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3 毫秒
1.
城镇化和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历史经验表明,“以城市群为依托”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为高质量城镇化提出新的要求。从“人的城镇化”出发,迈向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必须把握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发展规律及阶段性要求,以新发展理念科学地建设城市规模体系并改善人口空间分布,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动态地破除现阶段城镇化过程中粗放城市蔓延、规模体系失调、劣质空间形态、激进土地出让等问题,在协调发展过程中优化空间布局,在规模增长过程中优化资源配置,在城乡融合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深入推进中国式新型城镇发展模式,改善城市群结构,稳步提升城镇化质量,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显著提升,多层次城镇交通网络建设加速,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逐渐完善.这些变化将对我国城市化质量和空间格局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包括有效促进人口向城市聚集、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带动沿线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群城镇体系职能分工与协作、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质量提升等.未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要强化城镇密集地区的交通联系,提高城镇体系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整体能力;二要科学理性地规划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在满足城市扩张产生公共服务需求的同时,避免投资过度和浪费;三要充分发挥公共交通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的优势,将公共交通建设作为城市公共政策实施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解决好我国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城市群人口和经济与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均等、小城镇建设短板突出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即:坚持新发展理念,走集约式城镇化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城市经济,为新型城镇化夯实基础;加快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使城镇化建设更具人文情怀;提高县城建设水平,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工业生产的巨大发展带来了公众社会结构的变化,个体通过工业生产来满足对文化的需求,不需要直接参与创造文化。这个时代,文化成为公众消费品和工业产品,这正是现代城市社区文化衰落、社区认同危机的原因。在应对这一问题过程中,新城市主义的规划理念面临着巨大困境。本文的分析认为在社区开发中,开发者必须跳出由工业生产社区文化的模式,鼓励居民直接参与才能促进城市社会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基于江淮城市群2002-2012年10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金融集聚和人口城镇化相关的指标体系,通过计算金融集聚Moran'sI得出江淮城市群具有空间正相关关系,并以此建立了金融集聚和人口城镇化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结果显示,江淮城市群金融集聚对人口城镇化发展有促进作用,且处于上升发展趋势.控制变量人口密度、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率对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影响绿色交通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DPSIR(驱动力 压力 状态 影响 响应)模型构建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模型框架,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2018年关中平原城市群面板数据,构建城市绿色交通评价指标体系,从城市群和城市尺度下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绿色交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合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研究认为,城市群尺度下关中平原绿色交通水平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差异,呈现“中间高,边缘低”的空间格局,城市尺度下各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水平不均衡,且主要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要充分发挥西安市核心城市作用,推动绿色交通一体化发展,推进和完善城市立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建设,还要针对城市所处绿色交通发展不同阶段制定持续稳定的响应举措,并随着城市绿色交通发展水平的变化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7.
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根本出路在于建设包容性城市。包容性城市有助于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土地扩张和人口转移的"浅度城市化"模式,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促进社会融合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在率先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一个战略性任务就是要转变传统城市化发展模式,率先建设符合"两型社会"基本要求,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包容性城市群目标。长三角地区建设包容性城市群,需要构造包容性产业结构与就业体系、包容性的收入分配制度、包容性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包容性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等,从社会、经济、空间、制度等多维度,实现城市包容性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是城市发展较高层次的空间组成形式,其城市韧性的提升对建设韧性城市、促进城市群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测度城市群城市韧性水平并识别其障碍因子,构建了城市群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对关中平原城市群2011—2020年各城市分系统韧性和复合系统进行分析,进一步使用障碍度模型对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的障碍因子进行识别。研究发现,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位于中等韧性水平,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其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东西低,中间高”的倒V形。具体而言,经济系统韧性以较低韧性水平和中等韧性水平为主,社会系统韧性以中等韧性水平和较高韧性水平为主,生态系统韧性以较高韧性水平为主,而基础设施系统韧性则主要分布在较低至较高韧性水平之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全社会用电量因子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子;从分系统来看,社会系统始终是影响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韧性提升的关键系统。研究表明,城市群应进一步加强城市之间的合作,共享信息资源,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促进城市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次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选择和培育恰当的次中心城市有利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通过构建次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运用引力模型测算了长江中游城市各省域内城市之间的空间经济联系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长江中游城市群31个城市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次中心城市的条件,选择符合标准的次中心城市以及次中心潜力城市。