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灭惑论》是今天尚存的刘勰的两篇佛学文章之一,考定其撰年,对于研究刘勰世界观的发展变化和正确认识《文心雕龙》的文艺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近年来,这一问题受到不少学者的重视,先后有杨明照、王元化、李庆甲诸先生撰文考证。诸文意见不一。杨明照先生主张成于齐;王、李二先生主张成于染。王、李二先生在具体确定《灭惑论》撰  相似文献   

2.
在论述和评价刘勰的文学观点时,很多专家都强调指出:刘勰的文学观点渊源于儒家的文学思想,“刘勰的中心思想毕竟重在发挥儒家的现实主义理论”(郭绍虞说)。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仅仅强调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还有一些儒家以外的思想,对刘勰也有相当重大的影响,而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道家思想。说到这里顺便插几句话,去年十月笔者到四川大学访问杨明照教授(《文心雕龙校注》一书的作者)时,他曾提到周振甫先生也认为刘勰颇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因此论述一下刘勰文学思想中的道家因素,并不是一件没有意义的工作。在《文心雕龙》等著作中,刘勰对道家的推崇并不亚于儒家。《文心雕龙·诸子》说:“及伯阳识礼,而仲尼访问;爱序道德,以冠百氏。……李实孔师,圣贤并世,而经子异流矣。这是孔、老并重。《文心雕龙·诸子》:“孟轲膺儒以磬折,庄周述道以翱翔。”《灭惑论》:“得意忘言,庄周所领;以文害志,孟轲所讥。”这是孟、庄并称。又《灭惑论》说:“若命缀俗因,本修教于儒礼;运禀道果,固弘孝于梵业。”“寻柱史嘉遯,实惟大贤,著书论道,贵在无为,理归静一,化本虚柔。”这是儒、佛、道三位一体。从《文心雕龙》对老、庄著作的评价来看,刘勰对老子的著作评价甚高,而对《庄子》  相似文献   

3.
吴晓峰 《中州学刊》2014,(4):159-162
刘勰《文心雕龙》是一部论述文章写作与文章批评的著作,无论创作动机还是写作内容以及论文依据都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序志》篇是全书的序言,全面阐述了刘勰关于《文心雕龙》写作动机、理念的思考,有助于我们了解儒家思想对刘勰的影响。从《序志》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写作动机来源于儒家的立言理想,他的论文途径来自对孔子的学习以及对儒家经典的尊崇,他论文的依据乃至篇章结构的设计,均是以儒家经典著作与人文理念为标准的。  相似文献   

4.
最近出版的穆克宏教授的《文心雕龙研究》一书(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是《文心》研究的一项新成果,也是作者潜心研究《文心雕龙》30年来的结晶。 《文心雕龙研究》一书近30万字,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通论,对刘勰与《文心雕龙》全书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涉及刘勰的生平、思想、《文心雕龙》的文体论、风格论、  相似文献   

5.
南朝齐、梁间人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五十篇,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方面的权威之作。修正主义文艺黑线头目、反革命两面派周扬也曾到处大讲《文心雕龙》,胡说什么要依据这些东西来“建设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今天我们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武器,批判地研究《文心雕龙》,清除儒家反动思想在文艺方面的种种流毒,将思想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  相似文献   

6.
刘勰在《丈心雕龙》中把《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视为“文之枢纽”。所谓“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对于总纲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可以看作是“文心”部分,分别从文体论、审美性和创作论方面体现了刘勰儒家经典文学化的观点:《正纬》和《辨骚》归为“雕龙”,体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文心”和“雕龙”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学范式:儒家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转化。  相似文献   

