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在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威胁民众生命的突发灾难性事件一旦发生极易导致谣言产生 和社会的紊乱。因此,大众媒体应按照新闻自身的传播规律,将宏观信息与微观信息合理配 套传播,才有利于提高报道的质量,降低突发灾难性事件报道的负面效果,才有利于控制谣 言,安定民心,稳定社会。  相似文献   

2.
3.
突发公共事件与政府应对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君 《理论界》2006,(9):214-215
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是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在宪政和公共应急法制的框架下行使政府公共紧急权力,是对常规民主法制在处理威胁国家和社会生存的紧急情况时内在局限性的一种补充与完善,是现代宪政与行政法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具有极大的公益目的,应当最大程度地保护危机状态下的公民权利,尽快消除危机,恢复社会正常秩序,因而行政紧急权具有不同于常态下的内容,紧急权力的行使遵循有别于常态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关于高海拔民族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海拔民族地区,地处高原,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而且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传统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这些特殊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决定了该地区突发事件具有特殊性:高海拔环境、民族性、难以控制性。很多情况下,该地区发生的一般事件,由于信息不对称、沟通不畅等因素,有时会上升为突发公共事件。同时,由于高海拔民族地区大多地处边疆,加强该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高海拔地区地方政府应不断提高其应急管理能力,积极发挥当地民众的作用,不断完善其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宋秀波 《南方论刊》2021,(5):75-77,80
新冠肺炎疫情只是诸多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一个事例,要将统一战线的功能优势转化为突发公共事件治理效能,必须凝聚统战力量构建突发公共事件治理共同体.文章在结合疫情防控的重重困难梳理了统一战线的功能优势,以茂名统战力量应对疫情措施为个案研究了大疫之下统战力量显担当的策略,最后探讨了如何把统一战线优势转化为突发公共事件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6.
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和预警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维平 《兰州学刊》2006,(3):156-161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灾害的突发性和破坏性,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一定要抓好防灾基础准备工作,使我们在面对灾难时变得更理性、更灵活、更团结、更有责任、反应更快,这既是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管理和防御震灾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的关键环节,也是迅速展开灾后重建的坚实基础,是一项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大业。从理论上讲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预警机制的分析和预警机制的构建等问题都是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机制在学术上必须认真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社会转型下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使得众多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环境正义,作为利益平衡的“天平”,是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过程中公众参与的法律价值追求。然而,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在有法可依的应然与实际参与的实然之间存在差距。在环境正义理念的指引下,为了保障各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应当对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过程中公众参与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在法律上做出系统的规定,健全公众参与决策的机制,平衡不同利益主体的权益,完善法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8.
社会工作者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不仅仅是医学问题 ,而且是社会问题 ,需要社会工作者的广泛参与。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问题上 ,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 ,加强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核心主体,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演变、解决及其善后工作负有主要责任.构建以地方政府为核心的决策指挥救援机制、事发状态下新闻媒体发布宣传机制、心理救助机制、区域政府间的协调机制以及包括企业和各种非政府组织在内的多维主体善后机制,是地方政府积极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0.
西部城市安全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和处置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论述了开展西部城市安全与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研究的意义;通过对引发西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原因的分析,对突发公共事件特征的概括和对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得出中国西部城市己进入突发公共事件多发期和高发期的结论;从法律、组织、技术和心理这四个层面提出了加强西部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和水平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农村群体性事件不断上升。农村群体性事件具有参与人员多、涉及范围广、事发突然、演变迅速、组织严密、行为激烈等特点。引发农村群体性事件既有经济权益问题,又有行政管理不当和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依法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要求完善和健全涉农的自然资源法,建立和健全行政程序法,完善和健全农村组织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 ,在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过程中 ,有些地方形成了一种“片面增加集体收入”的错误思想 ,损害了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加重了农民负担。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提高思想认识 ,抓好组织制度及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中的自媒体作用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由各种原因引发的地方政府和群众冲突的群体性事件近年来频频发生,并且保持着上升势头.在这些群体事件从发生、发展、冲突到解决的过程中,公私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不可小觑.其中,作为公共话题而成为舆论的关注点,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在其中的舆论导向、新媒体参与的议题设置,以及沟通上情、传达民情的能力,与群体事件的发生发展、最终走向密不可分.因此,从传播角度看,对于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私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的作用值得加以综合考察和评定.  相似文献   

14.
旁观者参与突发性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发展的新形态。旁观群众参与突发性事件的身份转换速度快、规则可控度低、防范难度大且行动意图指向不明,这极大地增加了事件的预防和化解难度。有效防范旁观者参与突发性事件,必须清晰把握事件中旁观群众由围观者到实际参与者的具体行动流程,在分析旁观群众参与冲突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从加强话语引导、自我约束、利益关注、快速反应等层面,构建有效的突发性群体事件中旁观者参与问题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战略任务,农村基层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组织保证,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根本保障。但现阶段农村居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总体上偏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有待提高,村民自治组织和法制建设也有待加强。为此,必须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和法制建设以及农村居民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民主保障。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而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业生产不仅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还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从量到质的转变。把增加农业有效投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动力,通过健全农业投资保障机制,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结构。提高农业投资产出效益,进而推动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7.
农村NGO对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是积极的.不过,由于乡村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农村NGO自身的不完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尚未理顺等原因又决定了农村NGO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造成农村社会不稳定.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拓展农村NGO发展空间;加强导向,大力扶持培育农村NGO建设;完善法律,保障农村NGO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新古典增长模型知 :高的人均资本对应高的人均产量 ,一国贫富的关键在于稳态时的人均产量的高低。由此模型可以对我们的政策启发是 :一、尽可能抬高储蓄由线sy ,二、压低投资需求曲线 (n d)k。与此相应的措施有 :计划生育 ,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等  相似文献   

19.
机构改革后阻碍政府能力提升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升政府能力是当代世界各国共同面对的课题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致力于旨在提高政府能力的行政改革运动 ;特别是全球化和新科技成就的推广 ,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了极大的压力 ,促使他们通过提高政府能力来回应时代的要求。中国自 80年代以来的行政改革是提高政府能力的积极探索。尤其是1998年以来的机构改革 ,通过精简机构、理顺权力关系和转变政府职能 ,基本上建立起了能够提高政府能力的客观框架。但是 ,政府能力却并没有因为这次机构改革而得到明显提升 ,主要原因是由于严重的腐败存在消解了政府行政改革的积极意义。所以说 ,腐败是当前提高政府能力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20.
论提高领导者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公共突发性事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的损害,对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能否积极有效地应对公共突发事件,领导干部的应急能力及其发挥十分重要,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分析在应对突发事件过程中领导干部的能力结构和要求,探索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