通过对次中心城市选择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三大省域中心城市"一城独大",而次中心城市在三大省域发展严重不足;第二,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是次中心城市发展不足的根源;第三,次中心城市发展滞后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整体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要以协调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次中心城市的建设,以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次中心城市建设,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分析传统的城镇化水平评价方法的弊端,据此提出城镇化质量的测度,并从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城市建设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和城乡统筹质量五个方面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城镇化质量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与分析,探讨城市群中各城市城镇化质量的优势和劣势,并就各城市的发展方向与策略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对本区域城镇化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公司化”理论框架难以完全解释建立在中国特色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基于“新苏南模式”的经验研究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快速发展秩序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制度的优越性。地方政府通过征地制度,把土地作为公有生产资料投入到经济建设中推动经济的现代化,形成政府主导的、公共性的城市开发体制。同时地方政府不断改革完善征地补偿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普遍、公平地实现市民化,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形成城市开发的社会基础。苏南的经验对全国后发地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国土地制度构建了中国特色的又快又好的城市化模式,不仅促进了城市快速发展,而且有利于国家和农民新型关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居住生活模式。文章对英国工业化伴随着城市化的过程中的人类集约式居住行为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从城市人口集聚、城市社会制度、城市生活方式以及城市形态发展的视角对集约式居在行为、空间、公共住宅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居住行为的角度研究西方工业化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对于审视当今我国城市化发展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贵安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地势相对平坦、人文生态环境良好、发展潜力较大。建设贵安新区能够促进各类要素优化聚集,提升贵州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并拓展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加速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贵安新区能够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全新格局;能够科学开发低丘缓坡,提高荒山荒坡和劣质农用地利用水平,更加有效地保护基本农田;有利于统筹推进城乡用地等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探索符合西南地区特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贵安新区要按照主体功能区划要求,调整优化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匹配关系,实现国土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总结和推广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经验,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同时打破行政界限和市场分割,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对接整合,提高西南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水平;能够进一步提升贵州对内对外开放层次,完善我国开放格局。并有利于贵州经济社会探索欠发达地区后发赶超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进程和村落文化保护是一组难以破解的矛盾。新型城镇化建设给传统村落特色文化保护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孕育着文化维新的机遇。利用村落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城市体系,推进特色城镇建设;营造村落文化社区,重建文化空间;重视整体保护传承,恢复文化生态;合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进就地城镇化的实现;最终达到村落特色文化保护传承与新型城镇化的共赢。作为特色文化资源丰厚的传统村落,南宁市缸瓦窑村的困境与际遇折射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传统村落特色文化保护传承的深层问题与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道路.对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传统的城镇化建设在中国存在不可持续性,必须走有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当前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城市化,即实现衣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因此,新型城镇化过程必须解决好房地产、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体系等相关的诸多问题,为此制定科学的产业促进政策,实现产城互动发辰;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整房地产市场策略,满足新市民的生活需求;提高素利用效率,转变域市发展方式,实现有质量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文章通过构建能够合理测度安徽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建立数据包络模型,对安徽省2005—2014年16个地级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效率分析,对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深入探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对安徽省如何有效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社会结构中出现大量新生群体,不同社会力量的拉锯,造成严重的社会结构断裂,使城市问题不管是从内涵还是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深刻变化,导致当前城市管理者在社会事务的解决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以城市化进程为背景,对我国目前的城市公共管理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当前乃至未来的城市公共管理变革的方向在于不断提供城市公民参与执政的空间,增强城市的民主氛围。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红利,实现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是加快安徽省经济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由之路。文章在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反映二者内涵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计算二者的综合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描述方法对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城乡一体化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重要作用,安徽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都有待提高,但各市实际情况不尽相同,需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对策促进其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内容和科学要求。作为道路与手段的新型城镇化和作为状态与过程的健康城镇化紧密相连,所以亟须在理论层面对健康城镇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健康城镇化是城市化速度、质量与效能的有机协调下的均衡、规整与可持续的过程与状态;新型城镇化走向健康城镇化理想状态的过程中,存在三个层次、九个阶段;健康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来源于四化同步框架下内在稳定机制形成与五大要素的条件驱动。为推进健康城镇化的实现,需要以全域一体整合推进发展提质扩容、以产城联动互融促进城市变性换壳、以双创协调同进加快城镇转制综改、以生态文脉同承实现人文宜居梦想。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中,各种关系错综复杂,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应注意不同民族间的利益,新疆城市民族工作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不同、传统文化的差异性、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多样化,使得民族工作出现了新问题,经过调查和研究,提出了以下对策: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断强化公民教育;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塑造城市少数民族的居住格局;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恐怖暴力事件影响大,打击恐怖实刻不容缓;坚决维护边疆地区稳定,保持地区安定团结局面;积极推进新疆城市民族工作的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