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当下社会所提倡的公平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透视:观念、现实与制度.观念的公平提醒人们跳出传统知识论窠臼,保持对公平的谨慎理解,不要随意进行公平的界定;现实的公平提醒人们分析和梳理当下社会公平意识的接受状况,并对现实公平通过制度化的法律加以实现;而作为制度的公平,则涉及到对观念公平、现实公平的吸收,涉及到法治框架下的立法、司法、执法领域的检讨和制度设计.公平的真正实现,需要这三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尤其要从大学新生开始进行法治教育。当前,大学新生仍存在法律知识不牢、维权意识不强、法治思维不足等现象,法治观念需要进一步夯实,需建构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共同体,同向同行,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增强学生法治观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基于大学生之主体观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针对大学生之主体观念整体孱弱等特点,我们必须坚持原则,端正态度,改进方式,着力引导,培育和强化其主体意识,以适应法治社会的要求和需要。  相似文献   

4.
现今中国社会,人们惯用“哥们”、“兄弟”等“家庭语言”,这是社会关系“家族化”现象。作为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表现形式,社会关系“家族化”与现代化发展背道而驰,阻碍着公民社会的产生。其文化根源在于传统的家族观念。传统家族观念根深蒂固,并延伸到政治领域,形成了传统社会的政治关系网,反过来又加深了家族观念的深远影响。寻求社会关系“家族化”的破解途径,需要在三个方面加大力度:培育公民意识、遏制政治腐败和完善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5.
基于农耕生活和宗法制度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传统文化中的不良因素也给当下道德建设带来了严重危害.这种危害主要体现在"关系"文化损害了公平、正义;小农意识导致各种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肆意泛滥;官本位意识严重阻碍社会的健康发展;等级观念压制人的创造激情等.只有祛除传统道德中的这些不良因素,才能使人们逐步养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6.
我国公务员的法治观念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法治观念的历史渊源及其基本内涵的分析,阐述了西方公务员法治观念的基本情况.论述了我国公务员整体法治观念存在的误区,即"人治"意识依然存在,法律工具主义意识浓厚,由制度和监管的缺欠导致法治观念的扭曲.进一步阐明了我国公务员法治观念构建的主要内容,即树立法律权威的观念,遵循程序正义的原则,并加强对其自身的法律知识的考核,吸纳法律人进入政府工作.  相似文献   

7.
和谐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观念,它具体化为慎刑思想、无讼价值观和情理法特征。小农经济、宗法社会是这种观念的经济和社会基础。传统法律文化的和谐观念具有合理精神,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法律文化和谐观念应当实现从民本到人本、从一元静止到多元运动、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底层"上升通道的阻塞是现行各种不合理体制造成的,唯有法治才能建立公平体制,通过法治保证教育资源的分享公平、公务员的晋升录取公平、市场的准入竞争等方面公平。通过法治打通"底层"上升通道,使包括底层子弟的每一个人受到平等对待因而能够健康成长和自由发展,促使每一个人对社会的认同、融合、参与,打破阶层之间的身份世袭化,促进各阶层之间的正常流动,一个充满活力的、流动的、清新的、和谐的正义社会就建立起来,成为每一个公民成长和发展的优质平台。  相似文献   

9.
"空巢老人"群体面临的现实困境是当今人们追求和谐社会的一大挑战,从道德文化角度分析,孝文化的缺失是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孝意识的淡化和孝观念的误区。因此重构孝文化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是保持和谐稳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环境的需要,也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需要。重构孝文化必须将传统孝文化的精神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并围绕宣传教育、精神赡养、法律机制、人格平等、孝德升华的实践路径展开。  相似文献   

10.
法律是在思想文化中流动的.人文精神思想的流动和张扬,推动法治由过去简单的强调阶级斗争为纲或以权力为本位,转向以人为本,主张和谐法治,体现了当代法治、社会公平要符合人文精神理念的要求.这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就.人文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总是反映出一定社会人们对自身的尊严和价值的强调,形成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同时人文精神的内涵又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实现的,总和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交织在一起.从人文精神表现的文化内容而言,人文精神是对人自身价值加以肯定和张扬的道德范畴;人文精神可以体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文明程度;在当代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物欲主义的批判和超越;同时人文精神问题又是在多重的文化矛盾中运行.人文精神的思想文化对法治、社会公平的价值在于:人文精神要求张扬正义与拷问人性,是法治、社会公平理论的逻辑起点;要求追问法的合理性,是法治、社会公平的思维工具;主张自由、平等、人权、公正等,表现的是法治、社会公平所需要的价值文化要求.  相似文献   

11.
论医院现代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院的健康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现代管理理念和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在科学地概括和总结世界范围内经济与社会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念.可见"以人为本"也是医院建设与发展的现代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2.
作为生活同质化与多元化并存的社会,消费社会中人们的感官享受取代了理性反思,一般物质消费被象征性消费所取代,这种消费价值观的根本特征是对人的基本需要和使用价值的背离,时尚为其提供了消费的价值尺度。时尚消费是一种符号消费,是以对使用价值的贬低为前提的。广告是制造时尚的机器,是制造挥霍性消费的机器,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消费符号。这种消费价值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背离,也是对人类根本生存利益的背离,进而成为当代消费社会人类面对的深刻危机之一。  相似文献   

13.
发展的教育作为教育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核心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高等学校、教师和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高等学校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4.
建设人文校园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源于人道、人性 ,随之成为一种学科 ,进而发展为认识、思维、方法、精神和理念。当教育随改革而深化时 ,人文化的学校管理将是一种趋向。本文就人文校园的建设作一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莱布尼茨认为,从观念本身出发就能对事物进行先验区分。因为清楚明白的观念自身就具有区分事物的功能。通过对其下定义、确定出种差,我们就能够在逻辑上把事物区分开来。而借助于个体概念的可共存性以及它们在可能世界中的特殊性和惟一性,我们就能够对在诸多可能世界中的无数个可能个体进行区分。最后,从个体概念出发并通过诉诸于充足理由原则,莱布尼茨还为我们论证了事物的可辨别性。  相似文献   

16.
权利与宪法密不可分。近代以前没有明确的权利概念和专指权利的词语,"宪法"只是规定国家政权结构的法律或私人契约。权利概念及专指权利的词语的出现,促成了近代宪法的产生,引起了权利宪法化的广泛立宪活动。  相似文献   

17.
关于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的研究已经较为熟稔,但关于行政理念的研究还不是很完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因此研究行政行为的指导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从地方政府行政行为的指导思想——行政理念着手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传统理念与现代理念的区别,并对其历史进行了考察,从历史考察中总结出了各自的弊端,最后通过善意的推定找到了二者中和的一个机制——治理理念,对现代政府的治理理念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大学发展观引领着大学的发展。本文对"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创新发展"、"社会化"等当代大学发展观进行了分析探讨,指出现实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以期明晰大学发展理路,为我国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安徽农业大学召开的"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科学发展观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这一会议主题,就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和观念培育,建国以来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认识误区与经验教训,在当前和今后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难点和重点,农业和农民教育、乡村文化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与政策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和坦诚交流,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和具有参考价值的观点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前提、动力、目的、标准和人民主体价值观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人类思想史有关民本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的扬弃。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必须以促进入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