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民研究是当前国际学术界的热点。在有关国际移民的分析中,世界体系的不平等、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以及移民的社会网络等概念框架已进入移民理论的核心,成为国际移民研究的主流范式,但是这些研究忽视了移民输入国的宏观政策对于移民取向、规模和社会融入的影响。因此,应当把移民政策作为国际移民研究的中心,以制度主义为切入口,一方面以一种历史-比较的视角处理移民输入国的移民政策的演变轨迹以及各个国家移民政策的相似或差异;另一方面考察移民准入政策及其相关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移民进入目的地国并且实现社会融入等的限制,以及移民与制度环境在互动过程中的各种因果关系,进而建构出移民政策的分析维度。  相似文献   

2.
三江源生态移民社区在“人(”语言文化、生产技能不匹配非农产业)和“地(”迁入区发展水平低,存在环境退化的二次风险)的制约下,移民非农转型的目标实现难度较大,依靠补助的脱贫模式不可持续,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从人地互动视角,以改进后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梳理了关于三江源生态移民的历史与现在、所处地理与社会环境、能动性要素和人地关系调节的研究进展,整理移民适应困境的现状,提炼出主体元素“人“”地“”业”互动的核心概念,构建了三江源生态移民研究的跨学科理论框架。目的是从移民适应困境的根本原因(人地互动平衡的打破)和正向人地互动关系的建立两方面出发,为促进三江源113个移民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后续研究提供研究视角和分析框架,为类似的少数民族移民问题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运用对三峡第三期迁前移民的调查资料 ,描述和分析了这批迁前移民在已有两期移民搬迁的情境下的社会心理承受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根据调查分析的初步结论 ,就移民工作提出了完善移民社会保障、社区援助与服务等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接触地带"视角,文章通过对新西兰华人社区的参与式观察和对35位新西兰第一代中国新移民的传记式访谈,从难以割舍的中国根植性、被移民历程所重塑的家庭生活、日常跨文化互动引发的情感冲突三个维度探讨该移民群体社交障碍的原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移民个体的社交模式、社交能力以及遭遇的社交困境与其社会人口属性、自我认知、个体处境以及与他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将"接触地带"这一概念引入跨文化互动、新移民融入以及移民与家庭等话题,并将"情感维度"融入到实证分析之中,从而进一步丰富移民研究理论视角并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国三峡移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年来三峡移民研究受到了国内实际工作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 ,尤其是社会科学的参与极大地丰富了研究的领域和视野 ,并在六个大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就研究的角度、方法和规范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移民的搬迁与适应过程、搬迁过程中的多方互动、安置地及迁出地的社会整合、移民的可持续发展及移民工作效果的社会评价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地拓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宁夏10个生态移民点为例,对迁移后的309名移民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移民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不同性别、年龄段、职业变迁与未变迁生态移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程度、职业变迁与未变迁及不同迁入时间的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存在差异;消极应对方式和社会适应状况影响移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消极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影响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相互影响.针对宁夏生态移民的具体特点,提出了提高移民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社会适应状况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移民的身份建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建构主义的视角,分析了移民身份问题受到学术界关注的一些原因,认为,物理空间的迁移给移民带来了身份危机和身份焦虑感.通过语言的情境性运用、建立移民社团、对地方风俗和社区历史进行诠释以及移民社会运动等身份磋商策略,移民不断重新建构新的身份,以解决在异地他乡的生存意义,最终解决"我是谁"这一根本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对水库移民主体性的研究中,移民的政策认知和评价是反映移民心理和谐与社会适应的重要变量,因而对移民的政策认知和评价的研究成为水库移民主体性研究的重要维度。通过对三峡库区298名青年移民的实证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不同安置方式的青年移民对政策的认知和评价存在明显差异;"性别"因素是引发不同安置方式青年移民对移民政策的认知和评价差异的重要变量;青年移民对移民政策认知与评价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9.
吴前进 《社会科学》2005,59(12):32-40
本文透过东南亚五国移民流向、特征与问题,阐明全球化进程中移民流动对于输出国和接受国的影响,以及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东南亚地区的移民流动,一方面符合各国经济发展需求,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整合和社会互动;另一方面也触发了有关移民与公民、民族国家关系的新思考和对于移民政策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对同心县黄家水村生态移民的深入调查,从多方面分析移民的生活状态变化和社会适应程度,进而探讨生态移民工程对回族穆斯林群众生活状况和观念的影响程度.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生态移民的实施使生活在山区的穆斯林群众走出了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大大增加了人与人交往的空间,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适应能力、思想观念都在逐渐变化.但到目前为止,这里的穆斯林群众有不少仍然沿袭较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四川社科界》2010,(1):54-55
巴蜀文化研究中心移民文化研究所宋子然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三峡外迁移民在安置地社会融合与社会稳定研究”,其研究成果《三峡外迁移民社会融合与稳定调查报告》,是在对接收安置三峡外迁移民的12个省(市)上千户移民实地调查分析之后形成的一份调研报告,  相似文献   

