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诗文 《江淮论坛》2010,(4):156-159
中国电视益智类节目在选秀节目退出黄金档的媒体环境下,以不同于以往的创作手法和科技化含量更高的视听风格吸引了观众的眼球,而老品牌节目以自身的经典理念与经历过市场考验的成功模式仍然拥有一定的收视份额。本文尝试从益智类节目的现状入手,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而后进入对益智类节目的本体研究,通过对该节目类型自身具备的特征与创作元素的分析,结合新变化产生的原因和老品牌成功的经验,印证传承与创新需并存的观点。在对本体进行透彻的研究之后,回到对目前问题的解决方式的探讨上。针对当前的现状,文章对益智类节目的空间拓展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立强 《中州学刊》2006,(1):250-254
近年来电视娱乐节目日趋平民化,由昔日的明星叙事逐渐目光下移,投向了草根阶层,表现出新的类型运动特征与欲望诉求.<超级女声>即是其中的典型.该节目以普通大众为选秀对象,并大量吸引观众参与节目,以酷评、原生态的叙述方式、观众高强度的互动性和前所未有的评判权力作为构建元素,融进一些综艺基点,完成了娱乐"真人秀"本土化的空前演绎,掀起娱乐选秀节目的一个类型新高潮,同时,该节目也成就了一场商业盛宴.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6,(6):179-184
音乐选秀节目是电视媒介发展的产物,在电视娱乐节目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我国音乐选秀节目源于中青赛的出现,其发展阶段呈现鲜明特点,对我国当代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音乐选秀节目进行研究,分析了音乐选秀节目对我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影响,以此把握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胡秀坤 《理论界》2007,(4):144-145
本文分析了“电视选秀”对丰富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市场的积极意义,同时分析了目前“电视选秀”节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搞好“电视选秀”节目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声势浩大的选秀节目一度掀起了巨大的社会冲击波.选秀节目的成功,源于其平民化娱乐的创新导向契合了当下大众娱乐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然而,选秀节目在经历了人们对它的热捧、追逐到质疑、非议之后,其发展终因主管部门的"规范"走入窘境.选秀节目的成功,称得上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创新的可贵突破,但是它的滥办乱播,却破坏了媒体谋求节目创新与所肩负的社会责任间的和谐与平衡,扰乱了正常的电视生态格局,损害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选秀节目由热播到"限办"的命运告诉人们,电视娱乐节目不断追求创新是必要的,但这种创新应该建立在不背离媒体社会责任的导向前提下,必须注意寻求节目创新与媒体社会责任的协调,讲求健康,注重品格.  相似文献   

6.
《西部观察》2005,(2):90-96
舞蹈&lt;千手观音&gt;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通过当代社会最具传播力的电视媒介,经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21名聋哑演员精妙绝伦的演绎,取得巨大成功,被观众评选为“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歌舞类节目一等奖,观众投票支持率在所有节目中高居第一.……  相似文献   

7.
《西部观察》2005,(3):90-96
舞蹈&lt;千手观音&gt;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通过当代社会最具传播力的电视媒介,经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21名聋哑演员精妙绝伦的演绎,取得巨大成功,被观众评选为“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歌舞类节目一等奖,观众投票支持率在所有节目中高居第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电视产业的高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平台的出现,新老媒体的演进、整合,以及西方电视理念、电视节目形态与本土化特色的糅合,访谈类节目的创新姿态尽显,进而一批新颖的谈话节目涌现出来。本文以凤凰网推出的网络访谈类节目《凤凰非常道》为案例,从节目定位、主持人风格、话语互动体系等方面,探析其运作成功之道,并对网络访谈类节目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Web2.0的大背景,,TV2.0作为一种新的电视传播理念渐行渐近."观众创造内容,观众分享内容,观众与观众互动"是TV2.0的核心理念.以IPTV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不仅为受众提供了无限的选择,而且为他们展现了一个个性化的"电视超市"和"电视社区".他们不再是"沙发上的土豆",而是"搜寻者、咨询者、浏览者、反馈者、对话者、交谈者"等诸多角色中的任何一个.电视与网络的融合,互联网的"前倾"特性将对传统电视"后仰"的消费模式产生强烈冲击.传统电视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新兴电视媒体的网络化特质,在和互联网的融合中尽快升级换代,实现思想观念、节目内容、广告策略等全方位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十年,中国电视内容生产面临着来自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呈现出异常焦虑和匆忙的状态。在这种形势和背景下,中国电视人不畏艰难,依然做出自己独特的新的探索,创造了众多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栏目、节目,包括虚构类节目、非虚构类节目以及介于虚构和非虚构之间的节目等。除了中国电视人主观努力之外,客观上还有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复杂的动因。十年的探索和成绩必将为中国电视未来发展积累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电视相亲类节目席卷荧屏,形成一股热潮,以文质观这种文论观点来看待此现象,观众的质疑、批评、谩骂,原因在于此类相亲节目过度包装、策划、炒作,而忽视了电视节目本身的内涵,娱乐教育服务功能,可以说是文胜于质。本文欲对《论语》中孔子“文质观”略作梳理,并且通过其之精髓来推进电视节目的良性发展及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很多关于儿童电视新闻节目的研究都偏重于如何制作儿童新闻节目等内部研究,该文与众多的研究者不同,选择了对我国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发展更有决定意义的外部研究视角。首先分析指出了儿童电视新闻节目与其他儿童电视、普通新闻节目存在的区别,从儿童电视新闻自身的特点和客观的外部发展环境角度论证了儿童电视新闻节目天然的脆弱性;然后从儿童新闻自身独特的价值和我国儿童电视应有的品质和努力目标出发,论证了支持儿童电视新闻类节目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国家应加大对少儿电视新闻类节目的投入,应建立保障儿童电视新闻类节目良性运作的有效机制,以及保证儿童电视新闻人才稳定发展的政策性规定等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梁洁 《南方论刊》2004,(9):31-32
新闻类的电视焦点节目如何保持长久生命力?这是电视新闻工作者探究的问题。综观中央台到地方台焦点类节目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从节目策划、题材内容、理性色彩、报道形式等方面加以努力。  相似文献   

