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仅月余,诗人学者胡怀琛撰文对之发难,并替胡适改诗,由此引发一场笔墨官司。嗣后胡怀琛搜集相关书信文章汇成《尝试集批评与讨论》一书出版。细读《尝试集批评与讨论》史料可见:胡怀琛对胡适的态度平和低调,而胡适对胡怀琛的态度则轻蔑傲慢;胡怀琛评改《尝试集》的目的是打磨新诗艺术。胡怀琛的诗学观念亦新且旧,学人对胡怀琛的评价不高,但胡怀琛对《尝试集》的评改,从批评实践层面为五四新诗建设提供了诸多诗学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新诗史上的一桩悬案——胡怀琛为胡适“改诗”事件——为讨论对象,在历史还原的基础上,首先检讨了在新、旧诗坛之间,胡怀琛特殊的身份及发言姿态,由此透视出新诗发生期复杂纠葛的诗坛格局;既而又从具体的诗学角度展开分析,探讨了胡怀琛对《尝试集》的批评中所暴露的新诗发生期的基本困境,即围绕新诗“音节”问题展开的争议,并剖析了“争议”背后的接受原因,以及新诗史上“声音”与“意义”间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3.
胡适的《尝试集》是他“实地试验白话”之作,以证明白话可以创作出好的诗歌。胡适的诗来自于他的生活,他对现实的感知,追求“自然”的白话新诗音节;胡适青睐虚词以调和文言和白话,多用“了”字,甚至用“了”字押韵,又常用“也”字;《尝试集》第二篇、第三篇大多数诗运用了“对语体”结构,因为这种形式容易造成诗歌的说话语调,形成比较自然的节奏;《尝试集》还开拓出一些新的意象,如《老鸦》中“乌鸦”的全新意象。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尝试集》白话新诗的现代特质。  相似文献   

4.
胡适的《尝试后集》在艺术风格上仍保持《尝试集》的基本特征,即追求“胡适之体”的风格,要求说话要明白清楚,用材料要有剪裁,意境要平实,章节要注意结构。但在内容上则迥异于《尝试集》,一方面大胆泼辣批判现实的讽喻诗几乎看不见了,另一方面感情真挚动人的爱情诗却大放异彩,其他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的明志,“一点———两点———三点———是渔船灯火”的秦皇岛海上夜景,对周作人“天南万里岂不大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的规劝,都是较好的诗篇  相似文献   

5.
《尝试集》的真正价值不在文学本身,它只不过是胡适实验主义文学观和进化论文学史观的产物。尽管如此,胡适所提倡的“写实主义”和《尝试集》所呈现的“浅近”的特点还是深刻地影响了初期白话诗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对胡适的诗作特别是情诗的评价,历来论者大都持否定态度。对此,本文提出了异议,认为胡适的情诗是反对封建礼教、提倡女性解放的;并通过对胡适婚恋和新诗《尝试集》的述评来加以肯定。同时,作者又对《景不徙篇》、《小诗》和《蝴蝶》三首小诗的内容、性质和归属问题进行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廓清了一些人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7.
古人早有白话诗,唐宋词及元曲已不乏白话诗,明清歌谣已多白话诗、自由诗,学堂乐歌的歌词有的已是新诗,19世纪下半叶以来译诗已有白话诗,南社诗人已有白话诗、自由诗。胡适的历史功绩仅仅在于打出了"白话诗"的旗帜,他拿不出白话诗的典范之作。五四时期如果不是由胡适来作"鞋样上总还是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的《尝试集》,而是直接从中国历代白话诗歌的创作及翻译中,精选一部《中国白话诗集》,集中展示一批成熟的、不乏经典意味的白话诗佳作,那对于现代新诗的启迪和示范作用一定会好得多,对于迅速奠定新诗的地位,昭示新诗的方向,一定会有效得多,中国新诗也会因此少走许多弯路。  相似文献   

8.
从1918年《新青年》杂志4卷1期刊出胡适的《蝴蝶》(原题名为《朋友》,写于1916年8月23日),这就是相对于旧体诗的新诗。"五四"时期,胡适出版《尝试集》,郭沫若出版《女神》,当时还有刘半农、沈尹默、李大钊、陈独秀、鲁迅、周作人、俞平伯、陈衡哲、刘大白等加盟其队伍,形成初期的白话诗派。新诗诞生距今已经百年。  相似文献   

9.
元好问编纂《中州集》时为每一位作家撰写的小传中有大量的评论入选者的精妙文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理论内容,从特定的侧面反映了编者对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的认识。散布于这些作家小传的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摘句褒贬的批评形式、简明准确的批评术语、广师博采的求学精神、刻苦求工的作诗态度和刚劲野逸的诗歌风格等方面。《中州集》作家小传与《论诗三十首》及其他单篇论诗诗文互为补充,较完整地呈现了元好问诗学观的全貌及其发展、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对于胡适的《尝试集》,几十年来有过各种各样的评价,歧异甚大;而近几年来,论者更众,多为肯定,虽说法莫一,角度不同,但对它的“重要主题”和“基本内容”,大都从反对封建主义、追求民主自由的高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而前不久出版的《现代诗人及流派琐谈》(钱光培、向远)一书,竟明确指定;“我国第一部新诗集是一九二○年三月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第二部新诗集是一九二一年八月出版的郭沫若的《女神》”。历史事实真是这样吗?回答应当是否定的。我们认为,《尝试集》不是新诗集,更不是第一部新诗集。  相似文献   

