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年来,网络民粹主义借助新媒体的兴起,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将网络民粹主义界定为一种社会思潮、一种情绪反应、一种话语方式;将网络民粹主义归因为社会转型期各阶层激烈的利益冲突,利益协调机制的不健全,精英权威的消解及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微用户”的非理性及微媒体的便捷性;将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定位为双重效应,既有关怀弱势群体利益、保证政府公正廉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弱化指导思想、非理性表达极端化、颠覆政府权威、破坏社会秩序的消极作用;消解网络民粹主义的消极作用,需要缓解社会矛盾及建立健全的利益协调机制,强化精英阶层的社会责任感及提高政府执行力,引导网民理性参与及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影响性司法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已出现民粹主义的倾向。网络民粹主义倾向的非理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冲动、盲目、暴力和易被利用,容易走向极端的民粹主义。在司法领域,这种危险主要表现为破坏司法独立和程序正义。民粹主义的产生有着社会根源和土壤,以基尼系数为视角,通过对我国2003年以来的基尼系数的数据分析,挖掘我国网络民粹主义倾向产生的社会成因,进而找出了消解网络民粹主义倾向的策略。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降低我国的基尼系数以减小贫富分化;加强反腐力度和制度监督,杜绝黑色及灰色收入;加强司法改革,促进司法公开;通过理性化疏导策略来使网络民粹主义逐渐克服某些非理性表现。  相似文献   

3.
网络民粹主义是以互联网为媒介而兴起的一种新型民粹主义,持有反体制、反权威、反精英等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主张,呈现出分散型、平等化、非理性、直接介入式等鲜明表征."8·12"天津港爆炸后,网络民粹主义喧哗风生水起,误导公众理性判断,我们应警惕网络民粹主义的喧哗,防止喧哗成声势,以免污浊主流舆论场.本文探析网络民粹主义,研究网络民粹式喧哗的传播特点及造成的社会隐忧,并从源头治理和过程控制两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理举措,致力于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空间.  相似文献   

4.
网络民粹主义是为表达现实诉求与焦虑情绪的特定群体的意志聚合,因其传播介质的强大而相较于传统民粹主义具有更高效的聚合方式、更大体量的受众以及更具感染力的情绪气质,是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焦虑是我国网络民粹主义的生成基础,其诉求的理路主要按照“话语对抗—广场审判—非理性发泄—真相漠视”进行,诉求特点表现为集体无意识与非政治性。在分析网络民粹主义表现样态的基础上,从民生保障、法规建设、渠道疏通、素质提升等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纠治进路。  相似文献   

5.
当下,网络民粹主义逐渐演化为一种干扰舆论生态乃至潜移默化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和现实生活的社会思潮。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更多表现为社会底层大众表达不满情绪、维护自身利益与话语权的一种显性和常态性的话语抗争。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主要表征为:以泛道德化道德绑架为主要特点的道德异化,情绪渲染与激进表达下的情感异化,以污名化和标签化为代表的人际交往异化。就其生成的社会心理而言,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往往与草根网民群体心理相契合。纠偏网络民粹主义话语表达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话语制衡——一元主导与多元话语协同发展,话语规制——诉求回应与制度约束的“双重保障”,以及话语重塑——以理性认知重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6.
网络民粹主义是民粹主义的网络嬗变,它的传播冲击了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削弱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导致部分大学生荣辱观缺失紊乱,歪曲和消解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为此,要铲除网络民粹主义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充分发挥思政课课堂主渠道作用,畅通大学生诉求渠道,强化校园网络信息监控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7.
话语垄断是网络民粹主义的一种争夺话语权的策略,通过扣帽子、散布假消息、谩骂、渲染、人肉搜索、限制不同声音等策略,达到对舆论的控制。话语垄断,作为民粹主义网络行为,源于信息的不透明、不畅通以及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给网络民粹主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信息浑水状态下,话语垄断可以达到话语压制的效果。网络场域各种力量的竞争,造成网络民粹主义对语用力量的追求,最终是为了达到对批判对象的群众广场审判。话语垄断对社会的危害越来越大,应当对政府危机体系作出科学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的农民观对于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进程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对于改革开放的当今中国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仍具有借鉴、启示作用。极端重视农民阶级,十分强调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主张紧紧依靠农民阶级,是毛泽东农民观的突出特点之一。由此带来了中外学界在认定毛泽东农民观属性问题上的一些分歧,它究竟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抑或是民粹主义的?笔者认为从整体上来看,毛泽东的农民观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农民观,它与民粹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在某些认识和主张上的确带有民粹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五四”思想的民粹主义因子是温和而潜隐的,但从后来它的极端化引发的历史文化进程的灾难性后果来看,对民粹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所呈现出的面貌做一些本质性的梳理是非常必要的,它会帮助我们理解本世纪历史叙事中的主能指及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文学创作和相应的文学观念是“五四”民粹主义思想渗透的一个独特又重要的纬度,也是民粹主义在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体现,从“五四”文学这一视角入手,做这样的梳理将有助于许多观念的澄清和理解。  相似文献   