14.
沈琪霞  李丹 《天府新论》2006,(Z1):248-249
2004年夏天,一档以“想唱就唱”为口号的电视选秀节目“超级女声”红透大江南北,创下极高的收视率;随后,央视的电视选秀节目《梦想中国》正式启动,号称要打造顶级的“平民偶像”;上海东方卫视也不甘示弱,推出“我型我秀”,用各种时尚元素来包装一个个“平民偶像”,不少地方台也  相似文献   

15.
电视情感谈话类节目的内核为“情感”,既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人与人之间的“小情感”,也包括社会公益、民族情、国家情等人与社会的“大情感”。节目自诞生之日起便引起了业内人士、社会学家、心理专家以及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但大多停留在纯理论论述或一般的制作手册层面,他们常常忽略一个问题,即作为电视情感谈话类节目核心的“情感”是可以消费的吗?在激烈的市场化竞争的发展背景下,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情感要如何进行生产?未来的发展又会如何呢?将电视情感谈话类节目置于电视产业市场化竞争背景下去研究其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快节奏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承受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也有着越来越多的心理症结,可是他们又找不到倾诉的地方,找不到可以倾听的人。情感访谈类节目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让他们得以释放压抑的情感。可以说情感访谈类节目是近年来十分受观众欢迎的一种节目形态,具有极强的贴近性、真实性和故事性,而能够让这些特质完美的呈现出来,主持人的作用不可忽视。本文从主持人保持平等心态、以善意的心态提问和善于应变三个方面论证了情感类节目主持人应该具备的修养素质,以期情感类节目能打开更多受访者的心扉,带给观众更多的心灵启迪。  相似文献   

17.
《新学术》2007,(3)
随着体验营销在全球的兴盛及普及,电视娱乐类节目也开始了体验化之路,本文着重探讨了电视体验式娱乐节目不同于其他节目的特点,以及在制作此类节目是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金鑫 《理论界》2009,(2):168-169
近几年,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发展得极为迅猛.综观国内电视频道,周一到周日,日日有谈话,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有说头.尽管我国电视谈话节目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综观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笔者发现目前国内的谈话类节目在话题拓展的广度、对话触及的深度以及谈话现场和谈话过程中所应展示出来的内心或人性的真实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本文针对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不足进行了具体研究,并对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表演学为电视真人秀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野和研究路径。在真人秀节目的表演学解读中,可以将自我呈现作为逻辑前设,把自我实现作为目标诉求,考察节目选手、主持、评委、观众、电视媒体乃至政府等主体的行为。分析真人秀表演的自我呈现、规范向度、审美旨趣和中介化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说,电视真人秀其实是一种表演范式,它既是一种审美表演(舞台表演),也是一种社会表演,还是一种媒介表演。  相似文献   

20.
电视同质化,主要表现在节目形态、主题、风格和节目的运作方式等方面的模仿或沿袭。本文拟从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顺从与规避、受众的视听两个方面,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娱乐类节目、新闻评论类节目和电视剧来对此加以分析,试图解密出现电视同质化现象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