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构建省会经济圈是安徽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省会经济圈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是一项非常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构建省会经济圈必须从培育和完善系统协调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2.
文章探讨在国际和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重庆如何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实现自身加速发展.充分发挥重庆直辖和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作用.评析了重庆区域经济合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突出1个重点--长江上游经济区,解决1个难点--区域经济合作协调困难,采取3项具体措施--加速自身发展、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完善协调机制的"113"对策措施.在区域合作机制完善方面,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角度提出建立政府和民间力量并重,以非政府组织--第四方平台为主体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城市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城市与区域的发展关系和发展格局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由城市和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合作区域.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区域类型,应该引起关注;为适应和推进合作区域的发展,城市和区域政府必须推进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和发展区域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发展业已进入建设、运营与深化管理并重的新阶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然而,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和运营中,政府、市场利益群体和居民之间冲突与合作并存,城市公共空间公共价值的实现遭遇困境,影响城市整体优化发展,公共空间治理成为城市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重要创新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与论证,旨在基于城市公共空间合作治理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认识所在,强调通过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治理模式,积极应对和解决城市公共空间治理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对山东半岛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在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功能定位进行了研究,并从国际合作功能、产业互补功能、腹地延伸功能、生态环境优化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证。认为该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可选择互补型战略合作联盟的形式,具体可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建立科技教育及劳务领域的互补型战略联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科技创新合作和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建立以优化港口资源、实现共赢发展为目的的互补型战略联盟,实现各港口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建立区域金融合作联盟,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区域旅游合作中区域利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合作是近年我国旅游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现象,也是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区域旅游合作中,区域利益机制是合作成败的核心和关键。但受现实的局限和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区域旅游合作仍囿于“行政区旅游经济”,这不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直接导致旅游经济的区域分割和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同化。因此,在市场机制、法律手段、财政手段等原则基础上,区域旅游合作应建立区域旅游利益补偿、分享和约束机制,以促使区域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环渤海经济圈作为我国区域一体化战略的产物取得了较快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推动力量不足、行政区经济现象严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其内在归因在于参与主体单一、地区间竞争大于合作、缺乏制度保障三个方面。为了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必须构建多元参与体系、加强内部合作、实现跨区域治理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8.
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离不开动力和动力机制的支撑。其发展动力主要由区域高校革新发展范式的内源驱动力和政府主导力、区域市场一体化带动力、地域文化联结力等外源推动力构成;动力机制主要由激励机制、导向机制、约束机制三部分构成。动力机制具有激发引导、约束控制动力作用方向及力度的功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当前存在内源驱动力韧劲不足、外源推动力强而不均的动力结构失衡问题,这与动力机制不健全及其功能作用弱化密切相关。常态化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一体化良性发展,应以增强、聚合、控制内外源发展动力为目的,从完善激励机制、导向机制、约束机制等方面健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研究提出京津冀地区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重点和对策以及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采用宏观层面对首都经济圈SWOT(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的方法,对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了将部分经济核心功能分离出去和简政放权,对疏解过度集中的首都功能和区域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疏散部分教育功能特别是职业教育和形成京津冀地区均衡的交通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区域中心城市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八大区域中心城市经济实力明显提升,区位优势更为突出,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区域协同步伐加快,但集聚辐射作用不强,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充分,产业集群成链有待延伸,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有待提高。在借鉴东莞、佛山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经验的基础上,从优化产业结构配置、加强区域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等方面提出了区域中心城市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环青海湖旅游圈合作发展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的旅游合作不仅是旅游部门、旅游企业的联合,而且也是一个跨部门、多行业的联合,是旅游要素全面优化整合的过程。要实现环青海湖旅游圈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的发展目标,就必须以合作机制为指导,从而形成区域合作、整体协进、统筹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2.
中亚区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区域.欧亚经济联盟、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和上海合作组织作为主要合作机制都在推动着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文章梳理和比较了这三种合作机制的组织构成、合作领域、运行模式以及合作绩效,认为中亚区域主要经贸合作机制在合作领域上具有高度重叠性,在合作绩效上具有显著差异性,合作空间广阔.在促进中亚经贸合作机制对接方面,建议加强上海合作组织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便利化和区域标准一致化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建立中国欧亚经济联盟自贸区,加强一体化合作;促进上海合作组织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加快基础设施、能源、旅游和教育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以环渤海城市经济圈的发展现状为基础,阐述了该区域相较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经济圈发展相对滞后的根本原因,即"一体化"进程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难以形成统一市场、产业链条分割严重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等问题,并就此提出作者观点,展望了环渤海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建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已有较为坚实的经济与物质基础,而且具备了一定的政治与政策基础,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建立了制度性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ECFA)。但建构高级形态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及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政治基础较为脆弱,存在重大分歧,面临诸多困难与变数。  相似文献   

15.
农村社区经济圈的建设,对新农村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推进农村地区的社区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社区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更是农村社区经济圈的建设的依托。因此,在发挥地域、人才、技术等优势的同时,更要注意因地制宜,做到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各方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提出构建和完善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法律机制的观点,结合国际经济法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学理论和实践,对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中亚以至中西南亚区域的国际经济活动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7.
新乡贤是实现中国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社会资源,尽管不同地区新乡贤群体由于结构不同导致其社会功能存在较大差异,但乡村慈善功能应是各地新乡贤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乡村慈善也是当前中国乡村发展面临的最大短板,急需外部新资源注入推动。只有对中国新乡贤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搭建合适的平台实现新乡贤资源与乡村慈善项目的有效对接,积极创新激励机制鼓励新乡贤参与乡村慈善,才能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新乡贤资源补齐乡村发展短板,改善乡村生产与生活条件,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提高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谈判地位,可以有效降低交易费用,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地区发展速度比较快,但在运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各地区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引导,并根据各地区实际,多途径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相似文献   

19.
粤港澳合作框架协议是"一国两制"方针下的国内区际合作模式,是我国在遵守WTO法律规则基础上对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重大突破。合作重点亮点突出,合作领域广泛,但对于合作框架协议的审议机制没有明确的规定。参照国际区域合作的成功经验和值得思考的制度缺失,文章认为要从粤港澳的紧密关系出发,以"一国两制"的方针为指导,构建以协商谈判为主、以法律手段为辅的审议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中的环境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区域经济平衡与协调增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尤其是制定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东西部发展差距并未像人们所期待的那样逐步缩小,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从战略高度对西部经济尤其是环境产业特质的客观认知。因此,要提高东西部合作成效,实现区域协调发展,需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明确西部环境保护与建设在西部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环境补偿为切入点逐步建立有效机制,推进西部环境产业化和环境资源资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