10.
民粹主义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政治现象,它有“左”的一面也有“右”的一面,也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产生不同的变种。关于中国是否有民粹主义,毛泽东与民粹主义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很多争论。本文就这一问题从民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入手,对毛泽东思想与民粹主义的区别,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认识和批判,以及国外这一问题的研究状况作了简评。  相似文献   

11.
网络民粹主义传播的政治潜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民粹主义扮演什么角色?这个问题一直很难让人作出简单的定性.网络事件引发网民舆论监督热情高涨的同时,也鼓舞了网民对抗主流文化的士气,激发了网民对抗权力中心、对抗权力话语的意识.当下人们渴望公平公正和言论自由,却对民粹主义的社会危害认识不足.网络民粹主义具有议程设置和社会动员功能,其公开的旗号是“人民公义”,行为是人民审判,本质却是多数人正义,我们必须认清其实质,并对其极端化行为保持警惕.  相似文献   

12.
社会公正与个人自由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消极关系,而是具有深刻的积极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人本身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是一个公正的社会最后的目的,为了社会公正大可不必牺牲个人自由;另一方面,个人自由又必须以社会公正为边界,也就是说个人自由需要社会公正来进行合理的限制和有力的范导,唯其如此,个人自由才不至于变为任性妄为。  相似文献   

13.
"人肉搜索"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定产物尽管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其维护正义及公益性本质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对"人肉搜索"还没有明确的立法,因此对其加以理性的法律约束与道德考量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助法律的控制手段规约"人肉搜索",可以避免其可能产生的隐患,发挥其积极效应,促进其健康发展。"人肉搜索"的出路一方面在于提高网民自治,另一方面有赖于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加以解释,提高现有法律对"人肉搜索"的适应能力,完善网络法规对"人肉搜索"进行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4.
“看不见的手”是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的某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的力量。市场中,“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市场,调节市场的资源配置和平衡。不仅经济领域有“看不见的手”,其它领域也有“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和作用。“看不见的手”兼具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伦理发展的双重功能,能够自发沟通私利与公益,调整和促进社会公正,但也存在着功能缺陷和伦理局限。只有“看不见”与“看得见”的两手相辅相成,才能使社会的调节功能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日益频繁且规模越来越大,这其中也包括大规模的穆斯林流动人口,这一群体由于特殊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其在城市的社会融合状况及社会支持网络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穆斯林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主要体现在地缘、亲缘等强关系,这种社会支持网络对其城市社会融合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既能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有促进其社会融合的作用,又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竞争和社会距离,阻碍了其社会融合的实现。因此,穆斯林流动人口要实现与当地社会的融合,就必须重构新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相信天命(blind fate),但对天道(divine justice)的态度却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大胆地怀疑天道,对天道的不公愤愤不平;另一方面,他又相信上天能明察秋毫,福善祸淫,给人间主持公道.对天道的矛盾态度是情理矛盾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的最核心的争论在于运用的位阶上。而在逻辑上的争论又不断上升到对罪刑法定原则理解的争论。刑法价值理念的争论。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存在着张力,二者之间的争论似乎永远存在。学者力求寻找二者之间的平衡点.但又因为社会的变化而显得难以把握。法律一方面要在公众的可预测范围内显现出一种刚性的法律结构,另一方面又要在正义与公平的价值观下富于柔性的人性关怀。然而,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的争论在刚性与柔性中相互掺杂.但二者的争论目的都是为了得以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讨伐作为一种网络社会行为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满足相应的条件,在一定环境影响下产生,且在其发展、实践的过程中带来相应的社会影响。一方面起到了增强个体道德自主性、充分表达民意、锐化社会监督、补缺社会救助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网络讨伐的发展也潜存社会信任危机、累积暴力性倾向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公平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是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的分水岭;是否促进实现社会公平,是强的社会保障制度与弱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分水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靠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公平社会的基础。追求适度公平是以推动社会和谐为己任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关键,底线公平是政府与社会之间责任分工的依据。以此为基础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形成柔性调节机制,既增进社会福利,又推动经济发展。以适度公平为原则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不是经济增长的负担,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观点看,社会保障不仅仅是一种福利,一种经济制度,它还是一种责任体系,一种道义承诺,一种社会架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股政治与社会思潮,第三波民粹主义席卷欧美发达国家并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影响。除了经济因素,种族与文化问题是第三波民粹主义在欧美兴盛的原因。在选举政治中,移民、少数族裔、恐怖主义、分离主义等议题成为欧美国家选民的重要关切,为民粹主义提供了土壤。在充分发展的政党政治和选举政治的民主制度里,民粹主义取得了完全的影响力。民粹主义同民族分离主义、文化孤立主义和民族(国家)主义等极端思潮存在合流趋势,影响着各国政党政治和选举政治,给世界政治局势带来不确定性。第三波民粹主义既是对精英政治的反叛,又是对代议制民主的补充;它表现了人们对普世价值的疑虑,代表人民力量的回归,是一股不容小觑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