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焦仲卿妻》中之"东南"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仲卿妻》中的“东南”并非表示确切地理位置的方位词,而是特殊的艺术“东”、“南”分别同八卦中的“震”、“离”;家庭成员中的“长男”、“中女”;四季中的“春”、“夏”;五行中的“木”、“火”;五色中的“青”、“赤”和 五味中的 “酸”“苦”形成了对应关系。“东南”既象征着爱情婚姻,又象征着痛苦哀愁。《焦仲卿妻》以“东南”意象起兴和作结,奠定和强化了该诗赋艳和悲剧的色彩,产生了爱情悲剧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信”、“达”、“雅” 之间的辩证关系。“信”是“达” 和“雅” 的基础。“达” 和“雅” 是“信” 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鲁迅是站在“时代”、“社会”的背景上来揭露“家”的本质,并且籍此强烈批判和否定传统文化。这是“五四”的精魂与血脉,丰富和完善了我们的精神资源与文化资源。而“京派”小说家明显背离了“五四”文学的主题与灵魂,抛弃和拒绝“时代”、“社会”,把“家”的外延缩小和简化, “单亲家庭”的模式改写了“家”的本质,从而偷偷地置换“五四”仁人志士的追求与理想。传统文化成了“京派”小说叙事的唯一动力和最高主题,这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明显不适宜,其反动性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4.
从晚唐五代到元末明初时期,近代汉语中的事态助词“来”、“去”、“了”语法特征尤其是语用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在三个时段的三部代表性著作《祖堂集》、《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水浒传》中得到了充分反应.《祖堂集》中的事态助词有“来”、“去”、“了”三种,“去”与“来”和“了”使用频率相当且分工明确:“去”修饰于“表将来发生的事件”之后,“来”和“了”只能用于“已发生的事件”;《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中“去”已仅见3例,“来”和“了”的功能扩张,填补了“去”的空白;至《水浒传》,事态助词“去”已销声匿迹,而“了”则取得了表示事态的决定性优势.  相似文献   

5.
商周时代人们信仰上帝鬼神,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提出了以“无”为本的哲学本体论。至子思,则提出以“中”和“诚”为本的哲学本体论。子思认为,“中”和“诚”虽无形影,却具有与上帝、鬼神一样的至上性和神妙性,它已经不仅是一般学者所理解的“时中”之“中”和诚信之“诚”,它同时是“天下之大本”和“天之道”。后世儒者因而称子思善于“体道”。大凡“本体”问题,皆很难证实或证伪,但将“中”和“诚”视作“本体”,便使之进入了信仰的层面。子思在孔子创立仁学的哲学思想体系之后,又建立了“中”和“诚”的哲学思想体系,从而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寻”“常”及其连用关系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考释了“寻”和“常”的本义和引申义 ,也考察了它们同义连用的意义来源 ,推定“寻常”做形容词时 ,为“平常、普通”的意思 ,是由“寻”和“常”的本义连用的比喻义引申而来 ;当“寻常”做副词时 ,为“经常、常常”的意思 ,是“寻”和“常”的本义分别引申为“经常、常常”的意思 ,再同义连用而成  相似文献   

7.
《诗经》等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与先秦婚制婚俗相关的称谓语与特定词,其结构和意义展示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汉字与制度及民俗的密切关系。其中,“父”“叔”“伯”“家”“室”“嫡”“小”“娣”分别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群婚制、伙婚制、对偶婚制和专偶婚制;“妻”“娶”“婚”“薪”“父母”“兄弟”“媒”“归妻”分别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抢婚习俗、包办婚俗与赘婿婚俗。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是提出了“美丽中国”概念.“美丽中国”反映了“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基本主张,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世界”的必然延伸和理论新发展.“美丽中国”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国内、国际两个层面都实现了均衡发展的中国,才是一个真正的“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9.
学界普遍认为,“V着”和“V了”静态存在句可以互换使用,而通过对“V着”“V了”静态存在句语境的考察,认为“V着”和“V了”句是不同的句子,“V着”句侧重描述预设场景,“V了”句侧重描述变化场景,在动态的篇章中,“V着”“V了”句基本不能互换使用。运用广义结果体和狭义结果体理论,分析认为“V着”句属于典型的广义结果体,“V了”句和典型的狭义结果体具有高度相似性,可以大致将其归入狭义结果体。  相似文献   

