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塞尔现象学将“存在”信仰作为从属于整个内意识之内涵的东西,从而顺从了传统哲学对存在的理解,海德格尔对此在在世的生存论分析,无疑是对胡塞尔及传统的主体性哲学的消解,就此来看,勒维纳斯对海德格尔的误读在于:把存在之思处理成存在概念的思维,武断存在优先于存在者的暴力,仍然是传统哲学的将“他人”还原成“我”的路数。然而,实际上,存在之思是任何勒维纳斯意义上的他者伦理的始源,对于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公正解读,还须深入其“共在”学说,发微其对本真性共同此在的呼唤之微言大义。  相似文献   

2.
莱维纳斯并非现象学家,其聚焦于伦理主体的他者哲学,批判了胡塞尔现象学认识论,还要超越海德格尔存在论,从而摧毁了现象学的基础。他强调我与他者之间的伦理关系要比胡塞尔主客体认识关系更加原初,从而抛弃了其现象学的意向行为—意向对象的结构,他还批判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此在说和共在说,建构了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显现”概念是胡塞尔、海德格尔与阿伦特现象学最直接的交汇点,他们都将“现象”的原初意义理解为“自身显现”,这既体现了三者在“回到事实本身”问题上的一脉相承性,也彰显了现象学理论谱系的相互关联性。但他们对显现内容的理解却存在重大差别,这种差别又充分体现了他们各自理论的自足性。胡塞尔强调“纯粹意识”之显现,将“什么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转换为“如何显现”的现象学问题,开创了现象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海德格尔强调“存在者自身之显现”,将“现象”从意识领域拓展至整个存在者领域,实现了现象学的存在论转向;而阿伦特则强调“人之复多性的显现”,揭示了现象学所隐含的公共维度,实现了现象学的政治转向。  相似文献   

4.
文章尝试从生命存在的角度分析列维纳斯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批评。列维纳斯,法国犹太裔哲学家,早年致力于研究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称赞海德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但对海德格尔后来倒向纳粹集权政治的立场大失所望,这也促使列维纳斯重新思考个人与他者、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列维纳斯在其代表作《从存在到存在者》中,借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现象学方法,探讨“我-他者”的人生现象学,批判海德格尔存在论中隐秘的形而上学之恩,使海德格尔“存在”的基本范畴,从个人生存的“亲在”、“此在”、及其对于有限的生存的“‘烦恼”、“忧虑”的体验中,转向由“我-他者”共在的现实世界中。  相似文献   

5.
王俊 《兰州学刊》2009,(9):19-23
海德格尔的伦理学是一种原始伦理学,其伦理问题隐藏在存在论还原之中。通过挖掘周围世界的生态价值场域、技术膨胀与伦理关切及“诗意栖居”中的生态和谐,文章揭示了隐含在海德格尔哲学中生态伦理问题,并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种本体之思基础上的价值之思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原始伦理学的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伦理学所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关系。而海德格尔则从伦理学的本义出发,认为伦理学应该以观审人的“在世”与“住所”来彰显存在的意义。他通过对此在生存论的现象学描述,揭示出人的日常生活世界是意义遮蔽的世界。此在只有聆听“良知”的呼唤,才能领悟存在的意义并回归本真的存在。这一思路虽然有其极端的方面,却为我们反思现代文明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一直尝试以他的存在论来为思的哲学奠定基础。尽管存在一般确实超出了被思的存在,但由于海德格尔不恰当地贬低了数学理性的效力,从而不仅使他错失了思与被思的存在之间,以及现代主体性哲学与被思的存在之间的内在的先天关联,而且也使他在现象学方法上不可能真正澄清形式问题产生的现代数学背景,以及形式显示这一哲学方法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8.
羞感的路径学空间 --关于萨特现象学的批判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特把羞感归结为情绪并将自己的现象学的情绪理论应用到羞感的研究中。他从中得出了两个重要的结论:第一,羞之所羞者是自我;第二,他人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但如结合舍勒的羞感理论、胡塞尔的直观学说、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思想,我们就会发现其开出的路径学空间并不是无可置疑的:从羞感出发其实无法过渡到对象化和他人的存在。这主要是由于他对于现象学的“现象”、“意向性”、“直观”和“自我”等概念作了某种非现象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Horizon是现象学运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胡塞尔的Ho-rizon是狭隘的、“平面”的。胡塞尔之后的现象学运动进展的一个维度,就是这种Horizon不断被扩展:伽达默尔将历史的因素补充进去,提出了“视域交融”理论;海德格尔则对Horizon作了一种立体的扩展,Horizon成了人们存在的境域;梅洛·庞蒂在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基础上,指出厚度、身体、他者等不可见者都是我们存在的Horizon,丰富了存在的理论;德里达则批判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在场的形而上学,将不在场纳入Horizon之中。Horizon的扩展,极大地改变了现象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10.
人只有在“思想”的严格性中,方能成为彰显存在的“此在”。文章分析了海德格尔关于人之本质的阐释及其存在论中隐含的伦理学问题,认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人道主义的批判及其可能重建,建基于他对存在的独特理解中。  相似文献   

