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寓言文学历史悠久 ,但直到柳宗元才使它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柳宗元的寓言文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品格 ,强烈的主体意识 ,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和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其许多地方与西方寓言不一样 ,对我国古代寓言文学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2.
柳宗元“牢骚文”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牢骚文”是指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用以发抒愤懑不平之情的文章。此类文章运最多的是书信、对话、游记、辞赋、寓言等文体。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展示真实的现实情状、塑造特立不群的主观自我、为当时和后世提供有益借鉴等方面。柳宗元大量创作“牢骚文”,是由其创作指导思想、特殊的人生经历及孤高的品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从春秋战国到唐代,寓言创作曾经出现过两次高潮,一是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的寓言故事;一是中唐时期柳宗元等作家创作的寓言或具有寓言性质的作品。柳宗元寓言比之先秦寓言,无论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还是从语言运用到形象塑造,都有发展和创新,其成就达到了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本文就此问题作一些探讨性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寓言的发展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便出现了这一别具风格的文学样式。但是自先秦以降,由于种种历史政治文化等原因,寓言这种文学样式并末获得较大的发展。直到唐代柳宗元的寓言问世之后,情况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柳宗元是唐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和现实主义散文家。由于仕途上的坎坷和长期的放逐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这对他回后的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柳宗元一生主要致力于散文创作,其中的寓言创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柳宗元寓言吸收先秦寓言和印度寓言的创作经验,结合个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为文尚"气"古已有之,但"文气"在散文创作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至韩、柳等古文家出始广为人知.韩愈因"气盛言宜"而遍悟文体,将诗赋之情趣风神纳于应用文之中,创造出名为"古文"的各种成体的短篇散文.柳宗元主张"凡为文以神志为主",以"志"为气之帅,"神"为气之精,运用比喻和寓言写了大量书愤明志的杂文,以及不少令人读之悠然神远的山水游记.他们的"古文"创作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李小兰 《江汉论坛》2007,4(7):103-105
关于《庄子》对古代文论的影响,学界注重"说什么"(思想内容)而忽略"怎么说"(文体特征).本文拟从文类、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探讨《庄子》文体特征与古代文论批评文体之关系:《庄子》的"泛文体"与古代文论的"无文体",《庄子》的"寓言体"与古代文论的"隐喻体",庄子的"汪洋恣肆"与古代文论的"形象游历".  相似文献   

7.
刘生良 《中州学刊》2012,(1):157-160
《庄子》自谓其行文体例是由"寓言"、"重言"、"卮言"组成的"三言"体。所谓"寓言"泛指"藉外论之"的寄寓之言,"重言"特指假托"耆艾"的借重之言,"卮言"专指作者因事推衍的议论之言,它们各有其具体功用和使用缘由。细考"三言"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因为天下沉迷混浊。在此环境中,既不能用庄重、实在的言词来谈论,又不能不自然而然地稍加推衍、点拨、引导、阐发。因此,《庄子》用"寓言"来广泛地暗示事理,开阔思路,扩大影响("以寓言为广"),用"重言"来使人信以为真,乐于接受("以重言为真"),用"卮言"来推衍、点化、引申、发挥("以卮言为曼衍");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庄子》独特的文体。《庄子》的"三言",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所包容和交叉的关系。就意旨而言似应以"卮言"为主,就文体而言则当以"寓言"为主,并可以"寓言"代表"三言",简称《庄子》为"寓言体"。  相似文献   

8.
冯尚 《学术研究》2006,(6):132-136
寓言是近年文界衡量叙事文本的常谈,也是至高的尺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叙事方式发生剧烈变化,由此引起寓言文体的再生,本文讨论了此种文体生变的感知、认识上的“限度”前提,以及相随的道德和审美的新锐。当代寓言不仅彰显了物的“恶”德,也显示了存在者作为“物像”被思想遮蔽的论题,展示了物像的痛苦和死亡往往是无声的、可怜的,进而突破传统中大自然诗情画意的俗套,直逼其神秘而残酷的深处。  相似文献   

9.
龚玉兰 《学术界》2007,(5):107-111
通过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人对柳宗元政治态度的评价,观照因参与永贞革新运动而遭受贬谪命运的柳宗元,阐释其较为积极的政治心态与"统合儒释"观的关系,以及这种心态对其贬谪时期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柳下惠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有"和圣"之美誉,柳宗元在多篇诗文中对其人品、思想赞誉有加。柳下惠的"三黜"经历与柳宗元长久贬谪南荒具有相似性,这引起了柳宗元情感上的共鸣。柳宗元思想也多承柳下惠而来,如"和"、"仁"等就是如此。但特殊的外在环境和独特的诗人个性使得柳宗元在接受柳下惠思想之同时,又有所发展,因时制宜的求变思想与"和"之思想相辅相成,构成了柳宗元思想的主体。  相似文献   

