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巨大的语言差异,隐喻在这两种语言的转换极为困难,甚至不可译。文章从汉英音韵差异的角度,从隐喻的音韵美感、双关隐喻以及隐喻拟声词的翻译探讨了隐喻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及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在"传神达意"的翻译标准下,《牡丹亭》中的双关语是可译的。汪译《牡丹亭》双关的可译性限度达到了二个层次:"常译"和"非常译"。"常译"是汪榕培追求的最高翻译目标,着力点在于译出双关语的双重语境,最大程度地保留原作双关的修辞效果。如若不能,则是退而求其次:"非常译",即运用翻译补偿策略译出双关的隐含意义,弥补双关语翻译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而带来的翻译失真与缺损,取得了与原文大体相同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3.
双关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都被广泛使用,是汉语习语中常用的修辞格之一。由于双关深深地植根于语言文化中,且英汉语言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所以通常认为双关的翻译是不可能的或很难的。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双关的可译性进行了探讨,并最终总结了汉语习语中双关的几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从洪堡特的语言观看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可译性与否受到包括语言、心理、文化以及翻译方法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里我们仅从语言的层面来探讨翻译的可译性问题。本文在分析洪堡特语言观的基础上阐述了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关系问题。分析洪堡特的观点使我们对语言本身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可译性(或不可译性)这一翻译观的理解。于是在把对语言的认识与对翻译观(可译或不可译的观点)的理解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例证,本文得出结论———没有绝对的可译性或是不可译性,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事实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两者。  相似文献   

5.
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译学前辈们多次论述了文化的可译性,提出翻译可以做到等值,否认文化的翻译存在限度,站在可译性一极.做为译学后进的本文作者认为翻译存在可译性限度.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的差异性往往很大程度地制约着翻译的等效性.重点研究和讨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这一问题,从问候语和称谓语等八个方面阐述了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说明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是翻译实践中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同时又认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动态变化的.  相似文献   

6.
从古诗意境美英译的角度,通过译例分析,论证许渊冲先生"三美论"关于意美的翻译方法论尚未能完全实现古诗意境美的传递。由于一些文化和语言的不可译性,只有加深文化渗透和交流才能使古诗意境美的传递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趣译双关     
趣味是双关语的精神。双关语的功用在于使文章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翻译中对双关语的处理应注意突出其两层含义中的深层含义,以双关译双关是理想目标,前后对照法译双关可作为常用处理方法,对照包括形式上的呈现和语义上的契合。但也可降低难度系数,采用其他方式。首次提出“对照法译双关”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论翻译中的语言功能、文化介入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翻译界素有不可译性问题分为相对不可译性和绝对不可译性之争论。其实,这种相对不可译性和绝对不可译性主要由文化差异引起,并与语言的文化功能、美学功能密切相关,即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则从根本上导致了翻译中的绝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汉英文化差异比较,重点研究和讨论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这一问题,从生态文化和物质文化等五个方面阐述了文化的可译性限度,说明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是翻译实践中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  相似文献   

10.
俄语双关辞格有它自身的定义和特点。双关辞格的翻译一向被认为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它的能否准确传达关系着对原文语言风格的保留问题。从其特点出发,探讨了俄语双关辞格翻译的重要性及其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11.
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翻译观在形式与内容、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以及文本的可译性等一些翻译的基本问题上颠覆了传统观念:消解了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关系,打破了“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壁垒,并提出直译是最好的处理方式。翻译不单是为了传递内容, 而是为了传递真理等思想,这与文学作品语言的无限创造性、文本的高度虚构性以及随后衍生的文本解读的开放性等突出特征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讨论了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并对卡特福特关于文化不可译性最终将由语言不可译性来解释的倾向提出了异议。通过定量分析英语谜语汉译后的可猜测程度,提出了区分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的必要性,以及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卜巧玲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2):67-68,108
从解构主义对文本终极意义否定的角度,针对文本是否存在"终极意义",借鉴当代文化理论中的解构主义和解释学的一些理论,结合翻译研究中有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研究结果,探讨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提出了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活动中同时存在的一对矛盾体,是语言之间共性和个性的体现。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对立统一使得同一原作会出现多种不同的译本,从而给文学翻译研究工作者提供一个看待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翻译的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不可避免也是两种文化的的交际活动。文化差异固然存在,翻译作为交流的手段,无论采用何种翻译手法均能达到交流的目的。在以交流为目的的翻译中,没有绝对的不可译性。一切不可译性在翻译过程中事实上只是某种程序上的文化缺失。  相似文献   

15.
英汉翻译中的补偿手段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会存在不可译现象,补偿是解决不可译现象的有效手段。文章从对不可译现象的分析入手,将不可译分为语音音韵的不可译、形态的不可译、语意的不可译和文化的不可译,并结合权威学者对补偿的分类和大量实例,详细分析了补偿针对各种不可译现象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需要从理论层面加以深化.同构理论解释了文化和语言是如何保证或阻碍跨语际交流的.文章也介绍了一些在英汉翻译中经常采用的把不可译变成可译的技巧和策略,这些技巧和策略就是翻译中的变通.  相似文献   

17.
霍克斯在《红楼梦》翻译中对文化的操纵与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的翻译行为,证实了"操纵""文化构建"思想对翻译文学存在一定影响,一方面文化对翻译有"操纵"作用,译者有受操纵的一面,也有反操纵的一面;另一方面翻译有一种"文化构建"的重要功能,翻译一经产生会对目标语或译入语文化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翻译不仅塑造了原作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而且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媒介,是文学更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而文化的不可译性则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可以转化为可译性。从表象上看,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语言的不可译性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转换性。其实语言的不可译性比文化的不可译性能引发更为复杂的状况。  相似文献   

19.
广告翻译的可译性限度问题研究:德国功能派译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功能派译论为理论支撑研究广告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具有可行性和科学性,但功能派译论并非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由于英汉在语言和文化两方面都存在功能关联性特征,英汉广告互译中有时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上、意义上的流失、替换,因而弱化了目标广告文本在目标文化中的表达效果和劝诱功能,这就是广告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问题。可译性限度存在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可译和不可译是一个动态的多维的连续体,随着语言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原来不可译的可能变得可译,有限度的翻译可能变得充分。  相似文献   

20.
试论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或表达方式是否存在。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特征、文化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可译的现象在翻译中在所难免。从语言文字特征和文化两个层面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