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的文化有没有“自主性”呢?就是说,是不是我们自己独立自主地决定我们所要的“文化”?我们中国现在的文化是怎么样一种形态的文化呢?我对这个问题是比较困惑的,因为我觉得现在中国的文化是不能够“独立自主”地决定的,是缺乏“自主性”的。换一个说法,就是自从中国的文化与西方的文化相对一百多年以来,历史就决定了中国的文化不能不发生变化。理由很简单,因为中国没有从自身发展成为近代的历史,中国的历史是古代的历史。用冯友兰先生的一句话说,就是“中西之交,古今之异”。在中国和西方相接触的时候,中国文明或文化代表的…  相似文献   

2.
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问题,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已经从理论上作了系统的透彻的论述,概括起来就是这几个字:“批判地继承”。我们应该坚定地按照这个方针去做。但是现在仍然有来自两方面的干扰:一方面是民族虚无主义,对传统文化持完全否定态度,只讲批判,不讲继承;一方面是民族保守主义,对传统文化只讲“弘扬”不讲批判。当前,后一种倾向是主要的。例如有人严厉批判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激进主义”,主张回到儒家文化的传统上来,以之为基础来建设中国当代新文化,甚至有人鼓吹只有“东方的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只有…  相似文献   

3.
跨文化适应:异域文化中的“二次成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经济时代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适应问题因此凸显出来。从心理学和文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一个成功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其实就是异域文化中人的“二次成长”。与人的“首次成长”一样,“二次成长”同样需要社会环境和自身努力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索了菲华女作家作品的文化底蕴,特别是她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对民族文化的自省精神;同时提出海外华文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他者”文化形象问题,认为这些形象是经过另一种文化的过滤和折光,同他们本民族所创造的同类形象有区别,这是不同民族文化艺术的一种“对话”。对这些“他者”形象的关注和研究,既有助于认识自己,也有助于我们考察各国各种文学领域中的形象表现。  相似文献   

5.
汉语称谓语中的前现代化文化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个题目很大,但我写的文章很小。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研究,此一短文不过将这一问题报出来而已,或能抛砖引玉。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中将语言列为构成民族特性的数大基本因素之一,这表明,语言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人类交际工具,而是同某种人类共同体的认同心理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的社会文化现象,所谓民族认同心理,实际上就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文化沉淀。摩尔根名著《古代社会》中许多精辟的论述,往往就是从易洛魁部落日常语言的文化学分析中得出的,足以说明这一事实。我是汉人,汉语是自身的母语,自然不易觉察…  相似文献   

6.
《家庭科技》2008,(3):47-47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走进一间陌生的房间,或是与一个不熟悉的人碰面时,在心里对自己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该怎么样打破僵局?”而独处的时候.有时又会突然想到:“啊,那天我很唐突地说了那样的一句话。”或者是:“哎呀,我当时怎么说了那么破坏气氛的话。”怎样避免这种尴尬呢?现在教你几招“巧言秘笈”。  相似文献   

7.
张静 《东岳论丛》2006,27(4):187-189
在文化交流中似乎有一种壁垒,人们称之谓“误读”,意思是说针对一个正确的理解而言有一个错误的理解。然而我们对所谓“误读”问题首先要问的是对历史或文化的理解果真存在着一个非此即彼的标准吗?在历史的过程中,相互分离的历史世界,虽然彼此不同,然而流传物中所表现出来的却总是人类的世界,亦即是一种用语言表述的世界。作为语言表述的世界,每一个这样的世界就从自身出发对自己世界观的扩展保持开放,也就是向其他世界开放,这是我们应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文选》出版后,我已读了两遍。读了以后,对照自己的思想,确实很受启发,回想在“文革”期间,我们受了“左”的错误影响,也讲了错话。现在回过来学习《邓小平文选》,感到要好好地按照小平同志《文选》中的思想来改造自己的思想,来提高自己的认识,我今天讲一点体会。我感到坚持实事求是是最困难的,最主要的。实事求是是包括这样一个完整意思的概念,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从我们走过的道路来看,这个是最难的。领会马列主  相似文献   

9.
金民卿 《学术探索》2011,(2):106-112
全球化已经越来越在文化领域显示出它的特殊效应,文化的冲突和融合构成了全球化时代特有的文化景观;在关于全球文化体系的问题上存在着“单一同质性”与“多元并存性”两种观点的对立;这种对立实际上反映了文化全球化的根本矛盾,即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特殊主义的矛盾,普遍主义一特殊主义问题已经构成全球文化的基本问题。在全球化时代,我们要特别注意通过正确处理全球文化互动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关系,推动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在坚持民族文化独立性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互动,正确处理地方文化与全球文化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必须反对所谓“民族整合神话”。  相似文献   

10.
1934年,林语堂在《四十自叙》的序言中,自称是“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人。这的确是林先生的长处,也是其毕生从事的事业。就其创作实践而言,也就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其中又以“对外讲中”成绩最著。《吾国与吾民》(1935)、《生活的艺术》(1937)、《苏东坡传》(1947)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书。它们既是林语堂在美国“红透半边天”的基石,又是我们扫描林语堂思想方法的最近距离。“对外讲中”的首要问题是:讲些什么?《四十自叙》有云:“卸下洋装留革履,洋宅窗前梅二株。”在诗序中林语堂解释道:…  相似文献   

