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史记·日者列传》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二传在对贾谊的称渭、对贾谊的评价以及二传的学术思想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迁,而《史记·日者列传》的作者是司马谈。  相似文献   

2.
关于《招魂》的作者问题,向有二说:一种观点认为,《招魂》系屈原所作。首倡此说者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这里虽未明言,但他把《招魂》置于三篇屈作的中间,并称“悲其志”,可见是视为屈原之作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招魂》系宋玉之作。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3.
刘国民 《学术界》2012,(7):115-125,288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确存在着一些可疑之处,但在全文中是次要的,远不足以怀疑此传的作者。屈原的行事不见于传世的先秦典籍,司马迁所能得到的材料较少,还有传说的材料,本身即有矛盾和可疑的地方,司马迁秉持"疑则传疑,盖其慎也"(《史记·三代世表》)的史学态度。此传采录了刘安的《离骚传》,但都经过了司马迁的批判,这充分表现出他的理性精神。司马迁在此传中多发议论和感慨,这是在屈原材料缺乏且与屈原相互同情的情况下,符合《史记》的基本体例。汪春泓认为,司马迁未为屈原与贾谊作合传,只是写成《屈原列传》,可此传遭到了刘德、刘向的有意窜改,而成为今本《屈原贾生列传》,主要表现忠君守节的主旨。笔者不能同意此种观点。  相似文献   

4.
借古喻今,以古证今,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方法。诗人立足当时,面对现实,因某种契机,联想到古人,古事,或同类相印证.或异类相比较,从而抒发赞扬之情,或表达讽喻之意。这类作品使人由古见今,这里的“今”即为作者所处的时代。由咏古人见出“今人”之思。诗人咏古时都受其身分、地位、环境的制约,因而从其咏唱中可见其思想观点。唐代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相似文献   

5.
屈原自沉汨罗,司马迁称许道:“推此志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人大多也同意司马迁的意见。班固首标异议,以为“君子道穷,命矣”“既明且哲,以保其身”(班固《离骚序》),那么屈原遭到排斥,就该认命,明哲保身,不该怨剌。  相似文献   

6.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所载《鵩鸟赋》云:“众人或或兮,好恶积意。”《集解》引李奇说:“或或,东西也。”按李奇是以上文“怵迫之徒兮,或趋西东”来释此文,意谓众人东西趋利也。未得其解。或或,亦作“惑惑”,《荀子·解蔽》“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  相似文献   

7.
所苦壮志不得遂。对剑暗吞穷途。泪蹬前一夜雕容光况有离思婴中肠离思展转殊未已衡山之云湘江水忆子去岁定长沙惊看鬓影同咨嗟贾生痛哭。惜不早一剑奔走令人老征车衮衮去。如驰侧身四顾将安之人生邂逅那有定胡为日遣飞。  相似文献   

8.
楚辞《招魂》的作者是谁?所招之魂又是谁?千百年来众说纷坛,至今仍然是一个疑案。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字里行间,分明确认《招魂》是屈原的作品。王逸在《楚辞章句》中说:“《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毅然决然的语气,表明王逸对宋玉作《招魂》深信不疑。王递当然知道司马迁认为《招魂》是屈原所作的,然而未敢苟同。王逸与宋玉同乡共土,知之抢而悼之深。至于王逸不去批驳司马迁,则可能是因为他心仪昔贤的高风。这不禁使笔者联想到孔子与老子大致同时,…  相似文献   

9.
懿哉不学歌《战线》,综贯人文盈禹甸,丽则辞宗笔阵雄,驰骛百家交竞艳。昔当汉室挟书除,董子叔孙多宿献,贾生阔论制鸿文,晁错严边陈灼见,浮丘博洽于心传,陆贾精醇张口辩,伏女韩婴典雅归,躬随问答师时彦。今日我作中华民,祖国渊源宣史传,东风肃肃愠全  相似文献   

10.
贾谊赋论     
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政论家,也是杰出的骚赋作家。班固在《汉书·贾谊传》赞语里说:“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这个看法不符合实际,是为以汉文帝为首的最高统治者排挤贾谊辩解。《史记》贾谊传明明写着:“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  相似文献   

11.
吴松庚 《船山学刊》2004,(3):46-48,127
关于贾谊的先世,由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及<汉书·贾谊传>均无任何记载,后世研究多避实就虚,重贾谊思想而轻生平,至于贾谊后裔情况及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更是无人探究.长沙贾谊故居经常面对的质问就是:贾谊有没有后人?有什么影响?这也使研究贾谊谱系成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屈原氏族考     
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开头便说:“帝高阳之苗青兮。”可见他是十分重视他的姓氏门第的。刘知川史通·序传》认为司马迁的《史记·自序)是“征三周之故事”。可见屈原重视氏族门第,为历来作“自序”者所效法,探本寻原,莫先于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楚姓,本帝高阳颛顼氏之后,《大戴礼记·帝系篇》载之甚详,王逸《章句》,已引据之。《章句》又云:“(楚)武王潜号称王,始都于部,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古者姓氏有别,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又《亭林文集》卷一有《原姓…  相似文献   