10.
“母亲”是鲁迅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从而具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文章以思想和情感的关系为理论基点,分析了“母亲”形象在鲁迅作品中的情感位置,并结合鲁迅自身的情感经历论述了“母亲”作为孤愤心灵最后停泊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对“母爱”方式及其给“母”和“子”双方带来的悲剧性结局的观照和分析,论证了鲁迅文本中“母亲”形象的思想意义。“母亲”是鲁迅所批判的那个时代、那些“国民”、那种社会的“母亲”,鲁迅用理智淹没掉情感的停泊之地,把“母亲”纳入自己的批评视阈,体现了鲁迅“批评”的“决绝”性和彻底性、艰巨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情感与认知的协调发展对基础教育的影响,探讨了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情感因素,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迁移功能、调节功能和信号功能,创设民主和谐的情感性课堂教学环境,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素质,对于学生化学学习动机的激发、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化学认知过程的优化以及化学教学效果的反馈十分必要,情感功能的运用,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唐代的官学教育体系主要是为科举考试培养和输送生员,童蒙教育则处于缺失状态,为私学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唐代私学补充了儿童教育的不足。童子科的设置为童子入仕开辟了捷径。助涨了士大夫对童蒙教育的重视,促进了唐代童蒙教育的发展,但同时也产生了不少负面影响。唐前期,在官学教育的考核标准基本上跟科举考试相一致的情况下,童蒙教育势必要顺应科举考试的要求,为科举服务;随着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标准的不断调整,童蒙教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唐代科举制度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童蒙教育的发展,蒙书的编纂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体现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武汉科技大学普通化学试题库及综合测试评估管理系统是在中文操作系统汉字 UCDOS6.0支持下 ,用FOXBASE 2 .1设计和建立的。本文重点阐述该系统的主要设计思想、主要开发技术和主要功能设计。目前该管理系统已经收集了 2 0 0 0多道试题 ,它能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考试命题。  相似文献   

14.
绩效技术与基础教育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社会赋予基础教育更多的任务和要求。作为反映教育价值、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教育评价,必须更新视角、拓展内涵,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随着人们对基础教育要求的提高,对基础教育实施评价的标准也应适时调整。把绩效技术和后现代主义的思维引入到基础教育评价中,鼓励评价对象根据现实情况超越既定目标,倡导反思、批判,倡导多视角、多元化,这样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5.
《分析化学实验》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化学实验考核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两方面的检查和评定,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实验成绩的评定方法由平时成绩(50%),期中基本操作技术考核成绩(20%)和期末综合样品测定考试(30%)三部分组成。这种考试方法不仅大大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而且也促进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基础化学实验成绩评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础化学实验考核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两方面进行的检查评定,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实验成绩的评定方法由平时成绩(60%),期中考核成绩(30%)和期末考试(10%)三部分组成。这种考试方法不仅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而且也促进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国家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背景下,本文从分析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价值入手,结合浙江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策略及硬件建设、资源建设、人才培养、研究应用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具体策略,以推动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建设教育强市、发展基础教育出发,分析了成都地区中小学图书馆的现状,阐述了公共图书馆在地区基础教育中应发挥的作用,提出了公共图书馆谋求在地区中小学中拓展生长空间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从实验课程体系改革入手进行实验课考核模式的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合并并分解为基础化学实验、合成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独立开课,变考察课为考试课;进行考核方法的改革,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操作考核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三部分。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介绍了适用于理科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量化评估体系。该体系将传统的问卷调查方式与现代教学测量评估方式相结合 ,并建立在对测试命题及测试结果的科学统计分析基础上。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表明 ,它较科学公正地反映出教师教学质量及存在问题 ,起到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并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