11.
境界与文化     
如果说“境界”一词只是指个人的精神境界,那么,“文化”则是指一种社会、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种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它所属的成员的个人境界构成的,离开了个人的精神境界,所谓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是空无内容的。但是,个人的精神境界(性格、人格、对世界的态度等等)又是在他所属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既受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更受文化环境的熏染。要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最重要的是弘扬民族文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的落后,今后在提高我们民族文化方面,首要的仍应是发展科学;但在发展科学的同时,又要避免科学主义,注意弘扬我们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审美的等等人文方面的优秀之处,注意剔除其中的缺点,使我们民族文化的人文特色更适应现代科学的时代潮流,更放异彩。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首次提出厂‘参与发展”概念,这是对辩证发展观的一个重大贡献。邓小平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说:“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四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搞这个工程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其他一些重大项目,中国也不能不参与,尽管穷。因为你不参与,不加入发展的行列,差距越来越大。”①虽然邓小平在这里讲的是高科技的发展,但是,它对于一切社会发展都是适用的。世界是发展的,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当我们说世界是发展的时候,就回答了什么东西在发展的问题。这里…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一种立足于西方文化传统内部的理论反思盛宁现在已经叫得很响的所谓“后殖民”(post-colonial)的文化批评,究竟能否称得上一种“思潮”,是否需要作如此大张旗鼓的讨论,似乎至今还让人感到有些疑问。首先,这个问题自身的界定仍不是太清...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再次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国家战略,大学是这一进程中的重要生力军。大学文化建设高于一般的校园文化建设,它是一所大学办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是建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需要。大学文化的形成源于历史、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其建设应从五个层面出发,形成党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五位一体"的新格局,构成一个体系化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在《金明馆丛稿二编·陈垣元西域人华化考序》中说:“寅恪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而喜谈中古以降民族文化之史”。所谓“民族文化之史”,指的是古代各民族(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陈氏在这个问题上有系统的看法,可以称之为“民族文化史观”。王国维是与陈寅恪齐名的现代杰出史学家。对于古代各民族在文化史上的作用,亦曾提出系统的看法。换句活说,王氏亦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史观。王、陈二氏的“民族文化史观”是大同小异的,带有明显的互受启发的痕迹。本文尽量按照王,陈二氏的原有思路,对他们的民族文化史观进行比较和评价。  相似文献   

16.
不少文学研究工作者讲“要创新”、“要开创新局面”、“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当然是对的,应该如此的。问题是如何创新、如何开创新局面、如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认为,除了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提高文学研究工作者的素养外,还得解决文学研究的“纵”“横”问题。文学研究的“纵”,就是要把你研究的问题放在纵向的历史长河中来加以考查和把握,认识它在其中的地位和意义,从而以崭新的角度研究这个问题,论述这个问题,提出新颖的、独到的见解,使人读了你的论文后,有耳目一新、大彻大悟之感。为此,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你所研究的问题的范围内。1985年12月10日,我们和一位外国的中国文  相似文献   

17.
略论“回回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一般认为:回族缺乏其构成为民族的经济、地域和语言的显著特征,而维系其存在与发展的只是它的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有人说:“回族离开了伊斯兰教就不成其为回族。”似乎回族文化即集中反映为伊斯兰教。也有人说回族根本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文化就是汉文化,只不过是“汉族信奉回教”而已。我们认为,一个民族不可能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回族也肯定有其民族文化的,无妨就叫做“回回文化”。因为这种文化既有其具体的内涵,也有其来源和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因素。笔者曾提出了一个“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论点。本文拟就这几个方面加以探讨,以就教于研究回族的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8.
2002年1月12日,我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发表了《真正重视“逻先生”———简论逻辑学的三重学科性质》一文,呼吁“在‘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旗帜在我国飘扬了近一个世纪之后,我们应该真正重视‘逻先生’,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大健全的逻辑意识与逻辑思维素养的培育,使之成为营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良性文化环境的重要内容。”由于“逻先生”这个提法比较新鲜,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和回应。在五四运动85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赵虹先生约我在《社会科学论坛》谈谈这个问题,并最好采用与学界同仁对话的形式。斌峰兄,在逻辑学界…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帝国主义”现象的再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适 《兰州学刊》2008,(8):153-155
就“文化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确切定义在学术界一直有着激烈的争论。文章首先给出了新左派和其他一些学者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定义,然后讨论了文化帝国主义的两种重要表现形式:媒介帝国主义和语言帝国主义。文章指出美国文化中的技术和政治因素在全球化过程中激发了一种寻求特殊性、地域性和差异性的现象,也就是全球化过程中文化所体现的异质化特征。在对待外国文化影响时,我们在强调本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同时,还应反对极端的文化民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贾宝玉对林黛玉说:“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妹妹。虽然有两个(指赵姨娘所生的探春和贾环。作者注),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是我白操了这个心,弄得有冤无处诉。”宝玉这番表白中的一处纸漏,长期被读者忽略了。即宝玉并非“独出”。所谓“独出”是指一个人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宝玉有同胞哥哥贾珠,虽二十岁时死了,严格地讲,宝玉并不能算是“独出”。退一步说,即使已经去逝的兄弟姐妹不算,宝玉也不能算是“独出”。因元春乃宝玉的同胞姐姐,身体健康,且刚刚省亲回宫不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