7.
<正> 刘勰将《文心雕龙》的“原道”、“徵圣”、“宗经”、“正纬”、“辨骚”诸论,称为“文之枢纽”。五论是为文或文学理论中的关键性或纲领性的理论问题,它既是刘勰撰述《文心雕龙》所依据的原则,也是《文心雕龙》文论思想体系的“枢纽”。因此,探讨五论的理论结构,是确切把握刘勰文论思想体系和进一步研究其具体文论观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因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远非一篇文章所能负荷,所以我们将从理论的系统性上考虑,先对其中最重要的“原道”、“徵圣”、“宗经”三论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文章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不少研究者对《文心雕龙》系一部文学理论专著的说法提出了异议。王运熙先生说:“从刘勰写作此书的宗旨来看,从全书的结构安排和重点来看,则应当说它是一部写作指导或文章作法,而不是文学概论一类的书。”(《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贺绥世先生说:“《文心雕龙》研究的不是单一的文学理论,而主要是文章学。”(《写作》1983年第二期)《文心雕龙》的研究对象虽包括诗、赋、乐府等文学作品,但大部分还是论、说、书、记等常用文章;《文心雕龙》所论  相似文献   

9.
按汤用彤先生的说法,玄学作为魏晋新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各派思想进行一个新的组合,从而使那个时代的思想表现了特殊的精神。组合的结果,就是“以老庄(自然)为体,儒家(名教)为用”。①《文心雕龙》所表现的思想正是这样一种组合。一方面,刘勰的文学观中有不少命题,如自然说,虚静说,物感说和情志说等,都与道家思想有着血缘关系,但另一方面,刘勰又通过玄学的圣人观将儒家思想输入《文心雕龙》,从而起到节制和平衡道家思想的作用。圣人观可以说是《文心雕龙》进行思想组合时的枢纽或关键。于是,《文心雕龙》中儒道两家思想就处于一种微妙的,又不无勉强的调和状态之中。正是这种调和,暴露出致命的理论弱点,导致了刘勰写作《文心雕龙》的方法论矛盾。  相似文献   

10.
刘勰的《文心雕龙》枢纽论有五篇论文:《原道》、《宗经》、《征圣》、《正纬》、《辨骚》。《辨骚》是从文学的语言表现和写作方法上指导写作的总论。既然作为文学总论,《辨骚》就不可能和《诠赋》一起置于文体论中,让读者面对一体而二论莫知所以,所以刘勰自己把《辨骚》放在枢纽论中是没有错的,不管是从论文思想还是从行文条贯上都是毫不含糊的。  相似文献   

11.
《文史哲》2015,(5)
"知音批评"模式,是构成《文心雕龙》批评范式的四大模式之一。通过"知音"语义分析,可知其内涵既具有直觉的、感性的特点,又具有分析的、理性的特点。检讨"知音"故事的文献材料和思想背景,发现已有的代表性研究论著,严重忽略了《吕氏春秋》记载这个故事是嵌入在一个"知味"故事框架之中的意义。《吕氏春秋》记载钟子期不但"善听音",而且他还有一套理论,其基本观点与《荀子》中的《乐论》篇和《礼记》中的《乐记》篇等儒家音乐思想是一致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总结出的"六观"论,是与《礼记·乐记》以及嵇康《声无哀乐论》等这样的音乐理论文本分不开的,因为这些音乐理论文本才有对如何"知乐"的具体分析。刘勰《文心雕龙》不仅采用"知音"这个概念来作为讨论文学批评具有重视直觉审美体验的内涵,而且是体现了与"六观"方法融会相洽的"知味"批评方法的。知音批评模式中既包括了"六观"论这样的具有客观性的文本细部批评意蕴,也包括重视作品之美"味"的整体性体验与品评的批评理念,这种批评精神和方法贯彻《文心雕龙》全书。  相似文献   