13.
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匮乏,屈原生平中各个阶段的重要行踪有些很不清楚,其晚年的行踪就是如此。笔者在研究中有一些心得,形成了较完整的看法,特奉呈于此,以就教于方家们。应该肯定,屈原生命的终止地点和终止方式,是十分清楚的: 于是怀石自沉汩罗以死。(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汩罗。(贾谊《吊屈原赋》)  相似文献   

14.
刘晓林 《云梦学刊》2012,33(5):34-36,67
屈原故里是研究屈原的诸多学术争执中一个常见的话题。关于屈原的故里,最早记载屈原生平事件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没有文字的记载,后人普遍认为秭归是屈原的故里,及后又有江陵说、奉节说、临湘说、汉寿说等诸多说法。如果从屈原代表作《离骚》中所描写的本草来考察其故里,则会发现,在人们对屈原故里的诸多判断中,秭归说应该是最为合理和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墨经》中有关原始诡辩学说的一个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代中国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学派,近来大家都称为“诡辩学派”。但“诡辩”两字同样适用于纵横家,例如《史记》称张仪“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屈原贾生列传》)。《汉书艺文志》把惠施、公孙龙列入“名家”,但列入“名家”的也还有不务诡辩的《尹文子》。可见“名家”和“诡辩学派”两个名词用来称呼惠施、公孙龙这一学派都有范围过宽的毛病。  相似文献   

16.
宋朱淑真咏史诗十首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淑真的咏史诗,宋郑元佐注的断肠诗词虽题十首,但止存项羽二首、韩信一首、张良一首,共四首。近人张璋等注朱淑真集,除上列几首外,还添上陆贾一首、贾生一首、董生一首、晁错一首、刘向二首,共十首。据张注本的“前言”说,这个本子是经过多方增补、校勘而成的朱氏诗词的重编,较郑注本可靠。现据张注本收录的十首,试作敷浅的探讨; 《项羽》二首之一: 自古兴亡本是天,岂容人力预其间。非凭天与凭骓逝,骓不前兮战已闲。  相似文献   

17.
浪花高蹴冯夷翔。殉国身随日月光。既与羲文参鼎革。复从南董说兴亡。楚天故是沈渊处。屈子怀沙几回顾。宋玉招魂听叫呼。贾生悼古观词赋。天子南征问水滨。伍胥东逝作涛神。信知举世滔滔日。益见精忠耿耿人。楚王失国大变至。忠悫归田本无事。解绶犹存爱国心。挂冠岂丧勤王志。无奈宁南并武陵。封侯(?)相矜门地。专(?)尊严若圣神。总戎措置如儿戏。误拥千军负豹韬。纵传九檄空文字。谍报(?)黄蚁(?)。  相似文献   

18.
贾谊论(节)     
苏轼 《船山学刊》2003,(3):99-99
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者,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苟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  相似文献   

19.
《王生平论文选》由作者从其百余篇论文中精选 70篇汇集而成 ,总计近 40万字。依笔者浅见 ,本书堪称一部文理交辉、精博互映的上乘之作。(一 )绚丽的文彩与深邃的哲理浑然融合书中收入的均是学理性较强的专业论文 ,论文以类相从 ,各部分前分别冠以古今名家的名句 ,如“更深月色半人家”、“相见时难别亦难”、“秦时明月汉时关”、“贾生才调更无论”、“冷眼向洋看世界”等 ,一扫学术著作枯燥严肃有余 ,生动活泼不足之弊 ,富有张力地让人体悟到某种人生意义 ,将文学性与思辨性很好地合二为一。而书中的每一篇论文都似乎与全书的总体风格相…  相似文献   

20.
读《史记》的人物纪传,不能不注意它的表现形式。司马迁除为人设专传外,还常常把两人或多人合为一传。两人合传有两种情形,一是把有共同思想倾向和情趣的人合为一传。譬如《孟子苟卿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孟子处在战国中叶,苟卿则是战国晚期的人,二人思想不尽相同,但都宗孔子而为儒学大家。屈原是战国时楚国人,贾茵则生活在西汉初年,都因为有卓越的才华遭朝廷大臣谗毁,被君王疏远、流放,或贬滴不受重用,黄志而终。在这种合传中,由于传主不是同一时期或同一时代的人,记叙上的自然先后、各不关联,使这种合传实际上类似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