11.
胡适在五四时期对于传统戏曲的批判和对李渔戏曲的肯定,都出自于剧场性这一戏剧的根本特性。胡适认为李渔戏曲特有的曲折而充满矛盾纠葛的情节,性格丰富复杂的人物,恢谐风趣的宾白,对生活和人情的细腻体会,决定了李渔戏曲是活的文学的样本。胡适这种客观和充满学理性的态度,决定了他在五四时期的戏剧理论不仅在当时,而且在今天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林语堂、余秋雨、胡兰成的苏轼想象各个不同。林、余二人的苏轼建构看似相异,却都是以戏剧化的方式想象苏轼,袭用旧观点,更落了传统思维的窠臼。相较之下,胡兰成的苏轼解读则颇为独特。他打破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思维定势,有着自己的思维特质和视角,以此为起点,我们得以走近胡兰成。  相似文献   

13.
在高校的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胡适的讲授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问题在于:胡适的文学功绩往往被他"右派"文人的身份所淡化。要正确把握胡适讲授,只有还原历史真相:既全面认识其文学功绩,又驱散笼罩在他身上的政治阴霾、准确把握其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14.
胡怀琛的《小诗研究》是第一本系统研究小诗的专著。胡怀琛强调小诗的"中国"血统,不认同"小诗来源于日本短歌和印度泰戈尔"之说,由此淡化小诗的"新诗"身份。胡怀琛在理论探讨中未把小诗提升为一种独立的诗体,而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看待中国新诗的固有文化传统。胡怀琛的小诗研究力主"调和"新旧文学观,理论立场模糊,故容易被人忽略。  相似文献   

15.
回顾涉足学海数十年,仍深感治学的基础在于占有材料的充分与翔实,其实质是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而平生景仰鲁迅先生的硬骨头精神,也钦仰胡适先生的学问文章,学术研究亦多侧重这两个方面,并努力补正与超越前贤,力争有所创新,如最先提出和论定鲁迅后期并未否定进化论,撰写了海内外第一部评价较为客观公允的长篇《胡适传》,首开鲁迅与胡适的比较研究,等等。自觉“为人诚厚耿直,只认真理,不屑逢迎”,有为真理而学术的志愿;也乐于听取学界朋友的批评与建议,以求排除各种干扰,修正自己难以避免的错失。  相似文献   

16.
胡适的文学批评,无论是批评观念,还是批评实践,都体现出与传统批评迥然不同的风貌。可以说,因为西方文学思想的影响,胡适的文学批评已经脱离了古典文学批评的窠臼,初步具有了现代意识,这种现代意识主要体现在现实主义的批评观念和科学实证的批评思维两个方面,其中涉及到批评语言和文体的转换、批评对象的更迭、现代批评思维的形成以及批评话语的借用。当然胡适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批评体系,也还带有新旧混杂的批评色彩,但其文学批评中所体现出来的现代意识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初中期,胡适主要是对西方在华教会教育的宗教性和非教育性进行批判,主张教会教育要进行符合时代发展和中国利益的变革;从20年代后期开始,他转而对教会教育作了全面肯定。本文结合教会教育对中国现代文化教育发展所起的两重性作用,认为胡适从科学理性精神和全盘西化观立场出发对教会教育所作的评价,既有合理、符合历史事实的方面,也存在非历史主义和抹杀教会教育殖民侵略性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年胡怀琛发表的《海天诗话》以中国传统诗话的形式对中外诗歌比较进行探索,开创了中国诗话与外国特别是西方诗学对话的途径,是中国比较诗学最早的作品之一.这部论著既有中国传统诗话的独特方法与视域,也通过对欧美诗的点评阐释而形成与西方诗学原理和基本观念的对照,对研究中国比较诗学的起源与历史有着重要价值.无可讳言,《海天诗话》也存在点评方式失之于简约、较少形而上学层面的理论阐释、对西方诗学观念的理解并不明晰等缺陷.而正确评价其历史贡献与价值有利于理解中国比较诗学初期特性.  相似文献   

19.
胡适的经验主义实在观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原则;工具主义真理观否定了终极真理论;重疑求证的方法论突出了理性主义精神;改良主义历史观表达了反封建的积极性和战斗力,因此胡适的实用主义在"五四"时期的中国曾被广大知识分子接受,它无情冲击封建文化的堡垒,大力破除封建思想的束缚,在与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中促使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对"五四"时期的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当今社会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胡适一生自觉地推行西化的方法论,特别是进化论和实验主义,引起了中国学术的现代化转型,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但这样的方法在世界舞台上并没有多少创新,容易破坏中国文化内部的生态平衡,往往让西方文化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得出他强我弱的结论,不容易深度发掘中国文化现代价值。他的这种做法,用严复的观点来说,就是把马蹄装在牛身上,既不能日行千里,又失去了耕田的能力。当然胡适也试过折衷主义和中国文化本位,但这不是他的方法论的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