12.
温州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经济飞速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移民在温州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简述了温州移民社会的形成、范式,并深入探讨了其对温州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促进温州移民社会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3.
欧文·戈夫曼的社会学将情境视为互动秩序的基本运作单元,情境是自成一体的社会事实,它本身构成分析的对象。情境具有外在性与强制性,共享的情境定义维持着现实的一致性,同时它亦是在面对面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框架分析阐明了行动者对日常经验的理解是如何被结构化的,调音和编造表明现实亦是正在进行中的主体间建构。关于戈夫曼的情境观通常存在两种阐释:结构主义和行动主义。前者认为戈夫曼持情境决定论的立场,情境是宏观的、非构成性的;后者认为情境是微观的、生成性的。事实上,戈夫曼并非情境主义者,情境中的个体通过互动生成权宜性的规范和意义阐释,意义和秩序源自促成性约定的承诺或运作共识;同时,经验、认知以及与身份相应的行为模式亦受情境外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污名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不仅因为其关系到被污名者的生存、生活和与主流社会的融合,也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本研究引入社会表征的研究视角,探讨在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而迅速分化和形成的第一代城市移民和其子代污名社会表征,认为城市移民污名的建构体现了对话与互动的双向特征,并通过锚定和具化机制加以实现。在这一背景下,城市一代移民和二代移民的认同根基与认同应对策略选择都显现出代际的差异和不同的偏好,同时也体现了代际之间从自在阶段到自为阶段的过渡,这是代际认同分化和污名感知的深层动力和驱动性的基耦的所在。  相似文献   

15.
三峡外迁移民与沿海安置区的社会整合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对三峡移民外迁沿海发达地区安置后的社会整合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 ,对移民安置目标的认同差异、安置地区选择、安置模式选择、生产安置方式、群体社会差异与社会整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理性人生活在互动的社会交往之中。依据"理想类型"的方法论原则构建一个人性分析的理论模型有助于分析人性的可能偏好。规则和信息构成了理性人交往情境的两个基本的分析维度。规则可以分为健全和不健全两种情况,信息可以分为对称和不对称两种情况,由此可以得出理性人在社会生活中可能出现四种基本交往情境。对每一种交往情景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探究,可以较为清晰地预测理性人在社会互动网络中的善恶偏好。  相似文献   

17.
对外移民是19世纪英国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个世纪里,数以千万计的人从英国移往世界其他地区.这次移民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移民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对英国社会和移民目的地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登翰 《东南学术》2003,(3):107-119
本文从闽台在历史上都曾是移民社会这一特定背景出发 ,指出在闽台移民社会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移民的“原乡”和“本土”认同、移民的拓殖性格、移民的社会组合方式 ,以及闽台的特殊历史遭遇和现代化发展等 ,是闽台特殊社会心理形成的历史、文化根源 ;这些主要由历史、文化积淀而来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心态 ,对当前现实仍然潜在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对闽台社会心理的历史、文化分析 ,是进一步深入认识闽台社会 ,把握社会行为的一项兼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试论知识的建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是认知主体在一定认知情景下的建构结果。知识的建构过程存在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互动”和认知“主体与社会文化情景互动”这样同一建构过程的两个方面。知识的建构机制,就是知识的建构主体在认知过程中与认知对象、社会文化情境之间的互动机理。其实,这一互动机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为主体的“个性”选择和社会文化情境的“社会”选择,“个性”选择存在着认知主体的“自由创造”,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就是任意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新方式,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是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研究的基础。本文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结构,构建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模型;分析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效应并检验,结果表明社会网络点度中心度、网络密度、网络异质性越高,越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系统运行。据此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互动融合系统组织社会网络进行测度,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促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对策建议,保障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