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华强先生的《楚简数字卦的再讨论》一文认为楚简中的易卦符号是所谓数字卦,并反驳了李学勤先生对数字卦说法的质疑,但楚简中的易卦符号不是数字卦,而且早期出土材料中的易卦符号也都不是数字卦。研究出土文献中的易卦符号,应该区别经文和实际占筮,而不是以时期划分为数字卦和阴阳卦。  相似文献   

2.
论连环卦     
本文在对传统的构卦法、变卦法的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构卦法、变卦法——连环构卦法。连环构卦法就是用黑白点代替阴阳符号,并且依照特定的点数和特定的序列构成的闭环结构。连环卦分为小连环卦和大连环卦两种。连环卦的发现,丰富了易卦系统。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中国哲学史的重要发展时期,也是《易》学史的重要发展时期。宋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多端而丰富,但占据主流地位者,当属围绕“性与天道”这一哲学核心问题的探讨而发展起来的新儒学———理学,宋代《易》学的总体发展也与此相关。宋儒论《易》,特别注重《复》、《艮》二卦,并对此二卦的义理作了独具特色的阐述与发挥,从中显示了宋代《易》学之时代特色及其与宋儒“心性之学”之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宋代易学将象数和义理融为一体,立足于象数,着眼于义理,在阴阳二体及内在各成分元素的互动中,架构了系统而又逻辑的自然观思想,并围绕阴阳这一核心概念,形成了划时代的诠易结构模式.其中坤卦卦爻辞所蕴涵的象义互摄理念,展示了阴阳长盛并生万物的交合过程,彰显出坤卦卦体之所主及其爻义之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一、小大、柔刚、阴阳——兼及爻性与卦爻辞之关系《庄子·天下篇》“《易》以道阴阳”,反映的是战国中后期一段时期内的易学面貌,其精粹大抵汇集于《系辞传》。至于《易》中之卦爻辞,则并未论及阴阳。然而若以奇数爻偶数爻、一爻--爻为标志,那末有关阴阳的先行概念,在卦爻辞中还是有迹可寻的。《易》以—--两个符号画卦,诚然是很晚的事情。截至目前为止,所有关于先秦易卦的的出土资料都是数字爻卦。张政烺先生认为,数字爻卦与阴阳爻卦之间有一个演进过程。数  相似文献   

6.
一、小大、柔刚、阴阳——兼及爻性与卦爻辞之关系《庄子·天下篇》“《易》以道阴阳”,反映的是战国中后期一段时期内的易学面貌,其精粹大抵汇集于《系辞传》。至于《易》中之卦爻辞,则并未论及阴阳。然而若以奇数爻偶数爻、—爻—爻为标志,那末有关阴阳的先行概念,在卦爻辞中还是有迹可寻的。《易》以——两个符号画卦,诚然是很晚的事情。截至目前为止,所有关于先秦易卦的的出土资料都是数字爻卦。张政烺先生认为,数字爻卦与阴阳爻卦之间有一个演进过程。数字爻卦的发展趋势是:奇数逐渐趋向于以一为代表,偶数逐渐趋向于以(?)(六)为代表,从而  相似文献   

7.
一、易象与《论语》《老子》一书八十一章,包含二十五个《易》卦.一卦所含章数,多者四章,其次三章,少者一章.其详见拙著《老子秘义》.《老子》作者的这种创作方法,给我很大的启示.这是不是整理先秦(也包括秦汉)古籍的一条道路?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我得出的结论是:先秦经籍多以《易》卦作为基础从事创作.孔子作《春秋》就是运用这一方法.他每书一事,其是非曲直,皆凭《易》卦决断.读《春秋》者,探赜索隐,在于知道每事所据的《易》卦,然后微言大义,便可了然于心了.  相似文献   

8.
乾卦探索     
"乾"?是六十四卦中的一卦,《周易》把它排在众卦之首.自东汉以还,世人对之诠释纷纭.察其言论,拘泥于以卦释卦而已,乃至各句爻辞之释义,互不连贯,缺乏逻辑联系.拙作拟从"易"与"乾"的关系着手,来展开乾卦的内涵和卦爻辞之间严密的逻辑性.  相似文献   

9.
易学中的义理学重视卦爻辞的道德解说,象数学则关注卦爻符号与卦爻辞的一致性。以蒙卦为例,义理学通过卦爻辞解释蒙卦的教育伦理思想,以虞氏易为代表的象数学则把符号和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虞氏易使用各种象数手段揭示了道德生活的理想和现实境遇,使象数符号在本体和现象关系中显示出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周易》一书以卦为基础,用卦来编目,这在《六经》之中是独具一格的。卦的基本符号一构成了全部《周易》,因此,理解《周易》的哲学思想,理应探求这两个符号的原始意义。  相似文献   