11.
张维 《社会科学家》2005,(6):175-179
柳宗元生命中的最后四年在柳州度过,无论他当时怀着怎样的心境,他留给柳州和柳州人民的,不仅仅是"生能泽其民"的一般意义,更重要的是,柳宗元当时矛盾而复杂的心情,成为历代迁客骚人吟咏柳州的两大主题.即一方面以柳宗元为代表的典型的贬谪心态的流露,另一方面以柳宗元"以利安元元为务"的抱负作为人生目标.本论文试图通过对"粤西三载"中,明代文人吟咏柳宗元和柳州的诗文作品的解读,探讨明代迁客骚人对柳宗元和柳州的基本认识,以说明柳宗元与柳州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他在柳州留下的诗文作品是人们了解柳州最直接的材料,甚至可以说,柳宗元代表的就是柳州的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2.
李辉 《船山学刊》2015,(1):51-55
柳宗元对《国语》的文学价值有高度评价,同时,以"中道"思想为标准,柳宗元对《国语》中"不概于圣"之处也做过深刻批判,这集中体现在《非〈国语〉》中。以柳宗元对《国语》一书的接受与评价为线索,论析柳宗元撰述《非〈国语〉》的目的与原则,可以加深认识柳宗元的"中道"思想,并进而了解"中道"思想对柳宗元经学、文学、史学等思想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是我国历史上把寓言作为独立的文学样式较多地进行创作的始作俑者。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创作了大量的寓言,猛烈抨击了以宦官、藩镇为代表的豪族地主阶级顽固派,歌颂了以王叔文为代表的庶族地主阶级革新派,从而表达了他反对倒退,主张革新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庄子>一书出现频率最高的寓言形象,仅在庄子亲撰的"内七篇"就出现10次之多.而历来对寓言孔子的理解,大都属于曲解和误解.本文以"内七篇"十寓言中的孔子形象,与历史记载的孔子相关言行作比较,说明庄子重塑的寓言孔子形象,基本符合历史孔子的言行与思想.庄子一方面批判孔子的悖道,对其息黥补劓,一方面又抉发了孔子未必白知的真德,故寓言孔子形象具有成长性:从开始的"悖道大知"到最后的"顺道真人",庄子充分肯定孔子的天赋真德,意在充分肯定永恒天道遍在于世间万物.  相似文献   

15.
中唐韩愈、柳宗元所倡导发动的古文运动是一场古代实用散文向现代文学散文转变的革新运动。韩柳古文创作是对传统实用散文固定体式的大胆突破和创新,其以“诗”为文、以“传奇小说”为文、以“寓言为文”,使古代实录简朴的散文发展成为真正的文学散文。  相似文献   

16.
袁演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2):76-82
先秦寓言中的"物",含义非常广泛,不仅包含可触可视的物质,还包括不可触不可视的物象与心象,它们蕴含了"象"思维模式,成为寓言运用比喻进行说理论道的载体。以《庄子》为代表的先秦寓言,大量出现充满神性的动植物、自然物象、神人等叙事要素,它们承担了"物"叙事的文化符号、主体性和实在性三种功能。以人类学为理论基点,从整体观、复原法的视角探究先秦寓言的"物"叙事手法,有助于理解寓言的"象"思维模式。而对"卮言"的文化原型物象陶均的考察,为先秦寓言"物"叙事提供了旁证。对先秦寓言的"物"叙事分析,不仅从中国视角拓展了"物"叙事研究的范围和对象,而且可以借助古代寓言的叙事方式为"后人文主义"时代的人们找寻精神救赎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文本阅读求证柳宗元种植诗中"种植时空"的文化喻意.从某种意义上说,种植诗可以成为柳宗元眨谪生涯的文学风标,是书写柳宗元贬谪生活的独特体裁.本文分析了柳宗元永州、柳州种植诗的异同,认为永州诗多为"秘境"探访的个人私思,同时也是柳宗元自我调整、主体价值凸显的一个记载;柳州诗则"公私有间",由"秘境"而至公共空间,抒发了造福惠民的长安理想但仍有哀怨.柳宗元种植诗风格上屈陶兼有,陶隐之淡中屈怨暗结;多以借物自喻、用典巧指等方式运思,独柳州种植诗能够"以谐传之".  相似文献   

18.
李玮 《江苏社会科学》2008,1(1):222-227
通过对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速写体产生和成熟过程的研究,可以发现文学发展中的"文体矫正"现象,即文体发展对于外力给文体带来的审美损害具有审美"矫正"的反作用。速写体为顺应政治文化环境而生成,"文体矫正"使其发展成为成熟的审美文体。速写体的成熟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当时盛行的"思想大于形象"等反审美性的倾向,并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柳宗元作于永州不同时期的两首渔翁诗,其创作风格和渔翁形象都大不相同.前后的不同,折射了作者不同时期的心态变化.柳宗元诗中的渔翁,不仅包蕴了中国文学史上"渔父"形象所特具的象征性文化内涵,同时也是作者本人的自喻性形象.其笔下渔翁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面貌,可视为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精神与生活的折光.因此,考察柳宗元渔翁诗,有助于进一步探究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的情感状态和心理轨迹.  相似文献   

20.
龙国庆 《船山学刊》2010,(1):114-116
自唐末韩柳并提以来,比较其二人就成了文坛的热门话题。宋代以后,对韩愈的评价远高于柳宗元;清末以来,对柳宗元的褒扬又盖过了韩愈。造成其大起大落的主要原因究竟何在?本文拟从"民本"的角度尝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