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克里斯特瓦在巴赫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互文性"概念.随着克里斯特瓦思想的发展,"互文性"概念的理论内涵得到了充实和深化.在其论著<诗歌语言革命>中,克里斯特瓦将精神分析理论融入到"互文性"概念之中,将"互文性"视为重构主体意识、反抗社会规约的革命性动力.同时,"互文性"是"文本"概念的属性.是马拉美、洛特雷阿蒙等人创造的"诗性语言"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2.
互文性理论与译者的身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文性理论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已经成为近年来最热门的话题,它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将翻译视为文本间的互换,从而彻底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对译者的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赋予译者三重身份,即:读者--阐释者--作者.文章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住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的互换.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是整体性的大语境。互文本不仅指文学文本或文字文本,还可以是前人或后人的文学作品或传统,还泛指社会历史文本。互文性理论给翻译教学带来了许多启示:翻译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母语和外语水平,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对两种语言互文本的表义匹配与协调的意识,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熟稔性,让学生重视两种语言转换中语篇形式互文本的相互适应,培养语境意识,翻译教材要提供足够的互文本,提倡并且培养译者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学界对互文性理论的后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建构功能重视不足的问题,分析了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的主旨思想,即尽管文本的意义来源于互文关系,但是文学批评能够追寻、描述并确定文本的意义。通过评析互文性理论结构主义文本观的区别性特征,论述该文本观在互文性理论中应占有的理论地位,旨在弥补当前学界对互文性理论阐释方面之不足。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缘起、本质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评述的方法,通过考察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等学者对互文性的研究,揭示了互文性流变的缘起、本质及其发展轨迹,认为互文性既可以作为一种文学描述的工具,也可以成为广义文化研究的武器,如果能在二者之间寻求某种平衡,将使互文性的研究具有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论文本的互文性及其翻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互文性可分为宏观互文性和微观互文性。宏观互文性指一部作品在立意、艺术手法等方面曾受到另一部或多部作品影响,它们之间具有相似或相关之处。微观互文性指一部作品在词句上与另一部或多部作品具有相关性。仿拟和暗引是微观互文性常见的具体表现。对互文性进行深入研究对翻译实践有着切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互文性理论的视角对广告文本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译例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现行的两种互文翻译策略,提出了互文性理论对广告翻译的启示:一是采用蒙太奇式的组合;二是迎合受众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理论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的冲击,是提醒从事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学者去探究翻译与"互文性"的关系.这无疑会给翻译研究增加一个新的维度."互文性"理论将翻译视为文本间的互换,从而颠覆了传统翻译理论中原作者至高无上的地位并赋予译者三重身份,即:读者-阐释者-作者.文章详细论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何从不同层次把握住自己的身份来实现文本的互换.  相似文献   

9.
批判话语理论中,新闻文本被看做是意识形态的布道坛和社会权力的竞技场,在社会建构的过程中,文本以互文方式相互投射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网络新闻文本的互文性颠覆了文本的封闭状态,文本自身及其文本中的人物、事件与周边社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与互动。以文本间的互文性为入口,研究网络空间中新闻话语秩序的建构过程和建构方式,是利用互文性对受众进行有效传播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理论不仅成就了读者,也通过"引导对话"的立体图式不断验证并提升着自身的价值。本文解析了读者在文本阐释中的动态成长过程,并试图从中挖掘互文作用下读者和文本的关系,指出读者的发现和文本的发现是互为实现的关联过程。文本的开放使读者回归主体,读者艰苦的"拼接"释放了文本的意义。互文性授权读者再现了文本中的对话构成,对话指涉的立体交流系统得以重见天日。  相似文献   

11.
作为凸显体裁的语言要素,中国报告文学的语言体式于百年发展中,呈现出由早期的外指性叙述语体走向外指性叙述语体与内指性叙述语体及其它形式语体相兼容的语域变异之总体趋态。它还显现出开放性与不确定性特征,以及以写实、简洁、谨严为基点,辅以雄浑、悲壮和明朗、绚丽两种添色的语体基调。  相似文献   

12.
互文既是一种语篇存在方式,也蕴藏着一种语篇理解方式,具有认知性。以认知语言学有关理论,分析互文语篇理解的认知机制、认知过程及认知特点,研究发现互文语篇理解的认知机制体现为概念空间整合的运作,其认知过程表征为语篇参与者对互文资源的认知优化的过程,同时具有语境趋同性、语义共识性及主容体互动性的认知特点。  相似文献   

13.
伍尔夫和李健吾、林徽音、陈染他们的文学作品属于共时性或历时性层面上的文本,主要体现在意识流技巧或女性主义诗学上的互文性。作为"释义的读者",把他们的相关的文本放在一起来互文阅读和解析,可以探讨李健吾、林徽音、陈染对伍尔夫文学创作的模仿和借鉴,以及他们在个性气质上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4.
陆涛 《东方论坛》2010,(2):37-42
历史上的图像与小说关系就是图像与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字争夺叙事主导权的一个过程,但无论怎样,二者始终是不可分的,共同促进了叙事艺术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现代小说的进一步发展。文学图像化将会对文学的接受和传播带来积极的影响;文学(这里主要是小说)图像化,为我们的叙事理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文学或是文学研究将走向一种语-图互文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互文性角度出发 ,探讨了翻译中文本的解构和重构过程。通过对互文性指涉翻译过程的分析 ,认为先期文本无论在文本的解构或文本的重构过程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对先期文本互文性的分析可加深我们对翻译过程的理解 ,想象与联想的方式对文本重构有着特殊的意义。对语类互文性、主题互文性、结构互文性和功能互文性的研究也为翻译的文本重构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前偏向篇章的西方互文性理论研究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而偏向词、短语和句子的中国传统互文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其实,中国传统互文理论中的互文类型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通过对传统互文进行重新定义和形式化标记,结合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各种语料进行穷尽性分析,可以发现汉语至少存在22种不同类型的互文现象,不仅包括语义的互渗,还包括语义的激发、删除以及多层次的互文。  相似文献   

17.
互文性关联与翻译实践紧密相关.本文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互文性关联出发,讨论互文性关联在英汉翻译中所造成的困难,以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作为一种重要属性和强大功能,广泛地存在于口头故事文本的创作和传播之中。在互文性巨大的阐释张力之下,具有一定程式、类型的故事群因含有另一文本的影子而显得意义异常丰富,传说故事的叙事意义不仅含括在话语织体之中,而且还主要地蕴涵在与此相关的民族志表演之中。不同时空存在着的任何一种文本并非是自我完足的单子式的存在,文本之间的关系依靠与之前、之后的所有文本的交织对话而产生意义。特定文本只有在与互涉文本互为定位之后方才确定其坐标和意义,互涉文本之间的关系也随着两者跨越时空的交流和互文性手法的使用的契合,实现对文本历史、文本内容承载的族群记忆的无限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