11.
《老子》对辩证法的发现、玩弄和《墨辩》对它的认识陈孟麟一《周易》卦画本来是殷人用它来占卜的符号,卦画和筮辞这种纯粹是巫术性的东西演变到了春秋,人们开始赋予它以某种哲学含义。卦画的两个基本符号───,被看作推动世界运动的两种基本势力,这是西周未伯阳父阴...  相似文献   

12.
易学发展到汉末的虞翻表现出全新的面貌.这除了易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使然,还有东汉经学和政治的重要影响,东汉经学和政治危机使易学家回到易学研究本身.虞翻在学术新时代的影响下创造出独特的象数解经体系,这表现在以卦气为基础,以卦变为其动态表现,以易象为其静态符示的动静结合的阐述模式;取象手段的多样性和卦象衍扩的丰富性;独创卦变系统,对后世言卦变者以至深影响.虞氏易的缺陷在于取象的过分衍扩和其体系碍于注经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卦气在朱震象数易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主要涵盖四正卦、十二消息、六日七分、爻辰、阴阳升降等汉代易学常用的体例。这些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四幅易学卦气图的阐释中。论文以此出发,考察了朱震易学卦气说的得与失及其在宋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易·蒙>是专讲教育之卦,其中蕴含有丰富的教育思想,与传统师道有着紧密的联系.<蒙>卦不但强调了教育、教化的重要性,指出无师之"困"与"吝",更是突出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尊师以诚、事师如父,同时<蒙>卦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即有德有才者方可为师.  相似文献   

15.
卦气学是西汉人将易卦与二十四气结合建构的占筮学体系,《周易》本经中本无卦气观念,故后世用卦 气学解经的种种说法皆为于经无据之妄说。卦气说的理论支撑为阴阳二气运行的原理、天人感应、五行生克及其派生的 五行运数原理。在两汉社会政治生活中卦气学实际是一些知识分子发表政见,参与政治斗争的工具。其理论形式虽存 在严重问题,但对中国古代气论哲学的发展有启示作用,并存续了先秦儒家的德治和仁政思想。卦气学与洪范庶征学有 密切关系。这种学问虽借用了历法知识,但对历法并没有什么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科举与文学的关系十分复杂,只有从科举的内部运作,即科举考试自身出发进行考察和分析,才能揭示科举与文学的真实关系.宋代科举自"景德条制"后,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举子以应试为目标的显著特色;有司将"文章取士"变为"较艺",而举子则"待问条目,搜抉略尽",科举时文已与传统文学(诗歌、古文)背道而驰,故宋人将其分为"举子事业"与"君子事业".因此,宋代文学的发展与繁荣,不能到科举考试中去寻找原因.  相似文献   

17.
俞樾沿袭乾嘉易学之学风,从象数和训诂两个层面对汉易做了深入的探索。就象数而言,整合了荀爽、虞翻升降说和旁通说,提出了穷通变化说;通过解构汉易卦变说,提出了"非反对则旁通"的刚柔相易说与"八纯卦和八交卦"的变卦说;发现汉代卦气说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辨析和修正;秉承了汉易的思路,以象解《易》,贯通经文。就训诂而言,他以"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为解经要旨,将文字训诂运用于解《易》之中,提出不同于前人的解释。俞氏易学迎合了晚清经学汉宋兼采的特点,折中汉宋象数之学,重建以训诂兼象数的汉代易学。俞樾成为乾嘉以后汉易研究最有成就的易学家,对于后世汉易传承和研究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易学思想和体系的演进与中国整个社会的演进是同步的。从伏羲画卦开始,它大致经历了上古《三易》和《周易》两个阶段,而上古易卦的演进,正是我国古代婚姻制度初步形成和完备的关键时期,上古易学思想对婚姻的制约与促进作用尤为明显。根据上古《三坟易》和古代神话传说,该文认为上古易卦思想的演进,对我国古代先民由"氏族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转变起到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的易学大家,虞翻承于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易》,其中蕴含着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而且取代了京房、《易纬》的阴阳灾异之说。除卦变说外,之正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卦气说、纳甲说、反对说、成既济定说等共同构成了虞翻易学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吸收以往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易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翻易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矛盾更加激化,将象数易学引向了极其复杂的道路,但在其体系中又可见以道家思想解《易》的基本走势,并在客观上启发了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的易学大家,虞翻承于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易》,其中蕴含着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而且取代了京房、《易纬》的阴阳灾异之说。除卦变说外,之正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卦气说、纳甲说、反对说、成既济定说等共同构成了虞翻易学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吸收以往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易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翻易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矛盾更加激化,将象数易学引向了极其复杂的道路,但在其体系中又可见以道家思想解《易》的基本走势,并在客观上启发了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