12.
《理论界》2017,(7)
刘勰《文心雕龙》评《左传》文章学特点有三:首先,《左传》记载了春秋时代诸多贤人文辞,刘勰所重视的是那些符合儒家礼制、缘事而发、语言优美、具有审美及政治双重价值的部分。其次,在文体方面,刘勰认为《左传》不仅是"传体"的源头,其中还记录了诸多文体起源与发展过程的重要证据。第三,在指导文章写作方面,刘勰认为《左传》可以在用典、比拟、结构等方面为文章写作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周振甫先生在其《文心雕龙注释·前言》中说:“刘勰《文心雕龙》的所以立论绵密,这同他运用佛学的因明是分不开的。”王元化先生在其《文心雕龙创作论·后记》中也说:“六朝前,我国的理论著作,只有散篇,没有一部系统完整的专著。直到刘勰的《文心雕龙》问世,才出现了第一部有着完整周密体系的理论著作。……这一情况,倘撇开佛家的因明学对刘勰所产生的一定影响,那就很难加以解释。”这些话极为精当。但《文心雕龙》究竟怎样受了因明学的影响,却都没有详细的论述。而且至今也没有见到其他关于对这个问题探索的文章。笔者不避浅陋,愿为周、王二家所论加一小注,以就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14.
《诸子》在《文心雕龙》五十篇中位列第十七篇,向来被当做二十篇文体论之一,只有范文澜先生提出《诸子》篇在《文心雕龙》整本书的结构系统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并把它与《宗经》并列,作为"文之枢纽"中的一员。本文从《诸子》篇的具体内容出发,从刘勰对诸子著作的态度入手来看待《诸子》篇在《文心雕龙》全书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5.
“经典”在《文心雕龙》中的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尽管此前儒家典籍已经经典化,但是刘勰的贡献在于进一步将之“文学经典化”。《文心雕龙》的儒家典籍文学经典化策略主要有分为两个步骤:一是将儒家经典文学化,对之进行文学分析和解读;二是将儒家典籍文学经典化,用来讨论更为广泛更为根本的文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刘勰的论说文理论,是《文心雕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心雕龙》中,直接而集中地阐述论说文体的篇章,就有《诸子》、《论说》、《檄移》、《章表》、《奏启》、《议对》等等,几乎占该书文体论部分的三分之一。其他适用于论说文写作的理论,还散见于其他许多篇章。在如此众多的篇章之中,刘勰探讨了从上古一直到汉魏六朝的论说性文章,分析评价了众多作家在论说文写作上的特色,从而在  相似文献   

17.
“张角、李弘毒流汉季”,这是《弘明集》八所收萧梁刘勰《灭惑论》中的一句。刘勰将李弘和张角并列,加以攻击,无疑李弘其人与张角一样。是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刘勰是站在佛教立场向封建统治阶级提出警告的,警告他们不能信任道教,张角、李弘等人的起义,对统治阶级是一种严重的威协。同时,北魏寇谦之的《老君音  相似文献   

18.
(一) 关于《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思想体系,在学术界曾引起热烈的争论。范文澜同志在《中国通史简编》里说他“完全站在儒学古文学派的立场上”,而这一学派的特点是“哲学上倾向于唯物主义,不同于玄学和佛学。”茅盾同志则指出他的“二元论倾向。”最近《文学遗产》上发表了  相似文献   

19.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视为"文之枢纽".所谓"文之枢纽",即全书的总纲.对于总纲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我们对<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把握.我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可以看作是"文心"部分,分别从文体论、审美性和创作论方面体现了刘勰儒家经典文学化的观点;<正纬>和<辨骚>归为"雕龙",体现了文学经典的确立."文心"和"雕龙"它们共同构建了一种文学范式:儒家经典向文学经典的转化.  相似文献   

20.
<正> (一) 刘勰自幼深受佛教洗礼,出仕以后,佛教已被正式宣布为国教,也没有中止其佛教活动,最后燔发自誓,决心出家;但他的《文心雕龙》,又以尊孔宗经为主旨,口口声声以儒家经典为依据。这是不是一个矛盾,怎样理解这个矛盾,是了解刘勰思想所必须明确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刘勰的思想中,在《文心雕龙》一书中,怎样处理儒与佛的关系,这是个有待研究的客观存在的问题。过去的论者,或以为《文心雕龙》与佛教思想无关,或以为刘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