11.
朱晓兰 《理论界》2009,(9):114-115
语言问题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系列思想中也体现了他对语言的哲学之思.本文从语言和"诗"、"思"、"存在"等一系列概念出发,对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作出一个梳理.  相似文献   

12.
在“存在”谓词的争论中,康德将其看作非实在谓词,而弗雷格将其看作二阶谓词.海德格尔对“存在”之古怪逻辑性质的分析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该谓词的二阶性质.胡塞尔式的现象学可以成功辩护,系词也是二阶谓词.系词总是伴随命题态度的,在经典现象学中,它们可以一同被悬置,但在一个存在主义转换中却必须被保留.“存在”作为二阶谓词蕴含了“存在”为意义奠基的结论,而这个结论可以通过对“空名”问题的考察找到其哲学机制.  相似文献   

13.
存在不是什么--论海德格尔的否定存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海 《社会科学》2002,(3):38-41
“存在”问题贯穿在海德格尔思维之路的始与终 ,但与传统形而上学不同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属于“存在不是什么”的否定存在论。本文围绕海德格尔的前后期著作 ,着重探讨了海德格尔否定存在论的具体内涵。  相似文献   

14.
海德格尔的死亡是贯穿他整个生存论哲学最基本的观念 ,对海德格尔死亡本体论的讨论 ,揭示了死亡的生存论意义 ,不仅为正确理解海德格尔的现象学视野提供一个先行的条件 ,而且也为伦理学中有关死亡的争论提供一个思想源流。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通过对哲学的切问,海德格尔对哲学做出了全新的理解,海德格尔因而从哲学之中抽身而出返回存在之思。思哲学之未所思,思完成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联。犹如海德格尔之思,禅非哲学,禅对人做出了具有东方品格的观照。一种“不可避免的对话”就此发生,人则是思与禅的这一对话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张中 《北方论丛》2013,(1):119-124
现象学显然是列维纳斯哲学的真正起点,但他最终越出了现象学与存在论,并且确立了一种自由的“伦理学”.当然,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并不是要建立一种道德规则或伦理规范.毋宁说这一“伦理”指的是关切他者、关心自由的形而上学伦理.在一定意义上,列维纳斯的哲学是一种“自由”哲学.列维纳斯说,胡塞尔的“意向性”本身就是意识自由的实现.但正是从这里发现列维纳斯了问题,他认为他人会质疑我的自由,我对他人负有责任.由此,列维纳斯渐次展开了他的伦理形而上学;从而也开始了他的伦理性自由哲学之思.重要的是,这本身就是一种以审美方式看待世界的行为;或者说,它就是列维纳斯的美学.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与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进行重新理解的基础上 ,都实现了存在论的革命 ,他们不再去追求脱离了人的“超验本体” ,而是关注基于人的生存的存在。海德格尔追寻人的存在的意义 ,马克思关注人的存在的样态。海德格尔运用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方法 ,认为此在作为“常人”沉沦于世 ,存在被遮蔽了 ,他要寻求一种存在的“澄明之境” ;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批判地继承了辩证法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人的生存状况处于一种异化的生存样态 ,必须对这种生存样态进行扬弃 ,达到一种自由自觉的生存样态 ,即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不论阿伦特早期的行动理论还是其晚期的判断理论,她对海德格尔的“纯粹之思”都抱有一种委婉的讽刺和批评的态度.一方面,在海德格尔那里,阿伦特看到了一种纯粹之思的潜在危险,这种纯粹之思隔绝了自我与同伴、与世界的关联,模糊了公共领域,用思想吸收了行动,用思者替代了公民;另一方面,这种纯粹之思抛弃了人类的共通感和对他者的理解,用决断替代了判断,用思者替代了“旁观者”.在阿伦特看来,这种“纯粹之思”最终摧毁了一个可以触知的、实质的和潜在的自由领域,使孤独的自我迷失在思想的迷宫之中.可以说,在阿伦特思想的基本面上,海德格尔不仅是其政治思想之发生的潜在“奠基者”,也是一个需要被“清算”和批评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想区分出“科学之思”之外的另一种“思”,它呈现三层关系:“我们是被吸引者”———“被传召向”———“那吸引我们的东西即是应思虑的东西”。其中“被传召向”即是“那抽身而去的应思的东西”的现象学表征。它表明人已是此一表征的“指明者”(Zeigender):人存在于传召中即是我们的存在成为指明者。指明者乃是人的根本存在。人并非首先是人,才被传召,而只有在传召中,人才始是人。由是,人之成为人之根本已经表明人是指号(Zeichen)。  相似文献   

20.
杜丹  王善江 《浙江社会科学》2023,(7):112-117+127+160
存在是人类认知中最基本的概念范畴,中西方哲学及语言学对“存在”方式及词源的探索由来已久,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在可能世界,所有的事物都以不同的存在方式存在,人类世界的各语言也以不同的编码方式表达它们不同的存在方式。“存在”在现象学的呈现是复杂的,现象学为此提供了正确的概念、工具和方法来定义、识别和研究人类的存在。存在主义在现象学的基础上深化了最初的概念及认知方式,最重要的是确定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及其真实本质。通过对跨语言中存在动词和存在方式的现象学分析,并以海德格尔“此在”观为视角,发现了其类型特征、语言共性、存在现象及其本质内涵的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