他是一个“牛皮灯笼,怎么点也点不着”。我终于忍不住踢了他一脚,这回他总算知趣,无可奈何地把右手举了起来。他举手的姿势让我简直哭笑不得,实际上,他才举了一半,手臂是朝前弯的,看得出,他还是没有自信,连手都不会举!回答问题就更不用说了:糟透了!可是,英语老师却让全班同学给他掌声。也…  相似文献   

19.
一天在课堂上,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们问他一个问题:“怎样学习,学问才能够达到您那样博大精深?”苏格拉底没有做正面回答,他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的动作,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地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三百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哪些同学坚持了?”有九成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  相似文献   

20.
许知远 《可乐》2010,(7):10-10
对于拖鞋的无比热爱。是我迷恋校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我那双一点也不娇嫩的脚暴露在北京恶劣而肮脏的环境之中。余华在《活着》的序言里说,那个夏天,他把一条毛巾搭在腰上,当他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时,毛巾就会“吧嗒吧嗒”打在他的屁股上。我对这段话喜欢不已。我想,那个20岁的余华,一定感受到这个简单动作蕴涵的让人陶醉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